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嫦娥二號5日上午將傳回數據(圖)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5日 04: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嫦娥二號衛星探月之旅

嫦娥臺網友們拍攝的圖片拼成的長三丙火箭。

  繼2日晚首臺科學儀器順利開機之後,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第二梯隊又有兩台科學儀器開機。至此,“嫦娥二號”衛星“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開的儀器已經全部順利開機。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嫦娥二號”衛星所搭載的太陽風離子探測器和γ射線譜儀分別於昨天晚間19時25分和35分開機,儀器運行正常。“嫦娥二號”所搭載的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已于10月2日晚20時30分許開機。

  “嫦娥二號”衛星搭載的七種探測設備已有3台設備開機,而剩下的4台設備將在衛星進入環月軌道後開機。據報道,已打開的3台儀器所獲取的數據將於今天上午傳回地面。

  北京時間10月1日18時59分57秒,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二號”衛星共搭載7種探測設備,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有效載荷總重約140公斤。

  “嫦娥二號”奔月飛行約112小時,在此期間將進行2-3次軌道修正。當衛星到達月球附近特定位置時,實施第一次近月制動,進入近月點100公里、週期12小時的月球橢圓軌道。再經過兩次近月點制動,進入高度100公里的極月圓軌道。在完成在軌測試和技術驗證後,“嫦娥二號”衛星將進入100公里15公里繞月橢圓軌道,拍攝“嫦娥三號”月球虹灣預選著陸區圖像,並驗證快速測定軌等相關技術。1-2天后,衛星返回100公里軌道,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10月2日中午12時25分,“嫦娥二號”衛星成功實施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由於首次修正實現了初步的目標,第二次的修正取消,在今後幾天要擇機進行第三次修正。經過112小時飛行,嫦娥二號將於10月6日抵達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拍攝嫦娥三號備選著陸區。     中新 央視

  網友組建“微博嫦娥臺”

  現場發圖片拼成“長三丙”

  本報訊 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開始了它的奔月之旅。與以往大家獲知信息的方式不同的是,400名西昌當地的騰訊網友,用微博這一新型報道形式組建了微博“嫦娥臺”,通過前方網友的微博直播現場圖文和視頻, 第一時間向全國網友傳達前方最新消息。

  參與騰訊微博“嫦娥臺”的四百餘西昌網友,和趕赴前方的包括本報特派記者在內的媒體報道團,以及眾多航天專家一道,精彩解讀這次嫦娥二號升空的前前後後,三方視角,三種思維,一個平臺,與許許多多關注嫦娥奔月的網友一起,分階段報道奔月實況。與媒體報道不同的是,當地網友在嫦娥臺發的微博報道真實而有趣,微博裏的網友用“二姐出閣”等方式幽默地稱呼此次發射,更有人通過拍攝發射中心門口的“豆花飯店”將其稱為“全國最牛飯店”,笑料層出不窮。發射當晚,幾萬張由網友拍攝的現場圖拼成的巨幅長三丙的圖在網絡上流傳,大家紛紛轉載,表示很喜歡這種“網友獨立奉獻”的直播方式。

  (谷岳飛)

  遠望號大廚一遇到風浪

  就把自己綁在灶臺上做飯

  對於長期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遠望人來説,“吃”是一道難題。從出發到計劃停靠外港至少要30天,其間要倒好幾次時差,還要經歷30多攝氏度的溫差,反復穿越赤道,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換會導致嚴重的食欲不振;所有食品經過較長時間冷凍,口感較差;再加上船體“不規則運動”造成的暈船,更讓遠望人對“吃”有了特別的需要。可是按常規,在冷藏的情況下,新鮮蔬菜的葉子最多能保持10天,莖類最多15天,根類最多30天。所以,遠望人不稀罕雞魚肉蛋,最高興的是每天能吃到新鮮蔬菜。

  “冬瓜火腿、花菜肉片、蠔油生菜、老虎菜、油炸帶魚、紅燒小排、紫菜蛋湯”,這是昨天記者就餐時看見的菜譜。據遠望六號船伙食保障負責人介紹,後勤部門特地從外單位請來了幾名一級廚師隨船出海,他們不但中餐做得色香味俱全,西餐也曾讓許多外賓及駐外使領館的官員們讚嘆不已。然而,當記者來到他們住的地方,才發現這裡是全船搖晃得最厲害、空氣最差、噪音最大的地方。小夥子們工作的炒菜間溫度在攝氏50度以上,高溫間在攝氏60度以上。遇到大風大浪,他們就用繩子把自己綁在灶臺上。

  “看,豆芽長出來了。”“太好了,今天有新鮮蔬菜吃了。”在大洋上吃豆芽可不簡單,要精心挑選黃豆然後放在一個藍色的盒子裏,用淡水浸泡後把水倒掉,放進恒溫室內。但是由於船體搖晃,水分、鹽分都很大,氣溫偏差又大,種下去的黃豆需要經過小夥子們一個星期的精心調理才能發出新鮮的豆芽,否則全部都得“喂鯊魚”。

  這些菜又是怎樣保存的呢?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六號船的冷庫。這個冷庫可以儲存95噸各類物資,足夠全船人3個多月的給養。穿上棉衣走進冷庫,一股刺骨的寒氣迎面撲來,只見一排排芹菜、黃瓜鮮翠欲滴,豆角擺放有序,一箱箱水果散發著香氣。負責管理蔬菜的工作人員王洪介紹説,以往出海執行任務,由於船上保鮮技術薄弱,蔬菜水果保鮮時間短,都是先吃蔬菜,後吃肉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蔬果越來越少,一盤“炒小青菜”就是遠望人的奢望。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船領導帶領大夥考察了多家保鮮企業,查閱了大量有關保鮮技術方面的資料。為弄清各類蔬果的保鮮指標,他們每天4次到攝氏零下15度的冰庫進行觀察,一年下來,記錄了厚厚5大本的信息資料。在這次“嫦娥二號”海上測控任務中,遠望六號船的蔬果平均保鮮時間比以往增加10至15天。

  通訊員 熊招斌 陶正齊 邵長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