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騰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4日 17: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日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賈雲巍/文

  近年來,騰衝縣緊緊圍繞“綠色騰衝”、“生態騰衝”的建設目標,以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第一次聯席會議為契機,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認真開展退耕還林、綠化造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不斷壯大特色經濟林産業,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保護與管理工作,全面推動農村能源改造和産業結構調整,基本形成了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公園為主要保護實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野生動植物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營造生態文明氛圍推動全民參與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騰衝的一張名片,保護好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是騰衝縣委、縣政府的責任,是對子孫後代負責,是實現騰衝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使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團體、每一個企業自覺履行保護和建設生態家園的責任和義務。”——中共騰衝縣委書記余炳武

  為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家園,讓群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産生活,騰衝縣切實把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生産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千家萬戶,不斷增強社會公眾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

  2008年初,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之後,騰衝縣立即組織傳達會議精神,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及鄉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部署全縣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先後制定了《騰衝縣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實施意見》、《騰衝縣生物多樣性保護主要任務分解方案》、《騰衝縣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工作制度》等,把生態建設、自然資源保護、污染治理等工作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部門和相關責任人,確保了工作有序推進。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把環境宣傳教育與普法作為環境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先導,認真開展多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日、“65”世界環境日等,廣泛開展“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綠色生活,創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約資源,創綠色家庭”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舉辦“中、小學生環保科技夏令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演講比賽,組織中、小學生參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展覽和警示教育活動;通過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加強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宣傳,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與諮詢,舉辦環保法規與知識講座等,有效突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和公眾參與的廣泛性。

  在全縣廣泛開展“生態示範鄉鎮”、“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環境友好企業”、“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樹立社會綠色文明理念,提高群眾資源環境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節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截止目前,全縣共創建省級生態示範鄉鎮2個,省級綠色學校5所,省級綠色社區4個,市級綠色學校2所。

  持續開展生態建設實現山綠水清民富

  “以前,我這些土裏種玉米,畝産只有200多斤,收入也只不過100多元。2003年,實施退耕還林後,我開始在山地上種樹,並在林中套種藥材,不僅可以領到了國家的補助,套種的藥材也豐收了,每畝地至少也能收入1200元以上。再過10年後,這些樹木成材了,每畝地還可收入1萬元左右,還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呢!”騰衝縣明光鄉中塘村村民張啟聰指著自家一片鬱鬱蔥蔥的林地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自2002年以來,騰衝縣在18個鄉鎮實施退耕還林17.4萬畝,有5萬多人獲得退耕補助,人均獲得1900多元。退耕還林的農民都説,他們退耕還林得到的補助比種地強,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目前,17.4萬畝的人工林長勢喜人,逐步成了退耕還林項目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資源,被項目區農民形象地稱為老百姓的“綠色銀行”。

  為確保退耕後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每年春、秋兩季,騰衝縣組織項目區農民對退耕還林受損苗木、地塊實行補植補造。各項目區十分重視退耕還林的管理,把管護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放在首位,採取村民自治管理的辦法,實行以組為單位,制定《村規民約》和《組規民約》,並由項目實施農戶出資聘請一名護林員對退耕還林進行統一管護,在退耕地塊及周邊實行禁牧。退耕群眾互相監督,制定《村規民約》和《組規民約》。

  在管理體制上,縣、鄉鎮、村、組、農戶層層簽訂責任狀,形成自上而下的網絡管理體制,確保了退耕造林成活率高、質量好,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在95%以上。

  工程的實施加快了全縣造林綠化的步伐,大量坡耕地停耕種上林木,恢復了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了森林面積,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明顯減輕。據監測結果顯示,坡耕地退耕還林後,泥沙流失量比未退耕時減少了一半多。全縣每年減少泥沙流失近3萬噸。隨著林木的生長,地表徑流量與泥沙流失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有的工程鄉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個百分點。

  楊時達一家四口居住的芒棒鄉馬家村共有125戶人家,人均水田0.5畝,生活難以自足,村民們便在坡耕地上種植甘蔗。楊時達清楚地記得,在實施退耕還林之前,他家附近的山多為光禿禿的石山,雖然在坡耕地上種了甘蔗,但一般每畝年收入僅300元左右。

  “在坡耕地上退蔗還林種杉木後,山綠了,還能增加收入。每年每畝有230元的國家退耕還林補助,杉木成材後可以間伐,到時收入更是可觀。”楊時達樂呵呵地説。

  在全縣,從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中獲益的農民還有許許多多。紅花油茶的故鄉馬站鄉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大力發展紅花油茶産業,引進油茶加工企業,使當地的油茶收購價格從2004年的每市斤20至30元漲到現在的130多元。

  據縣林業局介紹,2001年至2009年,騰衝縣已得到國家各項退耕還林補助9823萬元(含補助糧食折款),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退耕農戶1萬多戶5萬多人,農民每年每人可從退耕還林補助中直接收益1900元,退耕後剩餘勞動力輸出每戶每年可收入3000多元勞務費。據預測,退耕還林所營造的林木有收益後,每戶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多元,農民可通過林産品銷售獲得收入,從根本上解決長遠生計問題。

  構建生態經濟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騰衝縣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發展規律,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優化發展結合起來,把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結合起來,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快速發展‘雙贏’。”中共騰衝縣委書記余炳武説。

  騰衝縣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道路,進一步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現代林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環境友好型産業,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

  2005年5月,騰衝縣從台灣引進軟枝烏龍(青心烏龍)品種在明光鄉自治村試種,其産品極邊烏龍投放市場後獲得一致好評。

  位於明光鄉自治村的雲南臺茶茶業有限公司是騰衝縣帶動烏龍茶産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目前共完成總投資1440萬元,建有年産200噸高山烏龍茶標準化加工廠一個。該公司建設的集生産加工、旅遊觀光和茶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加工分廠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2010年投入使用。在臺茶公司帶動下,幾年時間,騰衝縣已植茶園18500畝,有3000畝茶園取得有機茶園認證。2009年有600畝茶園進入投産期,産量10.8噸,總産值648萬元,畝均茶農收入1080元。2010年全年預計烏龍茶産量30噸左右,産值1800萬元,茶農收入180萬元。該産業已經成為當地傈僳族同胞的支柱産業。“我們每天可以採五六十公斤茶,採茶收入能夠達到100多元。”傈僳群眾祝開秀高興地説。

  據縣茶辦負責人介紹,臺茶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共向農戶累計墊支茶苗510萬株,價值694萬元。全縣烏龍茶種植面積計劃到2015年發展到3萬畝,全部投産後産量達1500噸,産值9億元。

  極邊烏龍茶産業只是騰衝縣構建生態經濟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

  騰衝縣圍繞改革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立足縣情,提出把騰衝建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大、最具特色的木本油料基地。制定了《關於加快特色經濟林産業發展的意見》,提出“種好三棵樹,提升兩片葉,突破畜牧業”的特色農業産業化發展思路,計劃到2012年將全縣特色經濟林種植規模發展到210萬畝,使全縣農業人口人均擁有3畝經濟林,實現到2020年農民人均林業經濟收入5000元以上,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為實現産業發展目標,騰衝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採取集中連片與四旁零星規劃相結合,荒山造林、低産低效林與耕地規劃相結合,對特色經濟林産業用地實行統一規劃。縣級安排産業發展專項資金17476.4萬元,主要用於扶持種苗、薄膜、管護、縣級樣板林、技術培訓、苗圃建設和考核獎勵等。2009年度,全縣投入産業發展資金5288.6萬元,共完成96.86萬畝經濟林的種植任務。2009年,全縣林業總産值達7.53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從2004年的363元增加到2009年的785元,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2.5%。

  目前,全縣特色經濟林總規模已達141.66萬畝,其中:泡核桃105.7萬畝、美國山核桃0.83萬畝、油茶27.13萬畝、銀杏8萬畝,人均擁有特色經濟林面積從2008年末的0.65畝,增加到了現在的2.2畝。

  騰衝縣強化無公害農産品基地建設,全縣共認定無公害農産品基地103.4萬畝,綠色食品基地2.7萬畝,有機農産品基地0.9萬畝,逐步減少了農業生産生活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破壞。堅持以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為重點,廣泛推廣以電代柴、以沼代薪項目,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建設,加快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步伐。目前,全縣共建成沼氣池23820口,有效改善了農村能源結構,促進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計劃到2015年,全縣建池總數7.8萬口以上,佔總農戶的50%以上。

  騰衝在把旅遊産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精心培植的同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建立旅遊景區保護與利用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採取旅遊公司出資對景區內林地、林木進行補償的方式,解決了部分景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問題,使企業長期無償佔有林權所有者利益的問題得以解決,平衡了不同群體的利益關係。

  在旅遊開發項目建設中,堅決實行環保“一票否決”,以項目質量、環保措施、資源和能耗挑商選資,提高環境保護準入“門檻”。為確保環境安全和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騰衝縣先後勸退、調整、終止了一批環保措施不完善、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污染問題突出的開發合作項目,形成了保護與開發相協調的良好格局。

  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嚴防外來物種入侵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聯合、聯動執法,嚴厲查處破壞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資源的各類案件,嚴懲自然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建設和開發行為。兩年共查處破壞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資源的各類案件908起,打擊處理違法人員1072人次,抓獲並處理犯罪嫌疑人66人次。

  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等手段,禁止發展對生物多樣性危害大、威脅生態安全和超過環境承載力的産業和項目,限制發展資源消耗大和環境代價高的産業和項目。明確資源型企業的生態責任,確保生態保護、治理和恢復落到實處。

  積極開展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關停了一批生態影響突出,在礦山管理中不執行安全環保要求的項目。通過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有效改善了礦山地質環境及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

  認真按照“屬地管理、政府負責、部門各司其職”的要求,加強紫莖澤蘭、薇甘菊、鳳眼蓮、福壽螺等外來入侵物種的防護工作。一方面,通過科學建立防控區域,合理布設監測點位,將入侵的外來物種控制在蔓延萌發狀態;另一方面,加強監測預警,注重群防群治和社會廣泛參與,通過採取激勵措施,扶持鼓勵磚瓦窯、石灰窯經營戶收購外來入侵物種代替燃料等,有效控制了外來物種入侵。

  騰衝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特點鮮明,轄區內有來鳳山國家森林公園、北海濕地保護區,以及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和“動植物避難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縣分佈有高等植物1400多種,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屬15種,蕨類植物22科43屬100多種,苔蘚植物20科34屬47種,列入國家級保護植物22種、省級保護13種;鳥類有250多種,獸類有43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有71種。是雲南乃至我國和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獨特的地區之一。

  騰衝縣通過實現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生態恢復和野生動物保護、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優化和改善了全縣生態環境。截止2009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0.7%,林木綠化率73.3%。林業用地面積達660.59萬畝,佔國土面積的77.25%,其中有林地面積591萬畝。

  目前,全縣自然保護區面積已達585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