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發射中心成西昌旅遊一景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3日 05: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嫦娥二號衛星探月之旅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距離探訪這個讓“嫦娥”飛向月宮的地方。

  出西昌經108國道前進 65 公里,進入涼山區彝族自治州的大山腹地,谷中一條小河從牦牛山流下,路邊彝家土房星星點點,黃牛在公路上閒庭信步,時不時可以見到身背竹筐、頭戴四角帽的彝族婦女。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就位於山谷之中。遠遠望去,85.5 米高的3 號發射塔架和 97米高的2號發射塔架高高聳立。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70 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擔負著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是我國唯一一個能發射低溫燃料火箭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場。選擇西昌作為“嫦娥”的“娘家”,是因為這裡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條件:年平均氣溫18 攝氏度,是全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天,試驗週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緯度低(北緯 28.2度),海拔高(1500米),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節省火箭的有效負荷;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有利於發射場的總體佈局。

  走進發射中心,感覺像一個大公園,筆直的白楊樹分立兩旁,一個“中國航天”的雕像矗立在路中央。記者發現,除了巡邏的軍隊官兵外,基地還安裝了大量的電子監控設備,禁止吸煙、限速的標識也非常醒目。

  在中心內,還有一條與全國鐵路網相連的專用鐵路。據介紹,“嫦娥二號”衛星和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就是沿著這條鐵路運入基地的。其中,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身披“防水、防塵、防靜電”的特質防雨布,走了六天六夜才來到這裡。

  記者看到,昨天剛發射過“嫦娥二號”的2號發射塔架足有30余層樓的高度,東側是臍帶塔,有擺架與發射塔架相連。在鄰近發射時,幾百噸的塔會平移 150米,好似揭開面紗一樣,露出火箭的真容。不遠處便是3年前曾發射“嫦娥一號”的3號發射塔架。由於前兩天剛剛發射過一枚衛星,用於固定火箭的裝置被火箭“熏得”烏黑,上面有一個黃色的塔吊,用來吊裝衛星和火箭。在該發射架東側100多米遠的山上,樹木明顯要稀疏一些,據悉這是火箭發射時高溫火焰蒸發的水蒸氣所致。據介紹,整個基地內有7座避雷塔,其中2號發射塔架周邊就設置了三處。在中心內,有一棟不太起眼的三層小樓,上面密布有各種天線。據悉,這個小樓內裝有大量儀器,是用於發射前“幫助”火箭定位的。由於距離發射塔架較近,這座樓都是混凝土整體澆灌而成,非常堅固。

  隨後,記者來到了我國唯一一枚可供參觀的火箭實體——長征三號火箭面前。這是三級運載火箭,與送“嫦娥二號”奔月的長征三號丙火箭有許多結構相似之處,在其底部是火箭的噴管,上面有三級發動機。工作人員介紹,自從 1986年基地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已有數十萬海內外遊客來到這片神奇的峽谷,了解了火箭發射的精彩過程。這也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大特色,但與景點旅遊不同的是,進入衛星基地參觀必須攜帶個人身份證。這裡也是四川省的愛國教育基地,記者見到很多帶著孩子來參觀的遊客,“以前我們全家都沒親眼見到過火箭,這次正好能了卻心願。”從昆明來的許先生説道。(本報西昌 10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