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呂祖善:在“加快”上下功夫 在“轉變”中求實效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30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把它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來,浙江省堅持強化科學發展理念,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完善體制機制保障,特別是在近兩年全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過程中,堅持轉型升級不畏難,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明顯成效。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浙江發展仍處在發展方式轉變的“爬陡坡”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的格局、産業層次低佈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解決這些問題只有一條路,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科學發展。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強化科學發展理念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先必須在發展目標設定和工作要求上體現科學發展理念,把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標。

  一是追求可持續的平穩發展。不僅看GDP增長速度,更要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僅看短期發展,還要看長遠發展。要毫不動搖地抓調整促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2009年浙江實現生産總值22832億元,增長8.9%;人均生産總值44335元;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122億元、2142億元,分別增長10.5%和1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2041億元,增長34.4%;較好實現了增長速度和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2009年也是科技創新力度最大的一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1.7%,提高了0.09個百分點。2009年全省單位生産總值能耗初步核定下降5.4%,化學需氧量下降4.6%,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二是追求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發展。堅持“民生為本、企業為基”,健全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的情況下,2009年全省財政支出增量的72.8%用於改善民生。浙江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0007元。通過保企業來保就業,2009年全省減輕企業負擔666億元,較好地促進了企業平穩發展和就業形勢穩定。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省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三是追求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著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制定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低收入群眾增收、公民權益依法保障行動計劃,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2009年全省各級財政投入“三農”資金762億元,增長21.7%。把農村住房改造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統籌城鄉發展、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2009年全省啟動農村住房改造建設31.8萬戶。把欠發達地區和海島地區作為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2009年省財政轉移支付252億元,增長14.5%。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以結構調整為著力點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加快調整産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需求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優化産業結構,著力改變産業層次低、佈局散、競爭力弱的狀況,加快構築現代産業發展新格局。按照“穩定優化一産、主攻調整二産、提升擴展三産”的思路,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産業體系。針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的狀況,重點破除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推動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加快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培育一批服務業重點行業和龍頭企業,促進中心城市、經濟強縣服務業加快發展。針對工業主要處在低端産業和低附加值加工環節的狀況,堅持提升價值鏈、拓展産業鏈,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推進企業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和現代物流等經營模式轉變,引導優勢企業兼併重組,加快向現代産業集群提升;同時,圍繞“重點發展什麼、怎麼發展、從哪突破、怎麼引導企業、政府做什麼”等問題,努力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針對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産業化水平低和比較效益低的狀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誰去做、在哪做、怎麼做”,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探索規模化家庭農莊經營與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制,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二是優化要素支撐結構,著力改變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經濟增長的狀況,加快構築節約、集約、創新、綠色發展新格局。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推動經濟發展從以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按照“集聚創新要素、激活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加快省科研創新基地建設,新建一批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及試驗基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力爭到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例達到2%以上。樹立和強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省、科教興省戰略,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加強省級重點創新團隊和企業家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和人才支撐體系。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深入實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加快生態省和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積極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切實加強耕地和水資源保護,加快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力爭節能減排指標繼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三是優化需求結構,著力改變過度依賴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狀況,加快構築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新格局。堅持以增加有效投資、擴大消費需求、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為重點,努力形成內外需協調拉動經濟的良好態勢。著力在提高投資效率和擴大有效投資上下功夫,從主要關注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轉到主要關注投資對供給結構的改善作用上來。以實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全面推進“三個千億”(千億基礎網絡、千億惠民安康、千億産業提升)工程建設,政府投資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項目。引導企業加大有利於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投入,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著力在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改善消費環境上下功夫,穩定和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收入,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在支持企業“走出去”上下功夫,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為突破口,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營銷網絡,支持優勢企業並購境外企業和知名品牌、投資建立生産基地和經貿合作區,支持工程承包建設企業與製造業企業聯手拓展國際市場。

  四是優化空間佈局結構,著力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的狀況,加快構築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把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發展作為加快調整城鄉結構、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點,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要任務。積極穩妥地推進統籌城鄉規劃、社保、戶籍、土地、社會管理、行政管理等相關制度改革。把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與實施中心鎮、中心村培育工程和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結合起來,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和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優化“三帶三圈一群兩區”的生産力佈局,深入推進環杭州灣、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産業帶建設,推進杭州、寧波、溫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規劃建設和發展。抓緊做好海洋經濟發展帶規劃編制工作,著力構築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選擇交通條件優越、産業導向明確、建設空間條件較好、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重要區塊,納入省級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加快構築一批集約綠色發展的産業科技人才集聚區。重視保護和合理開發浙西南、浙西北丘陵山區與浙東沿海近海海域,建設以森林資源和江河源頭保護區為重點的“綠色屏障”,以海洋自然保護區、特別保護區為重點的“藍色屏障”。

  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強化體制機制保障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在於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以浙江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被列為國家發改委改革聯絡點為契機,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

  一方面,不斷創新和完善促進政府自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體制機制。科學發展觀要靠正確的政績觀來保障和落實。抓緊研究制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評價體系,定期對各地評估考核,適時發佈評價結果,引導各地各部門真正把工作著力點轉到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來。目前,全省11個設區市和義烏市結合實際,分別選擇了綜合配套改革、城鄉統籌、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對外開放、新農村建設、工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發展、海洋開發、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特色産業發展和國際貿易等主題作為改革試點,形成有利於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體制機制。

  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和完善促進企業主動追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體制機制。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只有企業行動起來,整個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真正實現轉變。通過政策手段引導推動企業加快轉變,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政府公共資源,完善落實財政投入、稅收扶持、要素保障、價格引導等方面政策。通過制定標準和完善制度倒逼企業加快轉變,深化水價、電價改革,完善水權、排污權交易和土地優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生産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企業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質量、技術等市場準入標準,健全項目、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能源、資源消耗審核制度,推行産品認證和標識制度。通過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促使企業加快轉變,加快培育一大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專精特新”的行業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由此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導監管作用,形成利益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使政府導向目標內化為企業的自覺行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