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嫦娥二號完成綜合測試 將轉入加注發射階段(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9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嫦娥二號衛星探月之旅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9月28日,隨著承擔嫦娥二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第四次總檢查。目前,箭上、地面測試狀態基本凍結,嫦娥二號任務已在發射場完成綜合測試,即將轉入運載火箭加注發射階段。

    嫦娥二號衛星和長征三號丙火箭分別於7月10日和9月3日運抵發射場,在技術區先後完成單元測試、分系統測試後,轉往發射陣地,進行了箭塔協調、分系統測試、星箭對接和四次總檢查,全面驗證了各系統的整體協調性和匹配性。

    目前,發射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狀態良好。

  背景

  全球探月成功率50%

  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進行126次月球探測活動

    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複雜並具有高風險的工程。據統計,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進行了126次月球探測活動。

    這126次探月活動中,美國57次,蘇聯64次,日本2次,歐空局、中國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3次、失敗63次,成功率50%。

    從1958年至1976年 美國共發射了7個系列54個探測器:先驅者系列(5次發射,1次成功),徘徊者系列(9次發射,3次成功),月球軌道器系列(5次成功發射),勘察者系列(7次發射,5次成功),阿波羅系列(11次成功發射),“艾布爾”系列(3次發射,全部失敗),“探險者”系列(3次發射,2次成功)。

    1958年至1976年 蘇聯共發射了4個系列64個月球探測器:月球系列(43次發射,24次成功),探測器系列(14次發射,5次成功),“宇宙”系列(6次發射,全部失敗),聯盟L3號(失敗)。

    上世紀90年代後,更多國家開展月球探測,共進行7次:

    1990年1月 日本發射飛天號月球軌道器,飛天號接近月球後與地面失去聯絡。

    1994年1月 美國發射克萊門汀號月球軌道器,繪製月球表面數字地形圖,發回180萬張圖片。

    1998年1月 美國發射月球勘探者號軌道器,于同年7月撞月尋找月球存水冰證據。

    2003年9月 歐空局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Smart-1,成功完成預期月球探測任務,並於2006年9月撞月。

    2007年9月 日本“月亮女神”發射成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受控撞月。

    2007年10月 我國嫦娥一號發射,圓滿完成預定探測任務,于2009年3月受控撞月。

    2008年10月 印度“月船1號”繞月衛星發射成功,進行了礦物和化學測繪。2009年8月,“月船1號”在軌工作312天后,與地面失去聯絡。

    2009年6月 美國發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和“月球坑觀測與遙感衛星”(LCROSS),10月9日LCROSS撞月,發現了水。LRO目前仍在工作。(據新華社電)

    熱點解讀:“嫦娥二號”靜待奔月

     核心提示

  2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發射塔架內,塔架內部正進行發射前的最後準備工作。截至記者發稿時,我國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各大系統一切準備就緒,嫦娥二號衛星發射已進入待命加注發射階段。

  長三丙火箭承擔發射任務

  任務發射場區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記者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現場看到,此次發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射塔架,是發射場的二號塔架。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副總工程師陳秉理介紹,二號塔架用於帶助推器火箭的發射任務,由於此次發射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捆綁有兩個助推器,因此“嫦娥二號”發射任務就由二號發射塔架承擔。

  據探月二期工程有關負責人介紹,嫦娥二號衛星是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主要目的是為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積累工程經驗,並深入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和研究。它原來是“嫦娥一號”任務的備份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量技術改進。整個二期工程,是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探測任務架橋鋪路。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告訴記者,和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相比,嫦娥二號衛星將直接被發送至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38萬公里的奔月軌道,對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也因此需要突破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的發射技術。此次承擔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全長54.84米,捆綁有兩個助推器,起飛重量345噸,以發射重量約為2480公斤的嫦娥二號衛星。

  整個“嫦娥二號”任務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共同完成,發射場是最吸引公眾眼球的一個系統。

  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組成,主要完成發射試驗組織指揮、火箭測試及加注、星箭測試技術勤務保障、火箭飛行主動段測量控制等任務。

  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嫦娥二號”任務發射場區各項準備工作現已全部就緒。屆時,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長征三號丙火箭將騰空而起,把嫦娥二號衛星直接送到地月轉移軌道入口。

  瞄準“零窗口”發射

  準點發射可使衛星變軌效率更高,節省燃料

  據專家介紹,探月衛星的發射日期選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地日月的運動規律、太陽對飛行過程中能源採集的影響,還有發射場的氣候、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和衛星能力的限制等,要綜合這些因素來選擇發射窗口。像發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射窗口,一年大概也就三到四次機會。

  此次“嫦娥二號”任務,仍將瞄準“零窗口”發射,以提高嫦娥二號衛星在軌緊急處置能力、增加衛星深空探測內容。

  “所謂的‘零窗口’,可以看成是在定好的發射時間正負一秒內發射出去。但一般來説,‘零窗口’其實也有一定時間寬度,要瞄準窗口前沿發射。這樣的準點發射,送到軌道後衛星變軌時效率更高,更節省燃料,後續的工作也會更加順利。”陳秉理介紹。

  此前,嫦娥一號衛星由於實現了“零窗口”發射,節省了120公斤衛星燃料,使衛星壽命延長了4個多月,成功進行了任務擴展階段的試驗,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技術數據,最終還實施了主動撞月。

  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介紹,“零窗口”發射很難,需要幾大系統協同,任何一個系統出問題都不能實現。“零窗口”發射分前沿和後沿,如果按窗口後沿發射的話,要比“零窗口”發射多用大概100公斤燃料。

  “此次任務要求‘零窗口’發射,這就要求我們氣象系統對發射窗口的雷電、降水、溫度、風力風向和雲量等氣象要素進行精準、細緻的預報,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擔任此次任務首席預報員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高級工程師江曉華説,為確保“零窗口”氣象保障及時準確,預報人員翻閱了近10萬張歷史天氣圖,開展了雷暴、降水、高空大風、逐時氣溫預報、連陰雨等多個專題研究,系統梳理影響西昌發射場的各類天氣系統。

  目前,發射場測發、測控、通信、氣象、勤保五大系統密切協同,直指“零窗口”發射。

  發射能力提升

  7天內完成發射塔架發射後恢復和狀態轉換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入新一輪高密度任務期,全年預計將執行8次衛星發射任務,這對發射場的組織指揮、人員配備、設備設施狀態轉換、後勤保障等工作都提出很高要求。

  此前,9月5日鑫諾六號衛星成功發射,9月12日“嫦娥二號”任務火箭便轉往發射陣地。

  “能在短短7天時間內完成二號發射塔架發射後恢復和狀態轉換,在過去是從沒有過的,這是發射能力提升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充分展現了科技人員良好的素質和過硬的作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站長李本琪説。

  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發射中心已先後完成發射場空調系統、常規加注系統、衛星測試廠房氮氧站、場區試驗接待站等一系列設備設施改造項目,測控通信系統大量更新設備,氣象系統引進了高性能計算機,峰值運算速度達2.5萬億次/秒,同普通計算機相比,進行一次預報的時間從一週縮短到了一個小時。

  鏈結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躋身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場

  從1984年執行首次發射,截至“嫦娥二號”任務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將57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多項第一,是國內唯一能夠發射低溫燃料火箭、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月球探測衛星,對外開放最早、承攬外星發射次數最多、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

  組建40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先後實現了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從單射向發射到多射向發射、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天器、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從每年3次發射任務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0顆以上、從近控測試發射到遠控組織指揮的六大躍升,能夠執行多軌道、多射向、多類航天器發射任務,各項軟硬體已與國際接軌,躍居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