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教育報:浙江理工大學傳承創新創業優良傳統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8日 14: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啟創辦蠶學館(浙江理工大學前身),“以培養人才為第一義,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倡導“求是篤實”,研習蠶科新術,以利民用。林啟教育學館的教師和學生勤奮學習,踏實工作,學以致用,講求實效,首開篤實、創新之風氣。故國學大師羅振玉在《杭州蠶學館成績記》中,稱讚蠶學館的學生“堅苦篤實”、“貫通學理,潛心實習……精邃,有巧思”。林啟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篤實”,選拔的學生要求“行誼篤實,文理優長”,能鑽研新科技服務民眾,顯示了他的求實用效能、育創新人才的價值取向。

  在新時期,浙江理工大學注重這一價值取向的深化和發展,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求是篤實的校風,實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規律;同時敦厚樸實,勤奮努力,發揚創新創業精神。歸納起來就是三點:實幹加巧思、實在而靈動、實用且創新。

  實幹加巧思,科研效力社會

  從一所紡織類學校成長為一個學科門類齊全、教學科研齊頭並進的綜合性大學,學校是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努力勤奮和創造性的發展思路走出來的。

  蠶學館創辦之初,確立“除微粒子病,製造佳種,精求飼育,改良土絲,傳授學生,推廣民間”,作為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重要任務,開全國桑蠶科技改良之先聲。在當時新學初啟之時,學校即開風氣之先,聘用日本蠶師轟木長和前島次郎等專家為教習,推薦生徒嵇侃(中國官派留日第一人)等赴日留學,研習新術。這些創新舉措,使得蠶學館的科研實力得到極大的發展。民國時期,學校在全省多處設立改良養蠶場,推廣新技術,巡迴指導蠶農。抗戰爆發,學校在浙江西南各市縣輾轉辦學,也不忘開設研習班,培養新型蠶農。解放後,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狠抓教學的同時,先後擴建增設了十多個實驗室,充實了制絲、絲織、金工等實習工廠,使教學科研得到進一步提高。

  20世紀70年代,浙江理工大學突破傳統,創造性地增設了機械專業、電子自動化專業、絲綢美術與品種設計專業。進入80年代後,又相繼設立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服裝設計、服裝工程、染織設計等專業,使紡織、服裝、機械、電子、經濟、管理等形成良性互動的學科專業生態,奠定了比較合理的學科專業基礎,為學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了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實力和輻射力。

  作為一所省屬知名高校,浙江理工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兩項高校職能上,一直成績卓著。90年代末,學校清醒地意識到科研創新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動力,是學校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性大學的重要砝碼。為此,十五期間,學校從提高科研積極性入手,逐步調動了學校的科研氣氛。2004年,浙江省內外各家媒體紛紛報道了浙江理工大學(當時名為浙江工程學院)重獎科技人才的新聞:當時因“高密度全顯像絲織技術”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李加林教授,回校後收到了來自校方的一張100萬元的支票,創下了當時浙江省內高校最高金額的獎勵記錄。浙江理工大學優渥的獎勵措施,切實調動了校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在良好的科研氛圍下,浙江理工大學創造性提出“以特色帶動綜合,用綜合強化特色;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科研方針,找準科研方向,提供了教師們科研創新的突破口。

  紡織、服裝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專業。特色不能丟,要借其他學科之力讓傳統優勢專業更具先進性和輻射性,並最終帶動其他學科的提升和發展。學校引導已發展成熟的專業,規劃科研重點,配合傳統優勢專業的發展,例如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發展紡織機械研究、信息電子學院發展紡織的信息化研究、經濟管理學院發展浙江的區域紡織經濟學研究。同時,學校一些其他學院如藝術設計學院和文化傳播學院等也結合自己專業特色,開設服裝紡織類的文化創意研究。這一系列舉措推動了學校紡織、材料、服裝等專業的進步和發展;而傳統專業則帶動了學校各專業對社會、對産業的服務性和輻射力,增強了學校的綜合實力。

  以舊帶新,以新促舊,使學校的傳統和新興專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浙江理工大學提出“全面規劃、突出重點、促進交叉、提高水平”的新要求,完善學科體系,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互動、融合與創新,匯集學科隊伍,不斷加強特色優勢學科的整體建設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大力打造學科創新平臺。2006年,陳文興教授負責的“先進紡織加工技術”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成為當年創新團隊中唯一一個紡織類團隊,也開創了浙江省省屬高校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的先河。“先進紡織加工技術”創新團隊由來自材紡學院、藝設學院和理學院等學院的18位成員組成,由學校優勢學科領軍,各學科互動配合,打造出了一支擁有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産品開發研究、産業化推廣的完美團隊,每年都為社會貢獻上億經濟效益。

  高校是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強大生力軍。在高校搞科研,不能沉迷于象牙塔,一定要走出去,為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用貢獻來求發展。響應浙江省建設紡織大省、新興製造業基地以及重點發展生命科學等政策,浙江理工大學加大了對傳統優勢專業投入的同時,大力建設生物技術此類新興專業,使其得到蓬勃興盛的發展。在科研隊伍建設上,一方面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另一方面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學校給廣大教師提供研究平臺,營造良好環境,對重點人才、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扶植,使學校研究的氛圍更濃、研究的水平更高、創新的成果更多、對社會的貢獻更大。

  産學研的這些良性互動,大力推動了浙江理工大學的科研實力。2001-2006年,學校共承擔國家支撐攻關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近350項,上級撥款經費1.3億元;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共51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7年申報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已通過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正待國務院審批。

  一個省屬高校,為何能承擔如此多的科研項目,獲得如此多的科技成果?除了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學校長期以來堅持的求是篤實、創新創業的精神,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和一種能激勵師生自主創新的良好機制。

  實在且靈動,搭建創新平臺

  蠶學館從創辦之初,就根據創辦人林啟確立的“求是篤實”校風,選德行高尚、技藝精良之師育行誼篤實,文理優長之生,努力營造出講實效、求實際、育實用創新人才的學館風氣。抗戰時期,學校為保存辦學實力,在校長陳石民、繆祖同的帶領下,由浙西、浙東輾轉到浙南等地堅持辦學。八年西遷路,沒有固定的校舍、實驗室,但全校師生不屈不擾、奮發圖強、艱苦辦學,創造性地把田間地頭作為教師授課,學生求學,全體師生服務鄉民、培育新技術的場所,把蠶校抗日救亡、服務社會的精神輻射到了浙江省各地。解放之後,學校在繼承和發揚百年辦學傳統,提出培養“求知求實、創新創業”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新思路,培養出了一批批立志獻身於我國紡織服裝業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浙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費君清説:“在新時期,要繼承蠶學館延續至今的校園文化傳統,同時,也要創新教育手段,以德育為根本,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以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校園文化為載體,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鍛鍊;以企業為依託,搭建學生一個創新創業的平臺。”

  近幾年來,浙江理工大學根據全新時代的需要,創新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建設,著力營造優良的育人環境和氛圍。堅持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假期內外相結合,積極探索並逐步形成了以“兩課”為主渠道、以省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主要載體、以“四室”進公寓(學生黨團活動室、學生心理諮詢室、學生社團活動室、學生成才諮詢室)為特色的學生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質教育體系。

  同時,作為一所理工類學校,浙江理工大學創新加強以科技文化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教授講臺”等校園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濃厚了校園學術氛圍;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浙江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其他各類科技文化競賽,以點面結合的形式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提供了重要平臺。

  在這種文化創新、科技創新氛圍下,浙江理工大學秉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把創業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培養:以思想教育為先導,激發學生創業意識;以能力培養為抓手,傳授學生創業本領;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改善學生創業環境;以創業基地為載體,強化學生創業實踐。

  基於這一理念,浙江理工大學在全校範圍內開設了《創業教育》、《企業營銷與媒介策劃》等多門選修課,在本科生中開設了《大學生KAB創業教育》課程,傳授學生相關創業管理的技能,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同時,通過設立創業風險基金提供學生申請,增設創新學分,創建創業強化班、建立創業導師制,在資金、制度和師資等各方面給與了學生創新創業的保障。而每年學校組織的“創業計劃大賽”和“創富大賽”,則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創業求富知識,進行創業策劃和實踐操作,優勝者會獲得學校提供的一筆創業啟動資金,並以學校推薦和學生自薦的形式,把比賽中優秀的創業方案,提供廠商和投資商參考採納。

  在此基礎上,浙江理工大學強化了創業教育的基地建設:生存型的創業中心是學校在學生宿舍生活區營業用房創立的勤工助學創業中心,經營業務包括銷售代理、教育培訓、宣傳策劃、電子商務等,培養了一支支學生創業團隊;學校創業中心的工作室,主要以製造企業為依託,如童裝設計室和極地陽光廣告設計室等,都對外接單設計業務;依託學院的主要有染織工作室和設計工作室,如服裝學院依託教師科研,以電腦或手繪圖案設計為主業的染織工作室,如藝術設計學院的新概念工作室和原創空間工作室等。

  這些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使浙江理工大學的學生得到了全面健康發展,先人一步接觸了社會,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除了培育出一大批自主創業人才之外,也切實地提高了在校生的就業率。而那些在校期間獲得過創業支持,畢業後事業興盛的校友,也以設立獎學金、創業基金、提供師弟妹實踐實習崗位等多種形式,星火相傳,回饋母校。

  實用且創新,創業人才輩出

  兩年的時間,讓5000元變成了10個億?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現代的創業傳奇。但這樣的現象,就真實地發生在浙江理工大學的畢業生身上。浙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學生金津上大一時,就瞄準朝陽産業——動漫遊戲,“牛刀小試”,從5000元起步,盈利100萬元。經過兩年發展,他創辦的渡口公司已擁有員工300余人,成為浙江省規模最大的網遊企業。今年,當國際知名的風險基金對渡口公司進行戰略性風險投資時,公司的估值已達到了10億元。

  像這樣的創業致富傳奇在浙江理工大學已經屢見不鮮。2005年被國內眾多媒體爭相報道的創業先鋒、大學期間就致富數百萬的吳立傑,就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帶著42元錢上大學、最終創立杭州下沙網,創利潤百萬的尚貞濤則是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學子。200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之一的周毅,畢業後在四川沐川最窮的同心鄉,用自己在浙江理工大學就學時學過的各方面知識,整合當地資源,建了養豬場、沼氣池和小型酒廠,用親身示範引導村民致富,在那個貧窮的小山村播下科學致富的種子。

  周毅、吳立傑、金津、尚貞濤……這些創新創業的典型身上帶著這個學校所賦予的獨特氣質。專業基本功紮實、個性低調、踏實誠懇,但敦厚淳樸的態度下又靈光奕奕,對市場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創造力,能微小中見真知,困境中求發展,成就大業。

  優良的學風造就一流的人才。求是篤實精神源遠流長,創新創業的脈動歷久彌新,從蠶學館開創初期就一直延續至今。報業巨子史量才在蠶學館學成畢業,1912年接辦《申報》,任總經理,傾畢生精力,銳意經營,使《申報》成為當時全國擁有眾多讀者的最大報紙。老校友都錦生於1922年建都錦生絲織廠,創造性地把“西湖十景”織成絲織品出售,引起轟動,其後在杭州、上海等地開設營業廳。1926年生産的絲織風景畫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為中華民族爭回了榮譽和自豪感。

  先輩們的業績,激勵著理工師生不斷努力,創新創業。而學校創業平臺的搭建、創業基地的組建、強有力的師資和經費扶持,讓理工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先鋒。僅拿紡織服裝這一塊來説,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杭派女裝”中有200多個品牌,其中一半以上是理工的畢業生自主創立,其中薰香、紅袖、秋水伊人、可可尼、藍色傾情、水芙蓉、女性日記等,都已具一定規模和影響。在杭州市評比的十大女裝品牌中,由理工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就有6個。近日,中國品牌“吉芬”繼先前在巴黎盧浮宮首開服裝秀之後第三次登上巴黎時裝周的舞臺,而“吉芬”的設計師就是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的謝峰。

  一批批畢業生走出理工大學的校門,進入社會,創新創業,成為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他們有的創辦數碼科技公司,有的創辦計算機調色配色公司,有的創辦CAD設計中心,有的創辦紡織科技中心,有的在地方和行業中有較高聲譽,被譽為“印染大王”、“絲綢大王”、“鎖業大王”、“金融能手”、“軟體新秀”等等。一塊塊國家級獎牌,一個個知名公司,為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絢麗的光彩。

  誠如浙江理工大學校長裘松良所説:“理工11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創業史”。從蠶學館到浙江蠶業學校;從絲綢工學院到浙江理工大學;那種為發展、振興中華而求是篤實、自主創新的奮鬥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浙江理工大學這片熱土,融入到每個理工人心中。

  浩浩錢塘濤依舊,巍巍學府今更新。奮進中的浙江理工大學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秉承“求是篤實”之校風,“厚德致遠、博學敦行”之校訓,開拓創新,爭先進位,努力推進學校朝著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