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將引領本土建築當代轉向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7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始到2010年2月8日竣工,中國館一直都是人們熱議的焦點。隨著上海世博開幕日期的日益臨近,中國館更是保持了超高的亮相率,幾乎每天都能見諸網絡和報端。

    這座“Made in China”的上海世博會標誌性建築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等聯合製作。國家館高69米,層疊出挑,體現出中國館的標誌性;地區館高13米,水平展開,延伸城市肌理,形成建築物穩定的基座,構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被稱之為“國家形象館”。

  中國館回歸中國

    據中國館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介紹,這個建築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師法自然”等中國哲學思想,雖然網上有爭議存在,但不管喜歡與否,一看就是中國的,能“鎮得住”。

    本次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建築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表達主題的載體之一,中國館的副總建築師倪陽用“它(中國館)不僅僅是一個建築”來形容中國館。

    在他看來,這個第一眼就能讓人讀出中國元素的建築不但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民族情緒,也是對“回歸”和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益嘗試,作為一個特殊的時代産物,中國館也從另一方面詮釋了自身環保、節能、綠色、科技等能讓生活更美好的元素。

    何鏡堂説:“我們在設計中國館時極度重視環境與能源問題,有一套完整的環境保護與能源節約策略體系——”

  重啟傳統技法實現節能

    這個策略體系包括:在規劃和群體整合層面“共享”,充分考慮和一軸四館呼應,比如在空調方面,中國館和主題館就有能源共享,主要由主題館提供“支持”。

    在建築形體的設計層面“減排降耗”,層層出挑的造型使得上層形成對下層自然遮陽的效果;半室外玻璃廊的地區館外廊,則是利用了被動式的節能技術為地區館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通風的效果。此外,地區館屋頂的“中國館園”也被賦予了另外的目的——運用生態農業景觀等技術措施以期實現有效隔熱。

    此外,低耗能的雙層玻璃、太陽能收集板、雨水收集系統、人工濕地的自潔等等材料和技術的使用,將使能耗比傳統模式降低25%以上,併為局部環境提供生態化的景觀。

    中國館副總建築師倪陽認為,這些技術的使用是對只強調高科技、高造價的“偽節能”的反擊,“真正的節能是用最環保、最質樸、最簡單的方面來實現的,而中國傳統建築中就有不少這類好例子。”

    中國館位於世博軸的東側,從世博園區浦東主入口一進場就能看到。它將作為世博園區核心建築物之一,永久保留。

    【專訪】

  實現本土建築當代轉向

    新京報:中國館的特點怎樣概括最恰當?

    倪陽(中國館副總建築師):我認為可以概括為:架空升起、垂直街道、紅色肌理、層疊出挑、九洲清晏、綠色節能。

    新京報:它的構成方式和實用功能是如何結合的?

    倪陽:國家館的構成方式吸取了中國傳統城市的營建法則、構成肌理以及中國傳統建築的屋架體系、鬥拱的特點,以縱橫穿插的現代立體構成手法,生成一個邏輯清晰、結構嚴密、層層懸挑的三維立體空間造型體系。

    它架空升起、層疊出挑、創造出由前廣場開始、到9米架空平臺,及13米標高的“九洲清晏”屋頂花園的連續城市廣場空間,給參觀者與市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多元的公民活動場所。

    中國館的設計還關注了觀眾的豎向活動,針對上下分區、高層展廳的佈局,以四個豎向交通核充分連接地區館、國家館與架空層,它不僅僅是一個展覽建築,更成為一座複合的垂直街道。

    新京報:你們的設計試圖傳達什麼樣的情緒?

    倪陽:當初設計這個建築是在2007年7月份的時候,那時候身邊是國力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的背景,這個設計就包含了這種力量感。向上海市民徵集意見的時候,也得到了92%的贊成。雖然人們對它的形狀理解各異,但都認為它很有中國特色,能代表中國。

    新京報:你如何評價其他入選作品?

    倪陽:當初進入10強的很多設計作品,包括流線型等各種結構,展現的都是當今設計界的潮流和趨勢。但問題是,它們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這也是中國建築現在所面臨的一個問題,許多人仿佛都陷入了一種民族虛無主義。

    我們的這個設計是嘗試回過頭來看以前的東西,從中發掘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智慧,我們試圖通過這個建築喚起更多人對傳統(建築)文化的關注。

    在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建築給人的感覺是輕盈、有層次、寂靜,現在的建築雖然不是用傳統手法,但也保留了這一特點,是一種提升。我們希望中國館能有助於中國建築形成獨特的自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