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記者探訪中國館低碳區:智慧才是真正可再生能源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1日 11: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海平面逐年上升、北極冰蓋漸漸縮小、南極半島冰架不斷消失……走進中國國家館33米層的“低碳行動”展區,映入每位遊客眼簾的首先是一面醒目的顯示屏幕墻,上面循環播放著近年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種種自然警示。而頭頂懸空的二氧化碳透明球陣列,也在時刻提醒著每一位遊客碳排放問題日益嚴峻。“人類在不斷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卻忽略了人類智慧本身才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參與“低碳行動”展區籌劃的中國館部高級主管王吉良博士如此表示。

  □世博記者 李芹

  資源獲取要取之有道

  整個“低碳行動”專題展示區運用了數學符號中的加、減、乘、除來表示不同的展項內容,主題為“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其中,用減號代替的“取之有道”區域,集中展示了一些綠色能源的獲取之道。就如“取之有道”這個名字一樣,人類對於能源的獲取既包含開發新型能源的技術,也蘊含對取得能源合適高效的利用。王吉良拿現場的微藻生物制油説了起來,和傳統農作物煉油不同,微藻不僅不佔用耕地、還有含油量高等特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微藻的制油原理主要來自於它的生物特性也即“光合作用”。

  眾所週知,光合作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對於面臨溫室效應的整個地球來説,合理利用微藻這種生物來製造人類生活、生産所需要的能源,既是一種新能源的開發,也是對過度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種很好固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二氧化碳不再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的“氣候變化”元兇,反而會成為能源領域的“資源”,這就是“二氧化碳資源化”的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智慧才是將二氧化碳轉變成可利用能源的基礎之本。”

  資源使用要用之有節

  假如每人每年使用100個塑料袋,中國13多億人口一年將排放多少二氧化碳?13萬噸!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因此,在這個區域,我們身邊的塑料袋、出行方式、生活方式都會成為展示的主題。12面顯示屏上,隨便觸摸一個時間點,屏幕上就會出現那個時間點的低碳生活點,讓你知道聚小成多的道理,區域的代表符號“乘號”便是這個道理的最好代表。“我特別推崇這個秸稈綜合利用。”王吉良告訴記者,中國是農業大國,每年産生的秸稈數量數以萬計。經過估算,2010年將産生數億噸各種農作物秸稈,假如全部燃燒將至少排放10余億噸二氧化碳。可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十種秸稈的綜合利用,現場實物之一就是用秸稈製成的紙板箱。“在我們父輩那一代,大家都習慣提著籃筐買東西。如今,限塑令下,環保袋成為最時尚的購物袋,這其實也是資源的充分利用,只有積少成多才能將碳排放控制到自然界本身可消化的範圍。”王吉良表示。

  “返璞歸真”才是根本

  或許很少人知道,中國國家館裏還有一處取材十分特別的展項——用除號代替的“返璞歸真”區域內,有一片用12000個啤酒瓶搭建起來的顯示屏,上面會不斷出現綠色的森林覆蓋。這種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本身就是區域主題的最好寫照。

  過去的人類生活也需要各種能源,可是並沒有如今這種氣候危機。追本溯源,因為自然萬物新陳代謝,二氧化碳排放從未停止,可是自然界有它本身一套自成體系的“吐故納新”系統,可以時刻讓地球維持動態的碳平衡。可是當人類開採資源的機械伸向森林、濕地、海洋等這些原本在自然界承擔捕獲、固定碳源的媒介時,平衡就開始逐漸被破壞。於是,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産品滿天飛。

  王吉良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如何“固碳”成為不少能源大國所考慮的重要方面。據他所知,有些國家就會運用科技將二氧化碳固定、填埋,比如碳捕存技術。“這種技術是人類智慧的一種反映,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能幫助自然界恢復到碳平衡的狀態,會是一種更加理想的境界。”他表示,這不但需要對已經排放的過多二氧化碳進行很好的捕獲與固定,也需要我們去營造更多如森林、濕地等固碳媒介,不僅實現固碳的效果,同時也能為人類及其它生物創造更多的綠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