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雷鋒傳人”郭明義的人生鍛造之路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0日 1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時代先鋒_雷鋒傳人郭明義

  新華社遼寧鞍山9月19日電(記者王炳坤 張汨汨 陳光明 白瑞雪)作為齊大山鐵礦生産技術室採場公路管理員,郭明義的崗位在採場,15年不變。那由鐵山和蜿蜒40多公里的公路組成的採場,是鐵礦石百煉成鋼的起點。

  採選、煅燒、提純、軋製,礦石成為精鋼,要經過上千道工序。從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播撒大愛的使者,郭明義走過了怎樣的人生鍛造之路?

  從綠色軍營走來,軍旅生涯鍛造的堅韌,是他一生的財富

  這麼多年了,郭明義還時常做同一個夢。在夢裏,他開著大卡車奔馳在三江平原一望無際的曠野上。車窗外,高大的松樹、挺拔的白樺一閃而過,前方,筆直的大路伸向碧藍的天際……

  那是郭明義當汽車兵的日子。正是這5年刻骨銘心的戰鬥與生活,鍛造了他一顆充滿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心靈。

  郭明義從小就想當兵。兒時,最愛的玩具是爸爸做的木頭槍,最愛看的電影是《英雄兒女》《小兵張嘎》,還有《雷鋒》——雷鋒,就是一名從鞍鋼走出的汽車兵。

  1977年1月,郭明義穿上了嶄新的軍裝。推薦他參軍的,是17年前把雷鋒送進部隊的老紅軍余新元。

  然而,郭明義沒有想到的是,當與他一起分配到汽車連的戰友們開始學習駕駛技術時,他卻被安排到了炊事班。他那雙大手是想要握鋼槍、握方向盤的,怎麼端上了大勺?短暫的沮喪之後,郭明義很快想明白了:部隊裏總得有人做飯,要不,怎能有力氣打仗、握方向盤呢?

  炊事兵的黎明,從半夜就開始了。玉米碴粥最難熬,郭明義總是淩晨摸著黑起床,花上好幾個小時,把粥做得又香又粘。粥熬好了,又冒著嚴寒,去小河邊鑿冰挑水。冬天裏山陡路滑,每次挑水回來,郭明義身上、鞋上都挂滿冰淩。顧不上歇息又接著燒水,這樣,戰友們起床就能用熱水洗漱了……

  第二年春天,郭明義正式學習開車。白天訓練結束,當戰友們輕鼾起伏的時候,他還在腦袋裏“過電影”,用手指頭在肚皮上勾畫汽車油路圖、電路圖、曲軸圖,坐在椅子上模擬駕駛室開車……幾個月後的學兵比武,他獲得全師歷史上第一個理論考核、駕駛操作雙料冠軍。

  每次外出執行任務,郭明義總是運輸線上最忙的人。哪有車壞了,哪就能看到他幫忙維修的身影。

  郭明義所在部隊原團政委徐廣勝回憶説,隆冬時節,他們駕車行駛在大興安嶺的皚皚雪原上,戰友的車中途拋錨,郭明義二話不説,鑽到車下的雪窩裏一修就是半個小時。戰友的車在冰上打滑,他脫下自己的大衣墊在車輪下,大衣碾爛了,耳朵凍壞了,可是車被他開了回來。

  在郭明義看來,幫助他人同樣是自己的責任。

  入伍之初,他每天早早起來掃院子、挑水、幫廚。

  等到如願入了黨、還被評為全師學雷鋒標兵的那一刻,郭明義突然明白,先前設定的那些目標並不是最重要的,做了些實實在在有利於連隊和戰友的事,才是最快樂的。

  最純粹的,往往是最雋永的。郭明義簡單的快樂,支持著他做好事幾十年從未感到沉重。即使面對困難,他的心也是別人難以想象地輕鬆。

  離開部隊20多年了,郭明義的被子還是疊得像豆腐塊,書桌、櫥櫃收拾得整整齊齊。他還是那麼行如風、立如松。

  與鞍鋼同成長,他像一顆螺絲釘,牢牢擰在每一個需要他的崗位上

  1982年,郭明義從部隊復員,成為鞍鋼齊大山鐵礦的一名工人。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大型鐵礦山,也是亞洲最大的露天鐵礦。

  火熱的採場,是郭明義兒時就嚮往的地方。父親的礦工服、礦燈,散發著神秘的氣息。

  始建於1916年的鞍鋼,前身是日偽時期的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所。日本人離開鞍鋼時留下一句話:“30年後,你們要在這裡種高粱!”但,郭明義的父輩們卻在這片侵略者留下的廢墟上,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鋼鐵生産基地。

  不甘落後的自豪感,就這樣一代代熔鑄在鞍鋼人的血脈中。礦山的兒子郭明義開著載重20噸的大型運礦車,工作在最艱苦的崗位。在這裡,他繼續著一貫的優秀,第二年就創造了單車年産的最高紀錄。

  那是一個知識的春天,那是一個追逐夢想的年代。白天揮汗如雨,晚上夜校苦讀,郭明義如饑似渴地學習,以高分通過了“文革”後全國首次統一錄用幹部考試,並成為礦山公司唯一獲得全國統計員資格證書的人。

  後來,當礦上有了一個到幹部管理學院學習英語的名額時,礦長推薦了他。整個礦山公司選送的4個人中,除了郭明義,其他三人都是大學生。郭明義倍加珍惜學習的機會,用本要為妻子買戒指的錢買了一台錄放機,從早到晚聽英語磁帶,連走路時也旁若無人地大聲背單詞、背課文。

  1992年,齊礦擴建工程準備開工。在人們驚奇的目光中,郭明義這個自學成才的“土包子”擔任了電動輪現場組裝的英文翻譯,成為外國專家最信賴的合作夥伴和中方最可靠的把關人。

  電動輪汽車投入使用後,對採場公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6年,齊礦決定配備一名專業技術幹部,主管採場公路的設計、建設和管護工作。領導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郭明義。從此,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15年。

  工作那麼積極,從沒想過“進步”嗎?

  郭明義説:“有沒有貢獻,不在於你做什麼職務、幹什麼崗位,而在於你是不是認認真真去做事。”

  這本是一個“坐辦公室”的崗位,郭明義卻把自己的辦公地點移到了煙塵漫天的施工現場。

  工地上無遮無擋,夏天是刺眼的太陽,冬天是刺骨的寒風。郭明義早上4點鐘就起床,步行30分鐘到礦區,天天提前兩小時上班。

  起初,“逞能”“越俎代庖”,是旁人最多的議論。

  郭明義用年復一年的兢兢業業化解了質疑的目光:他深入工地,就能在第一時間掌握一手情況,施工效率由此提高,採礦進度自然加快。

  礦山,鞍鋼最核心的資源。在近年來國際鐵礦石大幅漲價的背景下,郭明義和他的工友們每採一噸礦石,就能給企業節約數百元成本。

  揮汗如雨,內心卻無比舒坦。郭明義就像一顆螺絲釘,牢牢擰在鞍鋼這臺“大機器”上。

  感受著改革開放的精神脈動,他在愛心文化中長大,又把愛心傳播四方

  郭明義的父親郭洪俊是礦裏有名的先進典型、遼寧省勞動模範,曾因勇救落井青年而作為英雄集體代表到北京作過事跡報告。母親會一手推拿功夫,經常無償為礦區百姓治病療傷。

  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孕育了郭明義的善良溫厚。

  郭明義參軍入伍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思想相互激蕩。《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在全社會引起了一場“人活著是不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大討論。

  徐廣勝回憶説,在連隊召開的“學雷鋒講用會”上,來自雷鋒的第二故鄉——鞍鋼的郭明義慷慨陳詞:“人活著為什麼,雷鋒、劉英俊、董存瑞、張思德早就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不管外面刮什麼風,我們學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不能動搖……”

  郭明義堅定的話和眼神,給徐廣勝留下深刻印象。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回到鞍鋼當工人的郭明義慢慢發現,這片從小生活的礦區悄然發生著變化。工友們的聊天中,關於錢的話題越來越多。

  一時間,郭明義顯得有些“落伍”。堅持埋頭幹工作、堅持幫助別人的他,不僅不被人理解,還得到了“工作狂”“獻血狂”“郭傻子”的外號。

  郭明義的父親卻鼓勵兒子,人家愛説啥説啥,走你自己的路。

  1999年,這位操勞一生的老礦工臨終前特意囑咐孩子們,你們要多理解大哥。只要他快樂,你們就要支持!

  郭明義更加坦然:“落伍就落伍吧。難道有了錢,該做的事就不做了?該幫的人就不幫了?”

  時光荏苒,當郭明義心無旁騖地快樂助人時,人們也在觀察著,思考著。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幾十年做好事。他不傻,更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好人,社會越是發展越是離不開,那我們為什麼不學習他呢?”齊大山礦設備檢修協力中心職員高微説。

  2008年,高微成為郭明義發起的“愛心聯隊”最早的12名隊員之一。她的另一個“職務”,是郭明義倡導的另一個項目——捐獻遺體角膜活動的辦公室主任。

  短短兩年,“愛心聯隊”發展到2800多人,捐款近40萬元,資助了1000多名“希望工程”特困生。

  郭明義愛心團隊裏的大多數隊員,他自己並不認識。這些追隨郭明義的人群中,有他經常去給特困生匯款的齊大山鎮郵局職工,有他經常去複印特困生資料的複印社打工女孩,有他每天5點提前上班路過的早餐鋪老闆,還有更多在口耳相傳中聽説郭明義故事的人。

  2007年3月的一次無償獻血中,原定50人參加獻血活動,沒想到一下子來了100多人,血站都有些措手不及,採血車和體檢表差點兒不夠用。人們都説:“我就是衝著老郭來的!”

  這一路上,郭明義並不孤單。

  救助失學兒童的好民警馮志國,收養15名孤貧兒童的市民鄭安宏,以及更多不知名的做好事的人們……鞍山這片熱土上,奉獻愛心已成為一股洪流,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在雷鋒去世幾十年後,人們卻不約而同地走近雷鋒,開始了一場心靈的集體溫故。

  郭明義所在的鞍鋼,同樣為社會默默捧出了比鋼鐵更多的財富。

  在這裡,職工代表常年圍繞職工的人身安全、福利待遇等問題進行檢查,提交的報告報黨政會議討論整改,企業發展和員工利益同步實現;在這裡,即使經營遇到困難的年代,企業也堅持大手筆投入節能減排、排土場復墾,把一片青山綠水還給鞍山市民……

  沐浴在這樣的春風裏,怎能不快樂、不幸福呢?

  郭明義説,還有幾年我就退休了,現在要抓緊時間把工作幹得更好,把做好事的團隊進一步發展壯大。

  這是他最大的心願。

  ■記者手記

  一個人,一條路,15年

  理解郭明義要從他腳下走過的路開始。

  每天5點,他準時走路上班。那時整個鞍山市似乎還沒有睡醒,偶爾只有出租車在街頭徘徊。他的身影在櫻山路上顯得孤單、寂寞。

  礦上7點半上班,他卻每天提前2個小時到崗,整整堅持了15年。

  櫻山路向北直通礦上,這條路的終點是郭明義每天工作的起點;另外一條路——齊大山鐵礦採場公路,他是採場公路的管理員。

  郭明義的人生就是從一段路到另一段路。這麼多年,無論哪段路,他都堅持走了一條自己的路。

  許多人不理解郭明義為什麼這麼幹工作,這麼死心塌地愛企業。蕓蕓大眾的我們,如果處在同樣的位置,可能和他不太一樣。因為本來作為專業技術幹部的他完全可以不用每天到採場,他可以坐在辦公室裏看看報紙、喝點茶,可以有更舒服的條件。

  然而他沒有,他不放心,堅持每天都把公路親自走一遍,感受粗糙的路面。他的堅持,源自熱愛。

  30多年前,他參軍入伍做過飯、養過豬、開過車。復員到鞍鋼,當過團支部書記、宣傳幹事、英語翻譯等,換過多種職業,越幹越基層,卻從來不向領導提要求。當領導認為他年齡大、主動提出為他換一個更為輕鬆的職位時,他婉言謝絕了。“黨把最需要我幹的事情交給我,就一定要把它幹好!”他説。

  如果換了我們,面對工作上的落差難免會抱怨、不滿甚至消極,可他説,工作調整時候我挺樂意的,我當時就想怎麼想幹活不讓幹呢,哪不是幹活的地方。唯一擔心就是不知道新的崗位能否幹好。

  他的人生,不僅走出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更走出一條大愛無疆的奉獻之路。

  一個普通的礦場職工,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上學的女兒,可只要別人需要,他把能捐的都捐了,卻從來不覺得自己貧窮。

  當郭明義給記者盤點自己的幸福時,他嘴角的笑意真實又純粹。他説,他和妻子都有份不錯的工作,工資收入在鞍山這個地方還算可以,女兒也挺好,一家人挺溫馨的,還有能力去幫助社會和他人……別人的條件不如他,他能幫助一下,別人快樂了,他也就快樂了。

  一個內心幸福而滿足的人,當然可以純粹長久地做好事。做好事,何嘗不是他幸福和滿足之所在?

  這個初秋,在乍涼還暖的季節裏,郭明義的故事打開了另一扇拷問人們心靈的窗戶:究竟該怎樣快樂地活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們把郭明義譽為“雷鋒傳人”,一方面説明雷鋒並沒有走遠,另一方面更説明即便是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仍然在強烈呼喚並期待更多的雷鋒,期待更多的奉獻和大愛。只要心中裝著他人,必將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景仰。那麼,就讓我們在奉獻和奮鬥中,像郭明義一樣快樂、純粹地活著。

  (記者王敏)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圖片説明:

  左上圖:郭明義(右)走訪生活困難的家庭(9月2日拍攝)。

  左下圖:郭明義(中)深入社區了解情況(9月2日拍攝)。

  下中圖:郭明義(前)堅持多年無償獻血(9月2日拍攝)。

  右 圖:郭明義在工作中(8月29日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