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一個好人的十萬里路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9日 1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時代先鋒_雷鋒傳人郭明義

  ——優秀共産黨員、道德模範郭明義的故事(上)

郭明義(右一)在獻血車上。 本報記者 程偉光攝

  出門時闔寂無聲,這是淩晨五點。從家到鞍鋼齊大山鐵礦採場,郭明義要走上一小時。作為採場公路管理員,他腳下的路就是他的工作對象,十五年來,他走過的路超過十萬里,相當於四次“長征”。

  照例要和路邊準備早餐的餡餅店老闆李艷麗打一聲招呼。他不在外面吃早餐,只是習慣向每一個遇見的人宣傳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好處。2007年,在數次攀談之後,李艷麗成為捐獻志願者,也成為郭明義1700名捐獻“隊伍”中的一員。

  每天提前兩個小時到崗,郭明義總能碰到值夜班工友。夜班電鏟司機張國斌的女兒四年前患了白血病,郭明義曾拿著自己寫的倡議書走遍齊礦70個班組,籌集了三萬元捐款和六百人的幹細胞血液樣本。這是由他發起的八次大規模捐獻造血幹細胞活動之一。

  朝陽初升。33台“電動輪”正在作業。二層樓高的大型運輸汽車陸續經過郭明義身邊,每一個都不忘向他鳴笛致意。這裡處處寫著他的故事,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郭明義無償獻血志願者應急服務大隊、郭明義紅十字志願者服務隊或者郭明義愛心聯隊的一員。鞍鋼,不愧是出過雷鋒、孟泰兩個英雄的地方。

  十五年裏的普通一天,四十公里長的採場公路盤旋迤邐,晨光將郭明義的影子拉成大寫的“人”字。

  熱血之路:20年獻血6萬毫升,足可裝滿六個水桶

  蘇震,鞍山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2007年5月他和同事到齊大山鐵礦現場採集志願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樣本,眼前的景象讓他既震撼又詫異。

  震撼的是採血車前的長隊足有數百人之多,這種捐獻規模在鞍山這樣的城市非常罕見。詫異的是除了穿著齊礦工作服的工友外,志願者裏還有郵局的員工、食堂的大師傅、普通的市民。礦山採血,他們是從哪兒聽説的?

  他攔住了一位大姐,“您對捐獻造血幹細胞了解麼?”

  對方笑了:“咋不了解?郭明義都給我講過好多次了。他讓我做的事,肯定沒錯兒。”

  這句話幾乎可以代表現場每一個人的心聲。

  在齊礦,無人不知郭明義。1990年他開始義務獻血,20年來已經收穫了54本獻血證;2002年,他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鞍山市第一批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2006年,他又成為鞍山首批遺體(器官)志願捐獻人。

  每年兩次全血捐獻、每月一次血小板捐獻,雷打不動。二十年來,他累計獻血6萬毫升,相當於自身血量的十倍,如果灌裝進礦泉水桶,足足可以裝滿六桶。

  鞍山市中心血站的每一個醫護人員都知道郭明義的血型。除了定期捐獻全血和血小板,郭明義還是無償獻血志願者應急服務大隊的成員。所謂應急,就是如遇危情,隨叫隨到。

  一次,正在整修採場公路的郭明義忽然接到中心血站電話:一位患了嚴重溶血症的孕婦生命垂危,急需O型血小板。從早晨五點一直工作到中午的郭明義飯也沒顧上吃一口,就急匆匆趕到血站。成人一次一般捐獻一個單位的血小板,但郭明義這次破了例:“抽兩個單位吧,還有孩子呢。寧可浪費了,也要保他們母子平安吶。”

  血小板採集一直到下午兩點結束,母子倆得救。中心血站副站長李莎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找郭大哥,任何情況下他都是必定能來的一個。”

  2006年底,工友張國斌的女兒被查出患了白血病,郭明義第一時間就衝到了醫院。他把身上僅有的一百元錢給了張國斌:“你一定挺住,我給你想辦法。”

  語氣異常堅定,近乎絕望的張國斌心裏透進了亮光。但他還不免疑惑:郭明義也是普通工人,他能有多大力量為我解決這麼大的事呢?沒想到幾天后,郭明義給他送來了一個信封,裏面裝著三萬元錢——這是他在採場募捐的成果。

  讓張國斌吃驚的事還在後面。郭明義起草了倡議書,開始一個班組一個班組、一個科室一個科室地跑,動員大家參加造血幹細胞的捐獻活動。一首《愛的奉獻》,他用顫抖的聲音唱遍了齊礦70多個班組。

  參加幹細胞配型的人越多,孩子得救的希望就越大,郭明義心裏憋著一股勁。在鞍鋼,一個車間200人,一間工人浴室就可以容納近百人。郭明義下班後就到浴室給工友們義務搓澡,搓一個,就宣傳一個。

  人家不熱情,他將心比心:“要咱家孩子遇到這事兒,你説愁不愁,傷不傷心?”

  人家有顧慮,他就拍拍自己:“我獻20多年血了,幹細胞早就採集過了,身體不還是‘剛剛地’?”

  他聯絡了鞍山紅十字會和中華慈善總會,走進了鞍山電臺交通頻道的直播間,呼籲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聲波裏難以抑制的數次哽咽,聽者無不動容。

  前後三次、規模六百多人的捐獻活動終於成形。就像一個奇跡,孩子終於與一名志願者配型成功。“郭大哥幹事就是有這股韌勁。”張國斌對記者説時,淚水難抑。

  2008年底,郭明義獲得“全國紅十字志願者之星”和“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稱號,而他帶領的“紅十字志願者服務隊”、“無償獻血應急服務大隊”正蓬勃壯大。迄今為止,他已經先後八次組織大規模造血幹細胞採集活動、七次無償獻血活動。

  “鞍山市共有5000多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其中1700多人是通過郭明義動員參加的。”蘇震説。

  “如果我們急需大量血液,採血車就會直接開進礦業公司院裏。”李莎説。

  在鞍鋼,郭明義的熱血已然熔鑄成了一面旗幟。

  奉獻之路:28年總收入,捐出去了一半

  曲衛君,一個人把孫女拉扯大的老人,2006年在鞍山希望工程辦公室裏見到郭明義時,幾乎呆住了。

  “我猜想給我孫女捐錢這人,不得是個老闆啊,至少也得挺富裕的。進來一瞅,這人一身勞動服,穿著個大頭鞋,褲子後面還有個補丁。我這眼淚一下就下來了。”

  現場加上她,共有十個貧困兒童的家長,都是郭明義同一批資助的對象。人們的表情都和曲衛君一樣錯愕,“省吃儉用地給我們捐錢,這人得多大愛心啊。”

  有人給郭明義算了一筆賬:到鞍鋼工作28年,累計收入大概29萬,這些年光給災區、困難工友、失學兒童的捐款就有一半,他怎麼能富裕起來?同事刁瑩説,“我從沒見過郭師傅不穿工作服的樣子。”除了工裝,他所有的家當是兩條牛仔褲和一件紅色運動上衣。住房是八十年代的一居室,只有四十多平米。女兒郭瑞雪的床擺在門廳裏,幾乎抵著房門。

  他有時出手相當“闊綽”。自行車送出過三輛,都是因為貧困孩子上學急需;電視機送出過三台,一台是給了廠裏需要看新聞的班組,一台給了一個齊礦的老工友,還有一台是給了一個想看電視的農村孩子,連著電視櫃一起拉走。手機送出去幾部已經記不清了,衣服、帽子、鞋子、手錶、檯燈、書本等等小物件更是數不勝數。他現在看的電視,是團市委贈送的,上面特意貼著標簽“固定資産、不得捐贈”;他現在用的手機,是2007年齊大山鐵礦獎勵的,也明確“規定”不能捐獻。

  有時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他不抽煙、不喝酒、幾乎不花錢參加任何娛樂活動,甚至常常剋扣自己的飯錢。2009年的一天,妻子孫秀英發現他下班回家,突然發現放在廚房好幾天的兩個幹饅頭沒了。一問之下,才知道讓郭明義給吃了。原來那一個月他天天中午不吃飯,以便每天省下五塊錢。五十歲的漢子囁嚅地向她解釋:“又資助了一個小孩,我想給他攢點錢。”

  老有人説他是傻子。調房機會已經放棄多次了——想成全別人,也想守著這條路。節日發的糧油、高溫作業發的降溫飲料,從來沒有碰過自家的門檻,拿到手就送到困難工友或資助對象家裏。捐工資、捐獎金、捐補貼、捐慰問金、捐慰問品。他已經不止一次聽人家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當面埋怨他是個傻子,他也就語氣淡淡地回答:“嗯,我就是傻子。”

  他內心出人意料地豐富細膩。在齊礦採場一線,他是僅有的既穿工裝又戴眼鏡的人,而工友們幾乎每一個都讀過他寫的詩,聽過他的朗誦。齊山採場紅日噴薄,郭明義俯瞰道路縱橫,為記者們朗誦艾青的名作:“為什麼我的眼里長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周圍機器轟鳴,竟然掩蓋不了他的聲音。

  孫秀英最喜歡的還是郭明義自己寫的那首《常被感動》:“我常被感動,在愛裏,在夢裏,在情裏,在歌裏。”二十多年相濡以沫,她能看懂郭明義每一點心思、讀透郭明義每一句的意思。那天看到郭明義吃剩饅頭,她“難得地”發了一次火。自那天之後,她就每天中午回家給他做午飯。

  站在簡陋的家裏,手上戴著郭明義送她的禮物——一枚28塊錢的戒指,她再三被疑惑的記者問起這樣的問題:就沒有埋怨?就沒有委屈?她看了一眼丈夫:“我沒覺得委屈,做人對得起良心就行。”沉默了一會,她微笑著輕輕補了一句,“反正我就覺得,跟老郭過挺踏實。”

  愛心之路:只有一個女兒,卻要準備180份學費

  凡凡,鞍山市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把郭明義給她買的文具擺滿半張床。她向記者説起她的夢想:“我要好好學習考大學,將來把一半工資都給郭大爺。”就好像這樣還不足以表達她的感情一樣,孩子又“豪邁”地補充了一句:“我還要帶郭大爺去美國旅遊。”

  就在今年,郭明義從鞍山電視臺的節目裏知道了這個堅強的女孩。11歲的孩子為癱瘓在床的母親做飯、洗澡、伺候大小便,獨立撐起了一貧如洗的家。他看完節目就馬上聯絡了凡凡,要資助她直到完成學業。

  又是一個漫長的承諾,凡凡成了郭明義180個“兒女”之一。

  1994年,郭明義開始參加希望工程捐資助學活動,愛心長路一走16年。他唯一的女兒郭瑞雪已經長大成人,在南方某著名高校讀大學。而他肩上,還擔著180個孩子的重量。

  要有多麼綿密細膩的內心,才能體貼到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點需要。8月30日,凡凡要開學了,郭明義自己念叨:“孩子要開學了,也不知道有沒有本兒,有沒有筆。”他買了一大摞演草本、作文本、英語本給凡凡送去,孩子一見面就抱住了他:“郭大爺,我正愁沒有本子呢。”

  9月6日,剛剛去福州大學報道的小飛打來電話。郭明義在電話裏問:“上次你和我説母親眼睛不好,你走了她有沒有人照顧?家裏有事一定要和我説啊。”

  9月7日,郭明義愛心聯隊再次和曲衛君見面,商量為她們祖孫倆找房子的事。一個孩子後面是一個家庭,郭明義覺得自己的責任,遠不止資助一個孩子那麼簡單。

  他和孩子們無話不談,但從來不提起自己的家庭情況。罕有人知道他住在四十平米的老房子裏,便服不超過三件。連鞍山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員工都心疼他:“郭大哥,現在咱們鞍山義務教育政策已經貫徹很好了,很少有孩子因為拿不起學費上不了學了,你不能總這麼苦著自己。”郭明義回答,“學費不收了,孩子的餐費、生活費怎麼辦呢?他們想買點書怎麼辦呢?”他一如既往。

  是他的“兒女”,都“繼承”了他的基因。數百封全國各地孩子寫來的信件記錄著這位精神上的父親對他們的影響:

  “郭叔叔,我一定刻苦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工程師,做一個像您一樣有愛心的人。”

  “郭大伯您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是您一直鼓勵我知難而進。”

  “郭大爺,您給我那本書我已經看完了,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學會了要像雷鋒那樣助人為樂、捨己為人。”

  “郭大爺,您給我的書我看完了,雖然裏面有許多字我不認識,但我也知道雷鋒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好人。”

  是他的“兒女”,都知道回報他的方式。資助的孩子中,有人已經讀完大學,並且找到了收入豐厚的工作。有記者問他:“他有沒有報答你啊?”

  驕傲寫在他的臉上:“當然啊,這孩子從讀大學開始每年都獻血。”所謂回報,郭明義自有定義。

  2009年,他獲得了遼寧省實施希望工程20年突出貢獻個人稱號,在獲獎的十二人中,他是唯一的普通工薪階層人士。

  實至名歸,人們開始稱他為“雷鋒傳人”。有人專門總結過他和雷鋒的相似點,緣分之深,讓人驚訝:都是鞍鋼職工、都曾當過汽車兵、都在部隊上光榮入黨、甚至連接兵的老首長都是同一位。他1981年就被評為“學雷鋒標兵”,而至今,他家裏都保存著一本雷鋒日記。太多人問過他,“你覺得自己和雷鋒像麼?”

  他答,“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在做一些普通的事情。我做了這些事情晚上就能睡好,走在路上就很踏實。我沒有達到雷鋒那麼高的境界,但我希望自己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離他越來越近。”

  路在腳下,也在心裏。

  郭明義,行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