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郭明義,一名普通礦工的不凡人生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8日 14: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健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時代先鋒_雷鋒傳人郭明義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他20年無償獻血,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總血量的10倍;他先後為身邊工友、特困學生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他8次發起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倡議,有17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他7次發起無償獻血的倡議,共有6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累計獻血15萬毫升;他發起的捐資助學活動,有28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資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萬元;他發起成立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志願者俱樂部,已有2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

  從“郭大哥”、“郭師傅”,到“郭大爺”,人們對他的稱呼有很多種;從“郭大傻”、“郭大俠”,到“郭大使”,他被越來越多的人銘記;從“鐵山楷模”、“愛心使者”,到“雷鋒傳人”,他的事跡在一代一代人中傳遞。郭明義,這名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産技術室的普通採場公路管理員,入黨30年來,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傳奇。

車輪胎有一人多高,郭明義指揮著過往的車輛。

向領導彙報情況。

  火熱的礦場 催化他奮鬥的激情

  伴著初秋的細雨,採訪團驅車來到目前亞洲生産規模最大的鐵礦山——鞍山齊大山鐵礦。腳下這條蜿蜒曲折的礦山公路,就是郭明義每天工作的地方。礦山人有句俗話:“不修車,先修路”,這條43公里長的公路承擔著每年5000多萬噸礦石、岩石的輸出和轉運任務,郭明義負責這些公路的建設和管護已有15載春秋。

  儘管有雨,露天採場內依然悶熱。身穿制服的郭明義站在泥濘的採礦操作面上,順著他指揮的方向望去,偌大的操作區沒有任何遮擋,三台3米高車輪的“電動輪”汽車從他身邊經過。一名礦友告訴記者,礦山的作業平臺是邊形成、邊生産、邊消失,不建固定休息室,工作條件非常惡劣。冬天時這裡的溫度比外面低五度,夏天時又比外面高10度,遇到雨雪天氣,大風刮得人睜不開眼睛。然而越是惡劣天氣,採場道路維修就越不能停。

  就是在這樣寒風刺骨或熱如桑拿的環境中,郭明義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步行40多分鐘到達採場,安排值班的職工並對生産的關鍵道路進行搶修。8點鐘,白班職工到崗後,他集中指導整修全採場的道路。礦山生産設備耗電量大,為了躲峰限電,下午才是生産的高峰期。為了保證生産,郭明義幾乎每天都是和職工搶在下午1點鐘之前,把道路修好後才能吃午飯。之後,他還要在採場主要道路上,再步行檢查一遍,仔細觀測每一處道路的平整度、坡度和寬度,然後趕回辦公室制定下一步修路計劃。齊礦生産壓力大,採場道路調整特別頻繁。會戰時,郭明義常常要在採場裏工作到天黑,才能回到辦公室,回家就更晚了。

  每到夏天,臉上都要多次曬爆皮;冬天時,耳朵經常被凍傷。可誰也沒有見他叫過一聲苦,説過一句疼!15年中,無論雙休日、節假日,還是個人家中有事;無論是漫天飛雪,還是大雨滂沱;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冰天雪地,都從未阻擋過他堅定而匆忙的步履。他僅義務奉獻的工作日,就將近1900個,相當於多幹了5年的工作量。

  僅每天靠步行提前2小時到達採場並堅持15年這一點,齊礦的職工們沒有一個不佩服的。記者問他,你是怎麼做到的?郭明義卻輕描淡寫地説:“沒什麼,習慣了,不早點來看看採場道路的情況,心裏不踏實。我來了,也能給現場的夜班職工們鼓鼓勁,讓大家爭取在交班前多搶點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