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不為老所累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4日 21: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天增歲月人增壽,牛年轉瞬變為虎年。孩子們高高興興地除舊迎新,不少老人卻因為“又老了一歲”而添愁。他們覺得:歲月對老年人來説,不再像對年輕人那樣慷慨,“送走昨天,送來明天”;而是殘酷地“送走昨天,送走明天”。於是,內心不由地平添一種無奈與惆悵。

  這是老年人需要摒棄的一種年齡包袱。人的生命是一個發展過程,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環環相扣,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有其特有風景,有幸歷經生命全過程的人,是幸福的。宋代詩人陸游的《木蘭花立春日作》有句:“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幡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年齡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相待,還有一句詩也講得好:“人間公道惟白頭”。今天的老人,昨天也曾年輕;今天的年輕人,明天也會變老。年輕人可以領略青春花季的璀璨,老年人也可享受成熟季節的豐饒。

  按現行的標準,人一旦過了60歲,都要劃入老年的行列,但這裡的“老”主要是指生理上的,指“白頭”;至於心理上的,永葆青春還是可能的,至少可以延緩衰老的到來。延緩之道,重要一點,是忘記年齡,不為“老”所囿所累。英國哲學家羅素寫過一篇《論老之將至》,説他的外祖母到80高齡,精力仍然旺盛,思維仍然活躍,原因在於“她根本就沒有功夫去留意她在衰老”。羅素説,“這就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我國有一句俗話,叫“忘年交”,意指才德相契,不拘年齡而結成的知交。老年人在對待自我上,也要有這種“忘年”精神,不讓“老”成為包袱壓在身上,率性自在地過好晚年生活。羅素又説:“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麼你就不必去考慮這純粹的統計學的情況。”實際上,純粹統計學上的年齡也並未有固定不變的標準,你説60歲就是老年,而別國的退休年齡還有到74歲的呢。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文藝出版社約請范泉先生主編了一本《文化老人話人生》的書。寫稿的都是我國的文化名人,當時的年齡為70歲到110歲。他們“話人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論老年。當時85歲的施蟄存在組稿會上説,世界上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論老年》,是古羅馬西塞羅寫的,不過西塞羅只活到63歲,他論老年,恐怕只是一個五六十歲人的體會,要真正寫出老年人的思想、情緒、經驗、體會,恐怕還要靠他們這批七老八十的人了。他們的“思想、情緒、經驗、體會”是什麼呢?一個突出的內容,就是:人老,心可別老。冰心寫道:我從來沒覺得老。謝希德説:不知老之將至。碧野説:碧野不老。蔡尚思稱自己是“忘年人”。華君武自謂:説老不老,説小不小。張樂平説:幽默使我年輕。錢君匋説:丹青不知老將至。趙超構則表示:優哉遊哉,聊以卒歲。如此等等。這些文化老人都不為“老”所拘所累,而以一種積極的瀟灑的精神狀態,使其晚晴熠熠生輝。

  如今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越來越多,但老年人千萬不要背上年齡包袱,讓“老”壓得挺不起腰,失去好心情。同時,社會也要進一步弘揚敬老愛老風氣,不要視老年人為“包袱”。季羨林在那篇《老年談老》的文章中特就此發過一點“牢騷”,他説,對老年人不要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面命:“你們已經老了!你們已經不行了!”老是人生必然規律的體現,老有老的長處。“老”既不可成為個人之累,也不該視為社會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