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0年中國自然災害警示錄 歷史災難中實現進步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18: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隻白色的圓形鐘錶靜靜地躺在泥淖中,時針停在了23時40分。

  2010年8月7日23時20分,一場特大暴雨突降甘肅舟曲,20分鐘後,山洪泥石流咆哮著從北部山上橫衝下來,頃刻間,1000多個鮮活的生命永遠逝去。

  這一刻,距青海玉樹大地震115天。

  2010年的中國,經受了一次次歷史罕見自然災害的挑戰:西南大部旱魃逞兇、多條江河洪浪翻滾、東南沿海颱風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區峽谷泥石流穿村毀城……

  災難考驗中國。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緊急應戰,風雨同舟,以驚人的勇氣和力量,奪取了一次次救災鬥爭的重大勝利,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災難警醒中國。面對沉重的歷史和慘痛的現實,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自然災害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會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我們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更多的憂患意識。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在全國抗震救災表彰大會上所説:"一個善於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勝的!"

  我們在災難中失去的一切,一定要在歷史的進步中得到補償。

  災情反映國情——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與自然災害抗爭史。發生在2010年的一系列特大自然災害警示我們,憂患意識必須貫穿始終

  2010年,地球村裏並不太平。

  環顧世界,海地強震、冰島火山噴發、巴基斯坦洪水肆虐、日本等國遭遇罕見高溫、俄羅斯大火……自然災害,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挑戰。

  而災害中,中國似乎經歷了更多。

  這是一份今年以來發生在中國的重大自然災害清單:

  乾旱:入春以來,全國有25個省份遭受重旱,江河干涸、土地龜裂。

  洪澇:全國七大流域先後發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險情出現之多、受災損失之重,都創下了本世紀以來的極值。地質災害頻發,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地震:雲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個省份遭受地震災害,其中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了當地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強烈的地震。

  颱風:"獅子山"等5場颱風先後在我國登陸,橫掃東南沿海地區。

  ……

  一連串沉重的數字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一個個難解的困惑揮之不去:災害為何這樣與中國如影隨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介紹: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多災之邦,有史便有災,千年災害千年痛。歷史上黃河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發生的大水災就有1092次,較大的旱災就有1056次,幾近年年成災。

  "從氣候和地形看,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複雜。中國地處東亞季風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季風異常來時就會澇,退時就成旱,旱澇已成常事;地勢從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著三大臺階的跨越,溝壑縱橫,山勢陡峭,地質災害易發;地處歐亞、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地質板塊交匯地帶,地震多發。"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説。

  迄今為止,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的威脅。約佔國土面積69%的山地、高原區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大陸地震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

  聯合國減災科技委員會的報告中這樣描述中國:"這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從有人類記錄以來,旱澇災害、山地災害、海洋災害每年都在中國發生。"

  今年的自然災害,有其特殊原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突發多發導致水災嚴重,旱澇急轉、震後山體破碎造成泥石流併發。但專家們也捕捉到一個新的苗頭——

  "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的風險正在上升,可能正在進入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説。

  "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下,極端性事件發生頻率正在增加。強降水發生幾率增大,中雨小雨發生幾率減少。簡單地説,要麼不下,要麼就下大暴雨。這是基本被認定的氣候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主任劉洪濱的分析發人深省。

  "地質災害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高潮期。未來3至5年內,傳統山洪泥石流滑坡多發區處於災害高發期。"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泥石流研究室主任胡凱衡的判斷讓人警醒。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不少人尚無自覺:我們生活在自然災害威脅之中。七大江河中下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也是水災多發區。西部地區一大批城鎮,處在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陰影下。人口居住密集區和自然災害高風險區高度重合,一次災難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更大的經濟損失——這是中國面臨的特殊困境和重大挑戰。

  自然災害用頻率發出警告: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凸顯。

  "我們對自然界的開發到了臨界點,該是對發展的代價進行反思、該是對自然進行療傷的時候了。"中國地質災害監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傳正大聲疾呼。

  而不少人尚不清醒:搶佔河道,擠佔行洪道,隨意填埋河湖水面擴大城市規模,無序開山鑿石挖礦修路……

  "自然災害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會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我們應該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更多的憂患意識,必須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尋求科學發展,否則便沒有出路。"面對迅速崛起的中國,胡鞍鋼教授的這番話可謂盛世危言,但絕非危言聳聽。

  在世界範圍內,關於自然災害的反思由來已久。

  《日本沉沒》為了日本永不沉沒。

  《2012》為了"2012"永遠只是一個"傳説"。

  2010年8月13日,地處四川山區的什邡市鎣華鎮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瓦窯村的泥石堆了一層樓高。200名村民挖了5天5夜才把泥石掏空。從瓦窯村背後山上"衝"下的巨石,用兩台大型機械都無法挪動,最終不得不將它切成三塊。

  72歲的瓦窯村村支書廖永壽説:"要把它擺在村口,時刻提醒大家提防地質災害。"這便是大山深處的中國村民災難之後的警醒。

  從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從雨雪冰凍災害,到舟曲山洪泥石流災害,促使中國人進一步思索:災情,折射我們的國情。不思考中國的災情,就無法全面把握中國的國情。不重視中國的災情,我們就會為發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

  警醒,是轉變的開始!

  憂患,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