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印發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07: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衛生部網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衛生部近日印發《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以提高醫務人員對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認識,加強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工作,規範病例診斷與報告、標本採集與檢測、疫情控制與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工作。各級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疑似、臨床診斷或確診病例時,應參照乙、丙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於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它傳染病”。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曾稱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自1994年美國報告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以來,近年來美國每年報告的病例約600-800人。2006年,我國在安徽省發現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其他部分省份也有疑似病例發生。該病臨床症狀與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發生誤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據介紹,該病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狀為發熱(多為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體格檢查可見表情淡漠,相對緩脈,少數病人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並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重症患者可有間質性肺炎、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以及繼發細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如不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進行激素治療者感染本病後病情多較危重。

  人對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高危人群主要為接觸蜱等傳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為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旅遊者等。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10月。不同國家的報道略有差異,多集中在當地蜱活動較為活躍的月份。我國曾在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溝硬蜱中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核酸。根據國外研究,該病與萊姆病的地區分佈相似,我國萊姆病流行區亦應關注此病。(衛生部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