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南京吃龍蝦致病認定屬於“哈夫病” 不會大規模爆發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8日 05: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聚焦小龍蝦致病疑雲

  昨天傍晚5:30,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專程抵達南京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會同江蘇省有關專家,發佈最新的“小龍蝦事件”調查進展。會上透露,截止到9月7日中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食用小龍蝦相關橫紋溶解綜合徵病例共有23人。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狀,臨床診斷為橫紋溶解綜合徵,經治療,已有22人治愈出院,還有1人仍然住院治療,目前情況穩定。與會專家認為,經綜合分析,認為與國際少有報道的HAFF(“哈夫”)病基本一致,但具體的原因仍然需要進一步分析。專家分析認為,南京地區每天有數十萬人食用小龍蝦,僅有極個別人生病,可能與個體差異有關,不存在“哈夫”病暴發流行的可能。

  南京市藥監局副局長華文:

  4組龍蝦樣本檢測“全部合格”

  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華文在發佈會上介紹説,近半個月來,經過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食用小龍蝦相關橫紋溶解綜合徵調查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最新數據:23人患病

  截止到2010年9月7日中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與食用小龍蝦相關橫紋溶解綜合徵的病例共有23人。經過初步流行病學調查,23人的就餐地點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佈在8個家庭,也就是8個就餐點就餐,另外有8人分別在4個餐館食用了小龍蝦。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狀,並伴有肌酸激酶、肌紅蛋白明顯增高。臨床診斷為橫紋溶解綜合徵,經治療,已有22人治愈出院,還有1人仍然住院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檢測結果:樣本全合格

  南京市食安辦&&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小龍蝦專項整頓,同時開展了嚴厲打擊在水産品中違法添加使用如“洗蝦粉”等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食品保鮮劑等行為的專項檢查行動。專項行動期間,南京市食安辦組織開展了對小龍蝦生産經營的聯合暗訪督察;市農業部門對地産龍蝦進行檢測,採集了4組樣本,對藥物殘留、重金屬、抗生素等三大類10個指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市質監部門對南京唯一的一家小龍蝦取證生産企業進行了全面檢查,抽取了該企業2個批次的龍蝦抽樣送市質監院檢驗,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市工商部門組織開展流通領域龍蝦的拉網式檢查,要求所有經營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索證索票管理等進行臺賬登記,嚴厲查處違法使用違禁物品清洗、保存龍蝦的行為。市衛生部門對餐飲單位進貨查驗、索證索票規範情況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使用違禁食品添加劑、調味品以及用化學物質清洗處理小龍蝦和加工腐敗變質小龍蝦的現象。

  下步措施:繼續查病因

  華文在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將要採取的措施包括:1、認真做好住院患者的診療工作,使其儘早康復。2、繼續開展病例主動監測、文獻檢索、積極分析、推斷、查找可能的致病原因。3、全市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小龍蝦養殖、生産加工、市場流通和餐飲消費環節的監管,落實索證索票和溯源登記制度,確保小龍蝦來源清、去向明等等。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吳永寧:

  900多項篩查未發現致病化學物質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吳永寧在發佈會上介紹説,依據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臨床會診意見,本次事件是極少數個體出現的一過性橫紋溶解綜合徵。經綜合分析,認為與國際上少有報道的“哈夫”病基本一致。

  症狀判斷:係“哈夫”病

  吳永寧表示:迄今報道的“哈夫”病多為食用水産品在24小時之內出現的症狀,應該是不明原因的橫紋溶解綜合徵。“哈夫”病多有食用水牛魚、銀鯧魚或小龍蝦等水産品史,懷疑含有某種生物毒素。

  吳永寧認為南京地區發現的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溶解綜合徵患者,具有與“哈夫”病相似的流行病學特徵和臨床表現,如病前4到13小時內均有食用較多小龍蝦史。具體致病因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篩查結果:未檢出致病物質

  據悉,在調查中,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北京市疾控中心和江蘇省疾控中心對來自南京市場的小龍蝦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樣品進行了900多項有關化學物質的篩查,做了6種聚醚類抗生素、10種大環內脂抗生素、23種β-受體激動劑、15種鎮靜劑、3種苯胺和消極苯胺類化合物,2種重金屬的檢測,未發現市場採集的小龍蝦中存在已知可致橫紋溶解綜合徵的化學物質。

  專家意見:與吃小龍蝦有關

  同時,與會專家組認為:1、本次所報告病例屬於“哈夫”病,與食用小龍蝦有關。2、病人經及時治療,愈後良好。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義和病例監測方案,建議經衛生部批准後,在使用小龍蝦地區開展主動檢測,進一步探索確切病因。

  本報記者 楊 彥

  何為“哈夫”病

  1924年,國際上首次報道了國外因食用水産品導致的不明原因的橫紋溶解綜合徵的病例,因發生在波羅的海沿岸哈夫地區,因而稱之為“哈夫”病(Haff Disease),該病懷疑與一種尚未確定的毒素有關。

  “哈夫病”之謎80多年未破解

  患者都是食用水産品後致病,懷疑和水産品體內自帶毒素有關

  中國疾控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昨天聯合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南京出現的疑似小龍蝦致病病例均屬於哈夫(Haff)病。

  那麼哈夫病到底是種什麼病?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吳永寧介紹,1924年夏秋,在波羅的海的哈夫海濱出現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現為突然出現嚴重的肌肉僵硬疼痛,無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發熱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臨床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多數病人迅速恢復正常,僅個別嚴重者死亡,在此後9年內的同一季節和同一地區發現了大約1000例病人,併發現這些病人均與吃水産品有關。

  哈夫病究竟是個什麼病?

  夏季和秋季高發,小龍蝦、鰻魚、鱈魚等都能致病

  昨天,江蘇省衛生廳網站上專門介紹了哈夫病。網站上説,1924年,國際上首次報道了國外因食用水産品導致的不明原因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徵的病例,因發生在波羅的海沿岸哈夫地區,因而稱之為哈夫病(Haff Disease),該病懷疑與一種尚未確定的毒素有關。哈夫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橫紋肌溶解的突然發作,伴隨肌肉觸痛、僵硬、醬油尿等。

  而就在今年8月29日,科學松鼠會成員、生物學碩士遊識猷在媒體發表文章《哈夫病或是“肌溶解”的幕後黑手》,文章指出,南京“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事件與上世紀90年代末發生在美國的在短期內相對集中出現的橫紋肌溶解病例極為相似。

  1997年3月至8月間,美國發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魚後發生肌肉酸痛等嚴重不適的病例。疫情出現後,美國食藥局(FDA),當地衛生、環境部門參與了調查研究,最後將疫情的“幕後黑手”鎖定為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種疑團重重的疾病。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發期,淡水鱈魚、鰻魚、狗魚、小龍蝦等等都有致病記錄,發病地區包括瑞典、蘇聯、美國、巴西和德國。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區相繼出現進食蝲蛄引起的哈夫病患者。哈夫病具體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與攝入水産品有關。

  “哈夫病目前看來都是食用水産品造成的。根據國外報道,嚴重會導致腎功能衰竭,我們醫院收治的病人還沒有發生一例腎功能衰竭,主要是肌肉的酸痛,背部的肌肉酸痛比較多。”江蘇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邢昌贏指出,目前該院發現的病例相對來説病情比國外報道要輕一些。

  哈夫病病因究竟是什麼?

  目前尚不清楚,嫌犯可能是“海葵毒素”

  從1924年首次爆發哈夫病以來,各國對該病的原因作了探討,均沒有發現確切的病因。那麼,當時美國的調查人員對6個病例做了哪些調查呢?

  遊識猷在文章中指出,病史顯示病人在發病前24小時內食用過水産品。兩人吃飯後嘔吐,嘔吐者症狀較輕,生化化驗指標也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調查人員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來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調查也在進行中。結果發現,這6人所吃大口胭脂魚有的來自超市,有的來自市場,但都經過高溫烹煮。魚類腐敗而産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隨後,環境監管人員開始追尋食物的源頭,調查捕撈大口胭脂魚的地點與數量。他們對這些魚捕撈水域的其他魚類樣品進行檢測,排除了絕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後,研究人員進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學測試。生魚和熟魚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溶劑進行提取,然後將提取物投喂給老鼠,並注射于其腹腔內。結果,熟魚的一種提取物令老鼠出現了肌肉損傷和醬油尿等類似症狀。研究人員終於得出結論,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種可溶于非極性脂類的未知毒素,該毒素在高溫下依然穩定,烹調無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員認為首要“嫌犯”是海魚體內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魚體內的類似毒素。

  經過這番調查,科研人員對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0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方圓30英里內的地區,在7天內發生9起食用小龍蝦後3到16小時內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疫情。醫生便迅速根據此前的研究結果,判斷為哈夫病並迅速地給予了對症治療。宗和 于丹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