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陳光標“裸捐” 能否感召更多富人向善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7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呼應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中國之行,9月5日,有“中國首善”之稱的陳光標,在其公司網站上刊出了公開信,承諾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産。在信中,陳光標還説,“能夠把財富歸還世界……是一種高尚和偉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則是可恥的。”(9月6日《揚子晚報》)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將到中國“勸善”,中國富豪們心情複雜,之前還傳出有富豪因害怕被“勸捐”而推辭與兩位國外慈善家見面。相比之下,陳光標的表現堪稱異類,十分搶眼。這位企業家雖然財富並不算最多,自稱“連南京首富都算不上”,但早已是聞名全國的“首善”。他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在全國兩會等公共場合呼籲儘快出臺遺産稅,自費組織企業家去災區考察勸募,甚至在接受採訪時大聲喊出“中國應殺富濟貧”的口號。身為富人,能有這樣的覺悟和境界,令人欽敬。此次做出“裸捐”的承諾,倒也符合其一貫高調行善的作風。

  因為高調,所以也始終伴隨爭議,作秀、為搏名聲、為招攬項目積累籌碼等,這些猜測從未斷過。雖然陳光標已多次解釋,並請公眾和媒體監督其企業經營,但這些爭議並未平息。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陳光標這樣的人,不是太多,而是還太少。陳光標有些刻意的“高調”,並不影響慈善的本意,還能對社會産生一定的示範作用。

  一般認為,真正的慈善有兩個標準,一要是發自內心的需求,二是出於公益,不謀私利。這兩點,也是衡量做慈善是否作秀、詐捐的標準。陳光標花自己的錢行善,並勇於將自己置於聚光燈下,願意接受公眾監督,為企業家做慈善樹立了榜樣。如果他的企業因此獲得更大的知名度,獲得更大利潤和更多機會,只要不違法違規,也是社會對他的獎賞。

  在國外,富人做慈善,身後捐獻財産,幾乎已成慣例。所以,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做法,並不被視為異類,也很少有人懷疑其作秀。其實,他倆到處“勸募”,巴菲特年年拍賣“就餐權”,“表演”的味道更濃。但不管如何作秀,因為慈善活動公開透明,基金運行有序,也不會損及受助者尊嚴。一切為了慈善,反倒成了佳話。

  當然,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背後,有比較成熟的慈善制度和慈善環境,“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已成為世界很多富人的座右銘;但這樣的話,中國富人説得不多,聽起來甚至有點振聾發聵。在此情況下,陳光標充當了這種新財富觀的代言人和實踐者。我們需要更多這樣自發的慈善家。

  當前,我們並不缺少富人,也不缺樸素的慈善熱情。在汶川、玉樹地震後,在舟曲泥石流災害後,企業和個人的捐款動輒上百億。當然,這些捐款還有“被組織”的成分,善款的使用,還沒有達到完全公開透明。一些明星、富人,頻繁曝出詐捐、賴賬醜聞,人們批評這些人做慈善動機不純時,對接受捐款方如何使用善款,也心存疑慮。這種慈善困境,因為慈善制度不健全,人們無法充分體驗做慈善的成就感,享受必要的優惠,還可能遭遇“習慣性質疑”;另一方面,我們的富人還缺乏行善的自覺和習慣,仍有財富要傳給後代的思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希望陳光標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恐怕不太現實。

  因此,完善慈善制度和慈善環境,通過遺産稅等調節富人收入,是當前更需要做的事。因此,不要把兩位世界知名慈善家來訪,僅當作一場頂級富豪的大聚會來圍觀,借此傳達正確的慈善觀,才更有意義。

  當然,整個社會慈善制度的完善,慈善氛圍的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種新的財富觀念的形成,有陳光標這樣的慈善偶像,更顯得彌足珍貴。丁永勳(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