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廈門:30年不變求“美”心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04: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群南飛的白鷺棲息岸邊,它們發現這裡魚蝦成群,食物充足,且沒有猛獸威脅、弓箭騷擾,於是定居下來。它們銜來草籽、花種,播撒島上,於是百花齊放、綠草蔥蔥,小島變得五彩繽紛。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説源於被稱為“鷺島”的廈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確實賦予了廈門青山、綠水、白鷺的自然美。

  廈門是全國最早建立經濟特區的城市之一。30年的特區路,廈門有過喜,有過憂,但求“美”之心從未變過。今天,不管是故地重遊的他鄉人,還是第一次踏訪這片土地的陌生人,他們驚于斯,訝于斯:城美,人更“美”!

  從“美麗的臟廈門”到聯合國人居獎

  經濟特區的高樓起來了,精神文明會不會掉下去?窗口打開了,燈紅酒綠會不會腐蝕人們的靈魂?經濟發展了,會不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人們曾經的擔憂。經濟特區建設初期,廈門也遇上了這道難題。

  曾幾何時,廈門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衛生檢查的評比中,名列倒數第四。那時,人們隨地扔垃圾,吐痰,扔果皮紙屑。海風吹來,塵土飛揚;大雨過後,泥濘一路……讓到這裡的外地遊客遺憾地説成“美麗的臟廈門”。

  “美麗的臟廈門”深深刺痛了廈門人的心,他們決定選擇探索一條適合特區特點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路,並一步一步紮實走來。

  先要講衛生。全市全民動員大搞衛生,掃馬路、清垃圾。人們腰酸背痛,汗流浹背,不説一聲累。1995年第三次全國衛生檢查評比,廈門獲得第一名,同時跨入“全國衛生城市”行列。

  城市衛生僅是一座城市文明建設的第一步。廈門從建設花園式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入手,進行文明城市建設全方位的探索和實踐。針對城市環境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廈門不斷加大綜合整治力度,先後對垃圾落地、白色污染、戶外廣告、汽車噪音、汽車尾氣污染等開展專項整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衛生城市建設的優秀成果。針對山體、海洋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廈門進行立法,為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法規保障。廈門還十分注重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解決影響城市品位提升的重點難點問題。

  筼筜湖是廈門的一個內湖,以前這裡污染嚴重,魚蝦絕跡,臭氣熏天,車過關窗,人過掩鼻,住在湖邊的人家紛紛遷移,成了美麗廈門的一個衛生死角。為拿掉廈門人心頭的這塊心病,廈門市政府狠下決心,斥以鉅資加以治理,如今筼筜湖碧波盪漾,魚蝦重現,這裡也成為了廈門房價最貴的“黃金寶地”。

  廈門是美的,因為這裡容不下任何一個衛生死角。曾有人形象地比喻説,我們要把廈門建成一個精雕細刻的盆景,經得起人們用顯微鏡放大來看。正是沿著這樣一個思路不斷努力,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不斷“眷顧”廈門: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十佳人居城市。2004年,廈門走向世界領獎臺,拿回了“聯合國人居獎”。

  從城市美到精神美

  最近,網絡上許多人正為廈門“奔馳哥”送一個車禍中受傷小女孩到醫院的義舉拍手稱快。網友還細數著這個“奔馳哥”的多個瞬間感動:鏡頭一,聽見哭聲,出手相救;鏡頭二,鮮血染紅坐墊,沒有絲毫抱怨;鏡頭三,兩次送醫院,兩次墊付醫療費;鏡頭四,被誤認為肇事者朋友,一點都沒介意。

  在廈門像這位“奔馳哥”一樣,做好事且不留名的不在少數。有人説,廈門的魅力在於文明,廈門的溫馨在於文明,廈門的美在於廈門人的舉手投足:

  一對老年夫婦來廈旅遊的感受。一上車,立即有4個背著書包的中學生站起來為他們讓座。在互相禮讓時,學生拉著老人的手説:“老大爺、老奶奶,不用客氣!你倆請坐!”來自上海的蔡林根夫婦感動了,因為在廈門,無論在哪坐車都有人給他們讓座。後來老人寫了一篇《學一學廈門人——從廈門“讓座”成風説起》發表在報紙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一位老人為偶然相識的朋友送飯十年。75歲的吳金月每天必做的事,是走半公里多路程給一個雙目失明的88歲老奶奶送飯。家庭並不富裕的吳金月一送就是十年,無論是刮颱風還是寒風呼嘯的日子,從來沒有停止過。即使是除夕、大年初一,也總是要先給老奶奶送飯後,才放心去走親訪友。有時吳金月生病起不了床,就委託兒媳婦去送。

  一條愛心通道,讓農民工兄弟斷指得以再植。“車上有一個斷指病人,需要幫助!”一輛出租車發出求救信號後,110指揮中心立即攜手廈門廣播電臺《新聞招手停》欄目,向出租車司機提供了最快路線,而道路上聽到廣播的車主也立即讓出一條“愛心通道”。這使得原本沒遇上紅綠燈也要40分鐘的路程只用了15分鐘,由於送醫院及時,農民工兄弟斷指得以再植。

  每年都有遊客寫信給廈門市領導,傾訴廈門人帶給他們的感動。每天,溫馨時刻總在上演。一次讓座、一次攙扶、一個微笑、一句鼓勵;寂寂寒夜中等待的一盞明燈、身心疲倦時遞來的一杯熱茶……可愛的廈門人著實讓所有的人都感動了。

  向人與自然和諧美邁進

  想要落戶廈門工業區的企業,必須“過五關斬六將”。廈門擺下了7道“門檻”:産業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強度、産出效益、環境影響、就業機會、資源消耗。這個招商策略,已經與“撿到籃子都是菜”的理念告別了,折射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2006年中央編譯局對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進行調研,讓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浮出“水”面。隨後,廈門根據調研情況,制定出了我國首部“生態文明(城鎮)指標體系”。

  廈門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社會保障的各項指標視為一把尺子,行動之前總要先拿出來比一比。廈門在污染防治中,不是單純的“圍追堵截”,而是引進了生態文明理念,讓廈門逐漸步入了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發展軌道。一個理念,帶給廈門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有更多想不到的事情。水資源短缺的廈門,卻沒有缺水。訣竅就在於工業用水重復利用。廈門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超過90%,一噸水當作11噸水用。

  如今,生態文明理念已經被廈門普通百姓接受。走進廈門蓮塘村,村前的“小西湖”碧波盪漾,清風徐徐。沿著逶迤的湖邊小道,繞過精緻的樓臺亭閣,一條整潔寬敞的村道穿過村莊,兩旁是一幢幢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這裡曾經帶給很多人錯覺,以為是城裏,其實不然,這裡是農村。廈門已經有一批這樣的村莊正在建成,它們共同的名字叫文明生態村。

  經濟特區建設初期,一位外賓在訪問廈門後針對美麗的自然環境留下一句話:“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時候,把最美好的東西留給了廈門”。30年後的今天,這座開放的美麗溫馨城市,又把人性的光輝奉獻給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