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北三千抗戰將士遺骨揭秘:師長買30畝地作公墓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3日 11: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週年

施工人員挖出的遺骨。

  本報記者踏訪現場揭開宜昌3000將士遺骨之謎

  陡峭山崖下的一處荒坡,63歲的湖北宜昌村民李先愛掀開一個裝米的黃色尼龍袋,10多根長短不一的白骨在1米多高的荒草叢中暴露出來。

  “就撿這麼多,以前挖起來的都被拖走了”,眼前的這堆遺骸是李先愛在方圓幾百米的地方找到的,他小心地將其堆放在一起。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金魚坪宜巴高速公路工地,即312省道37公里處,因今年4月高速公路開建,遺骸不時被人挖起。

  經媒體挖掘和曝光,六七十年前的那場中日兩軍慘烈的對峙和戰爭,也隨著這些屍骨浮出歷史。

  宜昌淪陷日軍西進四川,中日兩軍在黃花鄉一帶對峙

  1940年6月宜昌淪陷。日軍向西北方向進犯。

  黃花鄉兩河口以東地區一些地方,均被日本佔領,並修築了大量半永久性工事,明碉暗堡密布,鐵絲網拉滿山頭,企圖步步推進,西犯四川。

  這裡是進入陪都重慶的重要關口,戰略意義顯著。

  國軍第75軍預備第四師,下轄三個團。1941年春擔負該地的防守,這一年敵我雙方拉鋸戰極為頻繁。

  據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政協做統戰工作的魏啟俊介紹,這段歷史在《宜昌縣政協文史資料》第11輯中有詳細記載。

  書中預四師已故戰士易行錫口述説,有一次,他幫通訊兵抬電線桿時,與師長傅正模同行,看到師長一路心情沉重,不時用手帕擦眼淚。

  年紀較長的人告訴他,“前線戰士激烈,將士傷亡太多,傅師長很痛心。”

  深夜血戰

  1941年冬天,預四師奉令全師開赴曉溪塔地區,準備與日軍作戰。那日當晚該師三個團冒著淩厲的寒風連夜出發。

  某日淩晨一時許,師指揮部向10團下達了夜襲沙壩店子日軍據點的命令。約二點時分,主攻團進入預定區域,在離敵軍陣地約300米的山地中潛伏下來,工兵排余排長帶領1人在前面排除障礙,他們摸到敵前沿陣地,用虎口鉗子剪斷敵人第一道鐵絲網,又順利地剪開了敵人第二道鐵絲網,把敵人的陣地撕開了一個口,10團向前躍進了100多米。

  當我工兵剪第蘭道鐵絲網時,觸動了敵人的警報,一時敵軍軍犬狂叫,照明彈立即升空,我部1000余人頓時暴露幹日軍視線與火力網之下。此時此刻,似乎除了主動進攻已別無良策,團長立即下令強攻衝鋒。敵陣中六挺機槍一齊向我軍並火,我軍一無掩體,二無戰壕,一排排地被敵火力掃倒。衝一次倒一批,二營營長當即陣亡。

  第二次衝鋒時全團已傷亡過半。三營高營長冒著彈雨,帶領50多人從側面遷回,接近敵陣,連炸敵碉堡兩個,接著與300多名日軍短兵相接,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肉搏戰,終因寡不敵眾,我50多名官兵全部與敵同歸於盡。10團在此次血戰中,僅剩下1人。

  3000將士埋葬在金魚坪的山坡

  75軍的野戰醫院那時設在南邊村的養老坪,也就是現在的金魚坪。

  這裡與易行錫的老家只隔著一條河。關於野戰醫院的一些情況,十六七歲的他是親眼所見。

  入伍前,他每天都看到成批的傷亡戰士從前線運回,輕傷員住輕傷室,重傷員住重傷室,死了的立即掩埋。

  由於日軍封鎖了我軍的運輸線,醫藥奇缺,全靠人工從三斗坪下面的地方運送,數量有限,而且不能及時送到。因此,一般到了重傷室的戰士,百分之百的無救了。

  有一次,擔架排三天沒回後方,醫院就死了60多個傷員。起初的對死去的還能用白布裹一下,一人一個土坑掩埋,坑裏墊一點稻草。後來戰爭激烈,傷亡人數倍增,醫院就顧不過來了,乾脆幾個人一個坑或幾十個人一個坑。

  在預備第四師駐南邊村的4年多時間裏,養老坪野戰醫院後面的山坡上,一共掩埋了3000多位抗日戰士的忠骨。凡排長以上的軍官都單獨刻了小石碑,凡士兵都把姓名集中刻在幾塊大石碑上。易行錫記得其中一個石碑上刻有800多名士兵的姓名。(特派記者瞿淩雲 羅京)

  殘碑銘刻“不成功,便成仁”

  昨日南邊村村民易生錢説,當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野戰醫院就設在他奶奶家。父親易順滄是當時村裏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和預備第四師的官兵交往較多,對該師情況較了解。“小時候,爸爸總是給我講這段歷史。”易生錢回憶説,父親介紹過,有一位名叫郭德章的督戰官,是浙江奉化人,當時受國民黨第6戰區委派,在南邊村督戰,後來病死安葬在京魚坪。郭德章也是長眠於此的唯一一位將官。易生錢説,他爸爸也講過,有2個中校也埋葬在京魚坪,其中一個叫卿國權。

  73歲的村民秦德標出生於南邊村,回憶起小時候5、6歲時的經歷,老人記憶猶新。“1942年,時任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師長傅正模在南邊村買下30畝地用作陣亡將士公墓,並在旁邊建了一所野戰醫院。”秦德標説,“將士在戰鬥中受傷後都被送到這裡治療,由於醫療條件簡陋,不少人都不治身亡並葬于公墓,埋在這裡的除了陣亡將士,還有許多死亡的當地支援前線、運送生活物資和武器彈藥的民伕。”

  在山坡上有一塊殘碑,是傅正模師長為陣亡戰友所立,上面所刻的“不成功,便成仁”幾個字依稀可見。

  昔日陵園已成山田 村民記憶拼出大致輪廓

  本報訊(特派記者記者羅京 瞿淩雲)南邊村金魚坪,依山傍水,視野開闊,在當地人眼裏,是一片難得的風水旺地。這塊土地下埋葬著75軍陣亡烈士的遺骨,然而多年前先是被村民所建房舍侵佔,後又開荒被墾為農田,現在則因宜巴高速公路的建設才重新被發現而引起人們的重視。

  昔日莊嚴的墓地,如今上面掩蓋著一堆堆土方。昨日,在金魚坪,幾位村民用記憶為記者勾勒出它的大致輪廓。

  青石臺階沿山而鋪 碑亭林立甚為壯觀

  村民張治勤的承包田處於陵園正中央。他指著一塊約莫兩米長的臺階石告訴記者,“這是原址地惟一存在的實物了。”

  張告訴記者,整個墓地葬佔地12畝,原來的臺階一直從山腳下的黃柏河鋪到懸崖處。

  承包田上方,用岩石壘出的石基依稀可見,張説,“這個上面原來有三個亭子,一個大亭子,兩個小亭子,每個亭子裏面有三塊碑,最大的碑高5米,寬2米,最小的也有2米來高。”

  “大碑上落款人是陳誠,應該是他提的字。”他説,“這個地方本來沒有土,土都是當年請人挑上來的,你看,現在挖出來的斷面,都是一層層的。”

  營團級以上軍官採用棺木 一般士兵就地掩埋

  自從解放後將陵園開荒以來,南邊村的村民經常在金魚坪挖出人骨頭。一位村民説,“經常翻地的時候,翻到人的頭骨,大腿的骨頭,肋骨,很平常的,偶爾也能翻到棺木。”

  易錢生曾聽母親講述過下葬經過,他説,“當時死的人很多,沒有條件都用棺木安葬,一般營長以上才用棺木,戰士都在挖好的坑道就地掩埋,最多的壘四層,南邊山上有個窯洞,裏面一共安葬了70個戰士。”

  因為埋得較淺,昨日,記者在張治勤的承包田下方,撿到一塊15公分左右的小腿骨。

  易告訴記者,“雖然宜巴高速公路施工挖出了一些遺骨,但是再挖,應該還能挖出千把個來。”

  祠堂已經變成居民樓 很多墓碑成了門檻石

  40歲的施一英房子所在地,就是陵園昔日祭奠烈士的祠堂所在地。她説,“當年建房子的時候,從田裏搬來4塊碑,3塊做了門檻石,還有1塊放在豬圈裏。”

  易生錢告訴記者,“陳誠題的那塊碑,有一段就在施家,上面好像是個‘忠’字。”

  施家碑石上還有什麼?施一英説,“豬圈裏的那塊已經被腐蝕掉了,門檻石上的字要拆下來看,才知道寫的是什麼。”

  祠堂裏的大碑,曾經矗立在南邊村小學校園內。後來,因為部分老師認為不吉利,校方請人用炸藥將其炸毀。(特派記者羅京 瞿淩雲)

  所埋將士相當一部分來自湖南

  易生錢,54歲,他的父親易順滄,曾入讀湖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是解放前南邊村少有的能識文斷字的讀書人。因為這層關係,他對這段歷史頗為了解。他告訴記者,“這些烈士,很多都是湖南的。”

  “我記得有一塊碑文,上面寫著‘追贈陸軍工兵中校卿國權之墓,民國32年夏立’,”卿國權當時所在的部隊是75軍預備第4師。易説當時仔細看了一下後面的文字,他的籍貫是“湖南興化青梅鄉。”

  他説,“聽父親講,這些當兵的很多是湖南的,可以叫做湘軍吧。”

  “80年代,有很多湖南人來這邊尋找自己親屬的墓地,我們聽不懂他們的話,他們也聽不懂我們説的話,沒有給他們幫上忙。”

  易生錢説,“在我的印象裏,埋葬在這裡軍銜最高的是郭德章,是個將官,浙江奉化人,蔣介石的老鄉。”

  “他是第六戰區司令部委派到南邊村的督戰官,不是戰死的,是病死的。”

  為什麼傷員死亡這麼多?易生錢説,“這裡雖然是野戰醫院,但交通不便,缺醫少藥,送來的人常常只能等死。”(記者羅京 瞿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