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當代共産黨人的魅力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2日 1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常德盛幸福蔣巷的領頭人

    在蔣巷採訪,隨時可以體驗到村民對常德盛的淳樸真情。

    都知道常書記有折磨他多年的老胃病,村裏人常常在家裏備好一碗熱乎乎的薄粥湯,就等常書記路過,拉他進來喝個一碗半碗,“暖暖胃”。

    老百姓的擁戴最樸實,也最感人。在蔣巷人的心目中,共産黨人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閃光名詞。

    “實事求是”,是常德盛最喜歡講的話,更是他以幾十年的拼搏和奮鬥全力維護的“做事原則”。這就是常德盛的“執政觀”——共産黨人一切從實際出發,事實勝於雄辯。

    今年的一號文件,常德盛瞇著眼學了很久。他説,我是“一字字、一句句地學,不是囫圇吞棗”。常德盛沒有高學歷,也沒有“高位”,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村總支書記,但就是這個“村官”,卻憑著對黨的政策的深刻理解,憑著對這片田野、這方百姓的摯愛,讀懂了共産黨人最珍視的四個字——實事求是。

    從1966年到今年,常德盛“主政”蔣巷村已近40年了。40年風雨艱辛,常德盛並非走得一路順風。然而,在任何環境下,常德盛都堅持“黨的政策不是教條的”,總是堅持“要實事求是”,不趕浪頭,不別苗頭,更不甩派頭。也正是有了常德盛和蔣巷人的這份堅持,今日蔣巷才擁有了大片的豐饒土地,擁有了怡人的生態空間。

    然而,在過去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實事求是就意味著要承擔比肉體之苦痛苦無數倍的心靈之苦。中國農村幅員遼闊,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在那個極“左”的年代,有的決策者並不了解農村實情,常常發出一些不那麼實事求是的“指令”,每一次政策出臺,不管你理解不理解,不管你那兒適應不適應,你都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否則就是“路線錯誤”。

    要是自己沒有思想,見風使舵,上面叫你幹啥就幹啥倒也罷了,而常德盛又偏偏是個有主見、有思想的人。當年,全面推廣“雙季稻”,並把它説成是“革命稻”、“方向稻”,而常德盛偏偏認為不科學,根據蔣巷的實際暗中改種單季稻。有人瞎指揮,要求深耕播種,而常德盛根據蔣巷農田土壤的實際,私下推行“免耕法”,種“懶仆麥”,既省勞力又省種子,而且還增産高産。

    當初常德盛“唱”的是“對臺戲”,後來事實都證明他是對的。他推行的“免耕法”種植三麥,後來還在全省普遍推廣。

    上世紀80年代初,全面推行聯産承包責任制,10多個村民涌到村辦公室,要求馬上分集體資産。當時,常德盛正領著蔣巷進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十年規劃”,農業現代化的規劃進行了一半,如果馬上分掉集體資産,以往的努力就化作了泡影,對以後實行聯産承包會帶來更大的隱患。他向村民講清利害關係,統一思想,最後硬是晚了兩年。後來正因為蔣巷現代化新農村有了厚實的基礎,才走到了蘇州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前列,而今日的種糧大戶們也真正嘗到了現代化生産、耕作的甜頭。

    對土地,常德盛一往情深。“農村一定要種好地”,這句話質樸而深刻。就在一些地方大搞“開發”的時候,常德盛還在堅持搞看似已經落伍的“豐産方”;就在有人視種糧食為低效益、沒利潤的“傻事”的時候,常德盛堅持引進良種、加強管理,蔣巷豐收的田野才孕育了無限生機。

    生態,看上去是一個很深奧的課題。的確,常德盛講不出太多的學術名詞,但卻實實在在做過一點研究。他説:“生態農村將來大有前途,種水稻不僅是種糧食,還是‘種生態’,我專門請教過專家的!”而常德盛傾力打造的“生態種養園”更是他實踐“生態農村”重要的一步棋,“這裡面未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得了的,如果把農村生態旅遊做大,我們蔣巷真正可以當得起‘全面發展’了。”

    縱觀常德盛在蔣巷“執政”的39年,他的步子邁得有些“特別”——從微觀視角看,看似常常跟不上趟,不是“慢”了就是“超”了;然而,從宏觀視角看,卻次次趕上了趟、踩準了點。

    蔣巷的發展,凝結了常德盛的“執政觀”,凝結了他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態度,也凝結了他對“科學發展”十分質樸、又無比生動的理解和實踐。

    常德盛帶著蔣巷人創造了上億元的財富,而當改制即將展開常盛集團新天地的時候,他卻拒絕了1000萬元的股份。常德盛堅持:“這份資産應該由蔣巷人共同享有。”這就是常德盛的“財富觀”——共産黨人創造財富,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得更好些。”

    常德盛把為老百姓創造財富看得比什麼都重,然而,他個人對金錢則看得很淡很淡。

    常德盛帶領蔣巷人民艱苦奮鬥,把一個窮土惡水的貧窮村變成了百姓富裕、環境優美的“全國文明村”;同時也帶領蔣巷人民創造了豐厚的財富,僅常盛集團凈資産就達1.4億元。

    從一個小小的村辦企業,到坐上江蘇省鋼結構生産“頭把交椅”,蔣巷的常盛集團名氣越來越響,“家當”越創越大。常德盛,是當然的“第一功臣”。這幾年,上級核定常德盛黨總支書記崗位的報酬也不斷上升,而他每年只拿很少一部分甚至是零頭,2000年核定17.9萬元,他拿了7.9萬元;2003年核定42萬元,他只拿了12萬元,近10年,僅此一項常德盛就主動少拿了120萬元。而他兼任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的報酬還分文不取。他親自跑銷售,推銷的産品上億元,按規定可得的獎勵有幾百萬元,但他一分沒要。

    最近幾年,為了讓常盛集團真正“站穩站高”,常德盛帶著大夥搶抓機遇,“一天當兩天干”,集團以每年遞增45%的速度發展,去年工業産品銷售達6.6億元。常德盛可以歇歇了,可“停不下來”的他又有了新的“心事”了——

    企業做大了,可傳統運行辦法好像不太靈光了?企業的能人怎樣讓他們真正發揮積極性?光靠獎金行不行?

    今年大年初三,爆竹聲還在村裏此起彼伏,而常德盛卻要召開重要會議了。會上常德盛甩出了一個重磅炸彈——常盛集團要改制,“我想清楚了,不改制,企業做不大了,能人不肯拼命了,蔣巷就沒有希望了!”改制開始不久,常盛集團就分出了四家子公司,別看集團“分了家”,可活力也就“分”出來了。今年1到10月,産品銷售超7億,常德盛提出的今年10個億的目標已是“豐收在望”。

    常盛集團改制的震蕩波還沒散盡,常德盛又甩出一張讓村民和員工們不理解的“牌”:作為董事長、集團的創始人,按照有關規定,他至少可以持有1000萬元的股份,從而完全有可能把集團變為由他持大股的股份公司,然後傳給兒子,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可已是60歲的人了,這次改制對他來説可以説是最後的一次機會啊。

    這1000萬的股份,是集體研究、一致同意分給常德盛的,很多人不理解,問常德盛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創造了上億的財富,這也不要,那也不要,到底圖個啥?常德盛卻自有道理:常盛集團做大,靠的是大家,靠的是村裏幹部齊心協力,靠全體職工“日夜拼命”,“這份家當,應當全體蔣巷人共同享有!”

    常德盛自己家的小賬不算,算的是蔣巷發展這本大賬。“這筆資産有大用場呢!”——村裏老人的養老金要及時發放,還要降低年齡、提高標準,高齡老人還要“特別拔高”,不能讓蔣巷的老人受苦——村裏100幢別墅剛剛開建,村民只要支付小部分資金就可以入住,但現在建材在漲,造價在漲,集體的補貼要增加——村裏還有個別因病致貧的困難戶,他們的生活集體應該照顧好,蔣巷的發展要講究“共同富裕”——村裏的幼兒園、小學要堅持免費入學,學校的設施要爭取一流配備,讓蔣巷的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常德盛説:“我不是什麼都不要,我要創造財富,我要農民長期得到實惠,安居樂業;我要村裏人都理解支持我,都説共産黨好。這是用幾千萬、一個億也買不到、換不來的!”

    常德盛前前後後擁有上百個榮譽,但這些並沒有使他居功自傲,更沒有貪戀職權。常德盛60歲了,他明確提出“我要退休,讓年輕人接班。”這就是常德盛的“人生觀”——為了事業,為了老百姓,共産黨人可以放棄私利,告別權力,奉獻所有。

    有人説,常德盛是常熟的“新聞人物”,“趟趟榮譽輪得上他”。的確,常德盛幾十年來獲得榮譽上百個,他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黨的十六大代表,他是媒體追逐的典型,他還在中央電視臺做過《新聞會客廳》的“貴客”。

    常德盛的身份變了,“上北京、上南京,不算稀奇事”;可常德盛自己一點沒變,四十年來,他總是把村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大小事情樣樣都管;“有困難找常書記”,成為每個村民的“口頭禪”。

    老百姓離不開常德盛,蔣巷離不開常德盛,榮譽跟著常德盛,就在“如日中天”的時候,常德盛又宣佈了一個讓大家驚訝的決定——“我要退休了,讓年輕人接班!”

    來蔣巷採訪前,我們並沒有聽説此事,還猶豫再三,要不要向常德盛提“退休”這兩個字。這件事其實很敏感。蘇南明星村不少,但“超齡明星書記”也不少,相比之下,常德盛還算是比較年輕的。

    “老常,你今年已60歲了,準不準備退?”

    老常坦然答道:“要退!怎麼不退!到年紀了就要退,我是黨員,要遵守黨的規章制度啊。我已經跟市裏領導一一正式彙報了。告訴你們,現在‘接班人’都找到了,他現在是黨總支副書記、常盛集團的總經理呢。”

    “為啥想到要退休了呢?”

    “不管自己怎麼努力,年歲不饒人啊!”常德盛實話實説。數次採訪老常,熟知他當年“五十三歲當三十五歲幹,五十四歲當四十五歲幹”的名言。常德盛説,我知道要努力工作跟上時代的步子,可是我現在更要考慮接班的問題。看得出,常德盛對這個問題思考已久:“我越來越感到,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年輕人接好蔣巷當家人的班”,“我如果沒有培養好年輕人,我這輩子就只成功了一半!”

    “那退休後,你想幹點啥?”老常説:“退下來呀,我最想當個工會主席或者村老齡委主任,可以為常盛集團職工和村裏老年人説説話啊!”常德盛也是一個普通的老人,他文化雖然不高,但很喜歡讀書、看報,他説退休之後就可以定定心心“看點東西了”。現在新東西多了,常德盛沒時間學,所以他還想退休後“學學電腦,這東西很靈光,要學一點的。”

    與常德盛的開誠布公交談,使我們産生了深深的敬意。

    常德盛已經不年輕了,歲月悄添白髮,妻子俞秀英昔日眼中的“白馬王子”,腰身已經不再挺拔。這幾十年,常德盛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給了蔣巷的父老鄉親,留給自己、留給妻子的太少太少。俞秀英當年是上海知青,“德盛的脾氣我最曉得,村裏的事情比天還大。”做了“書記娘子”,俞秀英將幾乎全部的生活重擔挑到了自己曾經那麼柔弱的肩上,結婚時常德盛答應秀英一定到杭州玩一次,可是這句“結婚誓言”直到二十年後才“遲遲兌現”。秀英説他“不怪老常,他是個好人,他心好啊。”就是這一句平常的話,我們知道,裏麵包含著多少年的艱辛,隱藏著多麼深的愛與理解。

    老常有一兒一女,孩子都長大成人了,有人説:常書記,可以考慮讓你兒子接你書記的班了。老常一口回絕:“這不行!”其實,兒子常惠忠是個十分優秀的年輕人,由於在常盛集團的出色表現,已經成了常德盛的左膀右臂。集團改制時,又有人勸常德盛:集團讓惠忠接班吧。常德盛又是一個“不行”。後來,在集團改制後成立的4個公司裏,惠忠憑能力、憑業績當上了其中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常德盛説:“惠忠能力還可以,我才放心讓他幹的,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不能用自己的影響幫他們鋪路。”老常的女兒現在只是經營一家小五金店,老常對女兒説:“安安穩穩過日腳,最最好哉!”

    蔣巷的第二個農民別墅區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這些日子,常德盛每天要到工地上去看質量、看進度。今年,又有100戶人家要搬進新居了。我們知道,一期別墅建成的時候,老常堅持自己先不搬,現在二期開工了,也該輪到他家了吧。誰知,這次常德盛還是沒有給我們一個肯定的答覆——

    “等到蔣巷家家戶戶都搬進了別墅,我常德盛才能舒舒坦坦地搬進去!”説起這些的時候,常德盛一臉坦然的笑容。

    這笑容感動了我們,也回答了我們曾經設計的種種提問。在常德盛的人生詞典中,也許,幸福會有這樣的注解——奉獻所有,才擁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