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他領著百姓闖“三關”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2日 16: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常德盛幸福蔣巷的領頭人

    深秋的蔣巷瀰漫著豐收的芬芳。

    金黃的田野,花木扶疏的別墅群,寬敞氣派的工業區,生機勃勃的生態園,怡然自得的老百姓,好一幅恬靜和諧的人間美景。

    蔣巷人説,是常書記把我們領進了一個現代“桃花源”!

    從十年九荒的窮村,到全國聞名的納糧“大戶”,常德盛帶著蔣巷人民整整奮鬥了20年,終於撞開了“溫飽線”。千畝良田“寫”就了今日蔣巷富裕從容的田園牧歌。

    天堂也有被遺忘的角落。常熟是天下聞名的魚米之鄉,可這座人間天堂也有冰冷的一隅——蔣巷。解放前,這裡是一片“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的低窪地,平均高程比周邊鄉村低1米多,是整個陽澄淀泖地區的“鍋底”,再加上血吸蟲肆虐成災,只有那些逃荒要飯的“野人”才會在走投無路之際來到這裡。至今,這個不到200戶的村落還聚集著來自5個省的30多個姓氏。常德盛一家也是這群逃難的“野人”之一,貧瘠的土地和連綿不絕的洪澇災害給幼年的常德盛留下的是對溫飽的無窮渴望。

    有人問常德盛,你對過去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回答只有三個字:“肚子餓”。

    40年前,當年輕的大隊長常德盛帶著蔣巷人向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宣戰的時候,這個22歲的共産黨員心中想著的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金燦燦的糧食。“天改不了,但是地一定要換!”改土、治水、平墳頭;挖泥、挑糞、種綠萍,常德盛領著全村父老整整奮鬥了20年,硬生生把整個3平方公里的蔣巷村平均墊高了1米半,昔日的荒灘野地變成了鬆軟流油的“海綿田”,荒草洼裏飛出了一隻金鳳凰!到了上世紀70年代,蔣巷的稻、麥單産獨佔常熟鰲頭,人均收入從常熟最低變為最高,成為全國聞名的納糧“大戶”。

    直到今天,蔣巷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國家出售糧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是蘇州最好的“米袋子”和農業上一面不倒的旗幟。儘管這裡的工業年産值已經接近10個億,但是你在這個村裏看不到像有些地方那樣的連片的工業廠房蠶食農田的景象,那棋盤一樣規整的田野仿佛一幅多年不變的田園牧歌水墨畫卷,洋溢著鄉村社會獨有的那份寧靜和溫馨。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統計,解放以來50多年,蔣巷的土地沒有增加一分,但耕地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常德盛説,再過兩年,等居民新村全部竣工,新增加的復墾土地將使蔣巷耕地超過1000畝,達到歷史最高點。

    從白手起家、飽受挫折,到建起全國叫得響的常盛集團,常德盛完成了從莊稼漢到企業家的“驚險一躍”,而蔣巷,也走上了工業擴張的“財富拐點”。

    4年前,常盛集團跨出蔣巷,在鄰村一口氣買下400畝土地,當年春天打下常盛工業園第一根樁。如今,這裡已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工業區,常盛集團旗下數個骨幹企業在這裡排兵布陣,造型新穎美觀的全鋼結構集團辦公大樓已經成為遠近的標誌性建築,工廠作業區寬敞的堆場上,一件件色彩艷麗造型別致的鋼結構部件正在等候起程,川流不息的運輸車隊見證了常德盛帶領蔣巷人運用市場之手玩轉財富魔方的全部奧秘。

    如果僅僅是個農業老典型,常德盛和他的蔣巷村也許早已被人們遺忘。常德盛的本領恰恰在於,他在帶領蔣巷人成功突破了溫飽這道難關之後,又繼續前進,在市場經濟的風浪裏完成了工農並舉,以工業擴張獲取鉅額財富的非凡突破,在這個過程中,常德盛本人也實現了從傳統的莊稼漢到成功企業家的“驚險一躍”。

    很多人驚異於常盛集團奇跡般的崛起。是啊,有什麼理由相信在蔣巷這個一不在國道、二不在要道、三不在城郊的偏僻角落裏,會“跳出”一個體量巨大的明星企業?

    去年3月28日,常盛集團10週年大慶。常德盛特地定制了10枚沉甸甸的金質獎章,親手頒給企業的10名“元帥”和“大將”。員工們説:“常書記,最大一枚獎章應該是您的!”常德盛笑了:“我不要!企業的將來要靠你們啊!”

    10年間,常德盛一手創辦的常盛集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輕、重鋼結構及輕質建材企業,成為全國知名企業,“常盛”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鋼結構工程建築連續5年榮獲上海鋼結構建築工程最高獎“金鋼獎”。去年,集團創造産值近7億元,利稅5000多萬元,成為蔣巷人最大的“搖錢樹”。

    10年前的3月28日,註定要成為蔣巷發展史上具有根本意義的“財富拐點”。

    這一天,蔣巷村辦的輕質建材廠開業,後來的常盛集團就發端於此。常德盛親任建材廠董事長兼總經理。這是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再往前10年,糧袋子豐足的蔣巷人在鄉鎮企業大潮中辦了一個小塑料廠,為一家電視機廠配套生産塑料零件,但是苦幹加拼命的莊稼人作業方式不久就栽了大跟頭,産品大量積壓,銀行40多萬元貸款還不了,常德盛急得直想哭。第一次搞工業就這麼失敗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致富心切的蔣巷人又遭遇了一個熱心“能人”,在騙取了常德盛和蔣巷人的信任之後很快玩穿了把戲,丟下200多萬元債務溜之大吉。常德盛説,想從第一次跟頭中翻過來,沒想到栽了個更大的跟頭,只好一邊退欠款,一邊到處出庭當被告。

    有人泄氣了,可常德盛更犟了。他説:“我只要還有一口氣,一定要翻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聽説泡沫廠延伸産品可以做一種叫作彩鋼板的新型建材,常德盛立刻&&四處出擊搞市場調研。説幹就幹,東挪西借600萬,背水一戰了!

    “那個幹勁高哇,跟剛解放一樣!”在常德盛的概念裏,“天亮”就是上班,“做完”才是下班,工作就像打仗。他是董事長,也是總經理,還當推銷員,1000公里以內的出差當天打來回。就這樣,一群莊稼漢的質樸和韌勁,加上過硬的産品質量,再加上對市場脈動的真切把握,常德盛的隊伍硬是像螞蟻啃骨頭一樣啃動了市場之門。如今,蔣巷的産品遍佈大江南北20多個省市,業務量和利稅總額每年以45%的速度遞增,蔣巷的企業也從最初的一個彩鋼板小廠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四家公司的國家級企業集團,預計今年的工業産值將突破10個億。

    本村勞動力,外村勞動力,外地勞動力,一圈圈漣漪般擴大,常盛集團巨大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在常盛,蔣巷村300多名勞動力全部實現就業,還有1900多名外來勞動力,甚至還有碧眼金髮的“老外”。

    從住進農家小樓、過起殷實日子,到搬進每家220平方米的別墅小區、置身現代化新農村,蔣巷開始衝向令人羨慕的“幸福標高”。常德盛,他正把“花園之夢”變成蔣巷明天。

    我們在蔣巷採訪,正趕上村裏第二批100套農民別墅正在澆鑄地基。常德盛告訴我們,建好後,全村所有的居民就都住進了統一標準的別墅。“每家都是220平方米,沒有一個落下!”

    5年前,蔣巷第一批86套農民別墅奠基,而今,走進由常德盛親手規劃設計的蔣巷新村,走進那些綠樹和鮮花掩映中的農家,你恍若置身美麗的童話世界。這些別墅即使放到大城市也毫不遜色,到處都那麼整潔,連一花一木的擺設都顯得那麼精心和精緻,花壇、綠草、曲徑,每家都有個小小的庭院,庭院之間用羅馬風格的圍欄相隔,院內有一口小小的手壓井,村民們説:“那是常書記專門設計為我們洗衣服、澆花用的!”

    蔣巷人一共換了幾次房子?就在常德盛帶著大夥改天換地解決了人生最根本的溫飽需求後,蔣巷土地上的茅草棚變成了瓦房。隨著常盛集團的崛起,鼓起口袋的蔣巷人又把瓦房變成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蔣巷人還沒有進一步考慮是否又要換房子,但是常德盛想到了。他説,逐步壯大的集體經濟也使得村裏有能力辦這樣的大事了。從5年前蔣巷新村奠基的那一天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讓大夥都住進別墅。第一批別墅平均每棟造價20多萬元,但只賣12.8萬元,現在第二批別墅的預算造價要達到30多萬元,也只要農民出12.8萬。“其餘的村裏補。另外每戶農民還可以領取一筆拆遷補償。”

    你知道做一個蔣巷人多麼幸福嗎?

    在蔣巷,如果你是學生,只要你學習好品德優,你就能夠拿到獎學金,如果你考上了大學,除了獎學金,還有一筆大獎金。假如你沒考上,你可以選擇進工廠,每年幾萬元的收入是篤定的。如果你選擇做一個大農戶,那也不錯,只要你舍得自己的汗水,收入絕不會差。如果你老了,可以選擇住進老年公寓,每月固定領取200至500元不等的養老金。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福利社區”。

    如果僅有這些,蔣巷還稱不上精彩。直到我們走進那個讓所有蔣巷人心醉不已的生態園。常德盛説,蔣巷的土地是金貴,但是事實證明,我們拿出500畝來搞這個生態園完全值得!我們老百姓工廠幹不動了又沒到進老年公寓的年紀往哪去?就去生態園,幹點雜活,既活絡筋骨,還能領工資!

    都説“巴比倫花園”只在天堂,其實從常德盛的“蔣巷實驗”裏,我們清晰地發現,這樣的“天堂花園”就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