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39年,只為一個心願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2日 16: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常德盛幸福蔣巷的領頭人

    染黑的雙鬢露出刺目的白髮,歲月的蒼桑深深地刻在臉上,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他卻欠下了老伴、孩子太多太多 ——

    從稻穗飄香的田頭、存欄千頭的豬舍,到種著青菜和大蔥的別墅小院,到能同時容納數百人就餐的企業食堂……侃起常德盛,蔣巷村民那種自然流露出的樸實的親昵、感激和尊敬,深深地感染了記者——一位基層黨總支書記,在這方水土上沉積了如此厚重的情感!

    日前,市委發出通知,要求全市黨員幹部向優秀共産黨員常德盛同志學習。近日,記者赴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採訪。記者一次次地被常德盛那無私奉獻、心繫百姓的真誠所感動,心潮澎湃,幾度難平,連夜寫下了三篇系列報道。本報從今天起將陸續推出。

    聽説有記者來訪,晚飯後的蔣巷街頭霎時熱鬧起來,村民們你一言我一句地説起了他們的常書記,一件件如數家珍。“書記的頭髮,我是一根根地看著變白的,”開著理髮店的鹽城媳婦周文巧哽咽了,“十多年來,書記每個月來理一次發、染一次發。如今,他的頭髮幾乎全白了,叫人看著心裏那個酸啊……”

    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暢,還有那園林式的老年公寓、別墅新村及其教育、醫療、文娛配套設施,和那26公里的水泥幹道、宏偉的鋼結構廠房……40年前“十年九澇一旱荒”的蔣巷村,如今會有這一派繁榮景象,真令人難以置信!

    記者從蔣巷村辦提供的材料上看到,蔣巷村去年人均收入超1.2萬元,還涌現了一批年收入達數十萬元的種植養殖大戶。村裏為每戶訂閱了4份報紙雜誌,村民人人享受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和勞動、安全保險。老年人每月享受300元至600元不等的養老金,並統一優供口糧——難怪外來戶們都有句口頭禪,“這裡,哪兒像農村!”

    村民們都心疼地對記者説,書記太操勞了。常德盛自1966年任生産大隊長、1973年任村黨總支書記。他急急地對記者説,“39年來,我是天天急。我在苦水裏泡大,看不得鄉親們受苦,我就是要讓這裡成為又富又安、花果飄香的天然大公園!儘快讓家家戶戶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創業為榮——

    人退下來,“心”可不能退

    常德盛的早起,蔣巷村婦孺皆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清晨5時30分,當記者揉著惺忪的睡眼,摸黑趕往常德盛位於支塘鎮的家時,記者看到,勤勞的村民早已經起早忙開了。一路上,記者還看到許多背著書包,趕往學校晨讀的學生。煮好粥,到附近公園晨鍛半小時,再回家吃完早飯,常德盛準是第一個出現在村辦公室裏。6時整,透過窗戶,遠遠的,記者看到他們夫婦倆已在廚房忙開了,窗口已飄出粥香。常德盛晨鍛也是一個“急”字了得。跑步、拉吊環、俯臥撐,中間以快速散步連接,真可謂馬不停蹄。可他卻對記者説,“幾十年以來的習慣,早上筋骨練活絡了,一整天干活才有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從平墳堆、挖溝渠,&&靠兩隻肩膀,一鍬一筐地將1700畝低窪地填高一米,點燃這片貧瘠土地的希望,到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改種質和量都遠超雙季稻的單季稻。從曆盡坎坷創辦工業企業,到起早摸黑地跑業務……染黑的雙鬢露著刺目的白髮,歲月的滄桑深深地刻在臉上,61歲的常德盛累了,是該休息休息了。辦公室墻上一幅“創業為榮”的遒勁書法,是常德盛近40年奮鬥歷程的最好寫照。他欣慰地告訴記者,常盛集團已經完成改制,他一手培養的幾位能人正逐漸挑起重擔。他希望年富力強的新班子能將蔣巷村建設得更好,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富裕的生活,“人退下來,但那份對黨、對人民的‘心’可不能退。最最重要的是不斷加強學習,要時時刻刻把群眾放在心裏。”他忘情地向記者描繪起蔣巷村的藍圖來:抓緊建設二期100多幢別墅,儘快讓近200戶村民家家戶戶入住。著力打造生態種養園、工業園、農民蔬菜園和優質糧食生産基地。同時,力爭工業産值突破10億元大關,利稅超6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千元,員工收入達到兩萬元。

    小小夙願——

    老伴足足等了13年

    金秋的田野稻香撲鼻,常德盛彎腰捻起一棵沉甸甸的稻穗告訴記者,那是蔣巷人自己開發的“常優一號”品種,畝産高達一千四五百斤,就快收割了。八十年代初,以糧食生産聞名的蔣巷村開始意識到創辦工業的重要性。一根扁擔、一腔熱情可以改天換地,搞工業最緊缺的卻是人才。

    “可誰能料到,求才若渴的蔣巷卻引來了個騙子,結果,全村背上了近200萬元債務。15家企業上門討債,還告上了法院。”説起往事,常德盛余痛難消,“要不是老伴打氣,廠子也許就關了,蔣巷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10多年過去了,老伴的話,他至今一字不漏地記著——廠子一關,信譽、朋友也被“關”掉了。只有咬咬牙挺過去,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爬起來!那張刻滿皺紋的臉被一片金黃色映照著,卻絲毫沒有豐收的喜悅。

    “一想起就揪心!整天忙工作,老伴一個一起去趟杭州的小小要求,13年後才得到滿足。1983年提出後,1996年方才成行,那還是組織安排的。老伴卻笑稱那是趟‘蜜月旅行’。”39年來,帶孩子、做家務,孩子結婚、老人過世,幾乎全是老伴一個人操心的。39年來,常德盛起早摸黑,壓根就沒在家吃過幾頓晚飯,他欠老伴、孩子的實在太多太多。談話間,田頭不時有村民遠遠地喊“常書記”,他一邊高聲應對,一邊對記者説,原本體弱的老伴逐漸養成晨鍛習慣後,健康狀況好多了,還&&組建了老年跳操隊,領著村裏一幫姐妹學得帶勁,成員已發展到三四十人,並數次在比賽中獲獎。

    説到這裡,常德盛緊繃的神情逐漸舒展開來。他笑著告訴記者,老伴生病,要去看醫生,以前總推説沒時間,現在則是“儘量抽時間,欠債太多,再不還怕永遠也還不清了”。

    執著勤苦——

    父親讓人“又愛又怨”

    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藍色中山裝,脖上挂條擦汗的黃毛巾。一位兩鬢斑白的田間老人慢慢直起腰,右手一隻藍花白瓷碗,捏牢草帽繩的左手拄著鋤,喝口水、喘喘氣——陳列在蔣巷展覽室裏的這幅挂有“共産黨員光輝形象”頭銜的照片,是常德盛當年平墳堆、挖溝渠,&&填高1700畝低窪地時留下的。遠眺的眼神裏滿是自信——或許正是站在這片填高的洼地上,他看到了蔣巷的明天。“父親執著、勤苦,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他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閃光點。”説起父親,常惠忠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他總告誡我,先做人再做事。”從學校畢業後,常惠忠先後當過飯店廚師、就業管理所辦事員。6年後進入常盛集團“打下手”,跑業務、裝卸貨物,什麼雜事都幹。如今,他已成了集團分公司負責人。

    創業時的艱難恍如昨日,“是父親以身作則、不畏千難萬苦的精神感染了我們,那時是整天拼命地跑業務、抓生産,終於逐漸打出了一片市場。”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起,一天裏也只能在晚上入睡前,偶而見到父親一面,“當時不理解他,參加工作後我才體會到,要兼顧事業和家庭確實挺難。”“其實,父親不一定要這樣勞累的,”一直擔心父親的身體的常惠忠認為,“‘事必躬親’不如‘抓大放小’,在原則性問題上把好關,其他事可以交辦,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父子倆整天忙碌,但每週仍要交流兩三次,常惠忠這句話,也不知向父親提了多少回,可他就是沒聽進去。常德盛總是説,誰不想省力,農村基層工作,幹部一定要&&,一定要事必躬親、以身作則,一旦失去了群眾的信任,高高在上,工作如何開展?“除了心疼,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啊!”常惠忠無奈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