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蔣巷故事彙編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1日 1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請來的工程師

    “我已經是蔣巷的人了,這裡的人好、空氣好、環境好,書記開會還常常表揚我。”王瑞龍這樣開始了他的自我介紹。

    有著40多年鋼結構生産經驗的工程師王瑞龍從上海來蔣巷已經整整10年了。十年來,他見證了蔣巷的發展,也為蔣巷的“工業發家”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十年來,他與蔣巷人朝夕相處,與蔣巷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書記一心一意為百姓的精神感染了我。”

    蔣巷村是常熟市的農業生産先進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常德盛書記提出,蔣巷在農業起家的基礎上,要做到“工業發家”。村裏先是建起了一家泡沫包裝廠,不久又建立了輕鋼建材廠,成立了江蘇常盛集團。常盛集團加入了上海金屬結構協會,成為這個協會的理事單位,常德盛書記與王瑞龍工程師就是在這個協會相識的。

    在王瑞龍的印象中,常德盛對提高産品質量非常舍得投資,作為一個從來也沒有接觸過工業、沒有接觸過鋼結構生産的農民,他懷著通過發展工業讓全村農民富起來的良好願望,潛心鑽研輕型建材生産的工藝流程、質量管理、安全生産等方面的知識。在王瑞龍眼裏,常德盛是一位對事業非常執著的人,他充滿智慧,但為人謙和,虛心好學,對質量問題他總是一絲不茍,他一門心思為致富村民到處奔波,刻苦鑽研業務和説幹就幹、説到做到的實幹精神在協會裏是大家所公認的。

    王瑞龍當時就想,有這樣的書記,蔣巷村不愁不富。

    2000年,常德盛專程到上海找王瑞龍,請他到常盛集團掌管生産技術。當時,王瑞龍在上海鋼結構生産行業裏也是一個權威人士,各項待遇都不低,而且,家人也都在上海,到外地工作畢竟不方便。然而,已經與常德盛有過多年交往的他,沒多少猶豫就答應了,是常德盛的真誠感動了他,是他一心為村民的無私精神感召了他。2000年5月,王瑞龍離開了大上海,來到江蘇常熟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到常盛集團後,他看到蔣巷村缺少的不是人力和執著的創業精神,而是缺少工業企業管理的經驗,缺少具體的生産技術。於是他不斷完善製作工藝,這不但節約了大量成本,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産品質量。

    如當時要彎36毫米的圓鋼,蔣巷都是由工人人工彎,彎之前,要先用乙炔烘軟圓鋼,效率低、成本高,一天彎幾十個直角或圓形鋼,費用在六百元左右,有時拉得過了頭,會破壞圓鋼的內在質量。王瑞龍看到這個情況,就讓公司買來了液壓機,自製了一台圓鋼任意角度的彎曲機,使用這台機器彎曲圓鋼,還可以兩根同時彎,彎曲後的角度都非常標準。以前兩個人一天的活,後來一個人半天即可完成,這為企業省了不少錢。在常盛集團,王瑞龍還經常為全體技術人員傳授技術,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專業技術,尤其是焊接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常德盛到廠裏經常説:“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對我們農民辦的廠,農民生産的産品,人家一般不大放心,只有産品質量好過別人,才能打出品牌。質量不好,你就是天天上街敲鑼喊也沒人要你的貨。”

    領導強烈的質量意識直接影響到常盛集團的每一個幹部員工,他們生産的鋼結構嚴格按照工藝要求和質量要求來做。

    有一次,有人對書記説:“人家生産的塑鋼料子比較薄,成本省不少,生産的鋼架厚度和寬度也都比常盛的薄和狹。常盛樣樣按標準生産質量是好,但是現在人買東西總是先看價格,我們價格比人家高,銷售起來吃力。”

    但常德盛決不允許偷工減料。他説:“凡是打常盛牌的輕鋼和鋼結構都不能在産品質量上出問題,別人一時認識不到不要緊,産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常德盛堅持按質量標準生産,決不允許偷工減料。對常德盛強烈的質量意識,王瑞龍十分敬佩,他嚴格把好生産技術關,集團生産的鋼結構從1999年以來年年都被評為上海金屬結構金剛獎,這是一個由國內18位專家評審的國家級獎項。

    而時間也果然證實了常盛集團鋼結構産品過硬的質量。

    2008年1月,南方一場50年不遇的大雪災壓垮許多鋼結構廠房。

    “我們廠裏的廠房能不能頂住呀?”常盛集團在各地也承建了許多鋼結構廠房,大雪中好幾個單位的領導都憂心忡忡地打電話這樣問王瑞龍。

    王瑞龍信心十足地説:“我們對每一所廠房和工棚的屋面都是按每平方米承受350公斤壓力設計的,只要不是全倒,我們承建的廠房就不會倒。”他的話,給客戶吃了顆定心丸。

    大雪過後的檢查表明,常盛集團在雪災區域內承建的近400萬平方米廠房和工棚,全都安然度過了大雪災,即使廠房或工棚的跨度再大、面積再大,也沒有一家廠房工棚的屋頂被壓彎,更沒有發生垮塌事故。

    “這是我們始終嚴格按照書記吩咐,認真對待每一批次鋼結構質量驗收的結果,也是我們規範製作,認真對待每一個工程的結果。

    常熟信一房産的吳工程師説:“我經過調查,所有建築中的塑鋼門窗只有常盛牌的質量最好,從來沒有出現過質量問題,住戶都非常滿意。因此,雖然價格高一點,我們也照用。”

    在回訪客戶的過程中,看著巍然挺立在茫茫大雪中的一幢幢廠房和工棚,王瑞龍笑得很開心。

    2004年常盛集團改制後,王瑞龍被分配在常盛鋼結構工作,這是蔣巷4家骨幹企業之一,2009年,産值近2億元,為國家創利稅近600萬元,人均創稅近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