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蔣巷故事彙編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1日 1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綠色”搖錢樹

    竹林密布、綠蔭夾道、家鵝高吭、草雞覓食、雀鳥盤旋,一幅生態農村的和諧美卷。每年10多萬的遊客量,讓蔣巷這個農村生態園成為江南綠色生態旅遊的一顆耀眼明珠。它的出現與發展離不開蔣巷村的&&人——常德盛。

    2000年前後,蔣巷村正值第二産業發展的高峰期。作為蔣巷村黨支部書記的常德盛,沒有滿足現狀。在《新民晚報》的一塊豆腐幹版面上,常書記看到一篇《麥子下崗,竹子上崗》的新聞,報道了上海倉橋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大面積種植“早園竹”。顧名思義,這種竹子較早成熟,竹筍的市場價達到20元一斤,小小竹子不僅為倉橋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對倉橋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起了不少作用。這次讀報催生了常書記的一個新思路,他仔細分析了蔣巷與倉橋的自然條件,發現蔣巷也比較適合種植早園竹,就立馬趕往上海考察,引進一批“早園竹”進行試種。在了解到這種竹子原來的生長環境是在半山腰,不耐浸泡等習性後,常書記把種植竹子的田填高了60厘米,事實證明,常書記的舉措是正確的,很多地方種植的早園竹因管理不善、種法不當,大片消亡,而蔣巷村的早園竹長勢喜人,蔣巷的種植經驗引來了很多人前來學習考察。勤於思考,喜歡研究的常書記,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認識到種植經濟作物對提高農業效益的重要性。常書記暗暗決定,蔣巷農業除了保留必要的良田種植基礎作物外,還要大力引種“大雪棗”、琵琶、桃子、葡萄等經濟果樹,一方面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大力改善蔣巷的生態環境。“生態園”的構思圖在常書記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當時,有不少村民和村幹部反對建設生態園,他們認為常盛集團的效益如此好,幹嘛花那麼多錢投入在這種沒有高産出的種植業上?常書記面對大家的質疑並沒有做出過多解釋,只是説:“只要對得起老百姓,對得起集體,再大的委屈我都能接受。任何創新,都是要經過一定摸索的,結果會説明一切的”。

    為了讓全村百姓統一思想,認識到生態旅遊的好處,常書記特意組織了村民代表外出旅遊考察。據蔣巷村第一批大學生村官、常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君介紹,之前常書記從未帶過村幹部或者村民一起出去旅遊考察。那次,常書記帶大夥去蘇州西山明月灣和南京江心洲考察,主要目的是想通過這次旅遊,來解放部分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旅遊考察完畢後,常書記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大家就蔣巷村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旅遊産業取得了一致意見。

    2005年蔣巷村正式開啟了農業生態旅遊的進程。當年在南京玄武湖博覽中心的一次農業旅遊會議上,蔣巷村分發了5000份宣傳資料。由於農業旅遊啟動早,並以全國文明村、常盛集團品牌和常德盛同志的聲譽為依託,蔣巷的農業生態旅遊發展迅猛,這些年保持了每年10多萬的遊客量。

    在農業生態園建成以後,常書記沒有放鬆管理和升級改造,堅持走“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的發展之路。常書記説:“旺字不單單體現在經濟上,也要體現在環境上。”常書記對生態旅遊産業的發展興趣越來越濃,有一次常書記赴北京開會,去蘇州站坐火車,一看還有點時間,他便改道去了明月灣考察,認真地了解和考察明月灣的管理和運行模式,為此,差點誤了火車班車。

    多年的辛苦經營,使蔣巷村建成了以“四園一基地”(常盛工業園、生態種養園、村民新家園、農民蔬菜園、無公害優質糧油生産基地)為基本框架,以農業生産企業化、農民生活現代化、農村生態自然化為核心理念的生態旅遊格局。蔣巷村堅定實施循環策略,生態品牌越打越響。如今,外來遊客無不被蔣巷秀美的環境所折服,為蔣巷清新的空氣所驚嘆,蔣巷的百姓每天都生活在天然大公園中,相當愜意舒適,村民們都樂呵呵地説,農村生態旅遊,真是一棵“綠色”搖錢樹,它不僅讓我們村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後勁,還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