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蔣巷故事彙編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1日 1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學生時代

    1953 年土地改革,常德盛一家在蔣巷村青龍堰分到14 畝土地。可青龍堰距馬沙村有6 裏路,步行要花上一個小時。平時去那裏耕種、收割實在不便,於是,常阿三就想方設法在青龍堰沿河的田埂邊,用泥塊垛了三間草房,並於1955 年舉家遷往新居。

    這低矮的新居走進去必須低頭彎腰。磚無一塊,瓦無一張,四週都是不透風的泥墻。沒有窗戶,門是用稻草編織的草門,早上捲起,晚上放下,是本地歷史上最早的卷簾門了。用稻草鋪蓋的屋頂,既怕風,又怕雨。刮大風時須把家裏的鋤頭、樹棍,甚至凳子統統拿出來壓稻草;下雨時,屋內的腳桶、面盆等能盛水的家什都得派用場。全家僅有兩張竹榻,冬天睡席子,兩條棉毯輪流蓋。

    喬遷“新居”當年,久病的常阿大不幸病逝,終年僅48歲。常德盛的這位伯父,為了弟弟一家人的生活,終身未娶,患病後始終未看過醫生,臨終前全身水腫。對於他的逝世,全家人悲痛萬分。10歲的常德盛伏在已經咽氣的伯父身旁不停地抽噎,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善良又富愛心的人會走得這麼快,不到50歲的年紀就異常蒼老,病得骨瘦如柴。他想起伯父平時給他的疼愛,止不住熱淚像斷線的珠子往下掉。常阿大的逝世,在常德盛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常德盛一家搬到青龍堰後7年間連續搬遷5次。1958年大躍進,到處築土高爐,煉鋼鐵,農村人員高度集中,集體吃食堂,實行大兵團作戰。常阿三一家搬到本鎮的重江村,7口人住在陸元康家的二間草房裏,擠得連站立的地方都沒有。1959年回到青龍堰後,第二年任陽鄉辦農場,三間泥草房被拆,常德盛一家人搬遷至本村的蔡涇,借住在一家農戶家中。

    1962年農場解散,常德盛一家又得回青龍堰。此時姐姐鳳珍已嫁人,哥哥根生娶了媳婦,在蔡涇蓋起三間泥草房。父母親傾多年全部積蓄,買了700塊青磚,在老屋原址上重新打造土墻,蓋起了三間正屋和一間灶房,屋頂雖用稻草鋪蓋,但也不純粹是泥垛墻了。常阿三覺得,自家世代貧窮的根源是沒有文化。窮種田越種越窮,有了文化就能做其它事業。儘管他一直被貧窮困擾,可他選中正直、聰明、心眼好的常德盛,千方百計供他讀書,指望他日後成為常家的文化人。

    在常家,根生和鳳珍未讀一年半載,德茂和美珍中途輟學,只讀到四年級,可常德盛卻讀到農中畢業。常德盛7歲起讀私塾,識方塊字,二至六年級分別在馬沙小學和任陽中心小學就讀。他學習刻苦認真,給老師和同學們的印像是文靜、規矩,像個女孩子,從不惹事,從不和同學爭吵,可內心十分要強。上三年級時,他的作文成績一度打“良”,甚至打“中”。可他暗下決心趕超先進。他不僅勤練習,還注意閱讀課外書籍,開拓視野,增進多方面知識,作文成績慢慢地提高了。一次,常德盛將當年多病的伯父如何不忍看到承載全家生活重負的父母親一天天消瘦,偷偷地外出要飯,一天終於要回幾升糯米粉,親手做成湯圓送到他們兄弟姐妹面前時,父親和母親淚流滿面、泣不成聲的情景,寫成一篇題為《吃湯圓》 的作文,不僅讓老師打了個“優”,而且放在櫥窗裏展出,使全班學生刮目相看。

    此後不久,常德盛當選為少先隊中隊長。常德盛小學畢業後就讀于任陽農業中學。學校條件十分簡陋,曾多次搬遷。先是在黃家水溝頭一座原地主居住的破落房屋內,後搬到雙鳳村,以後又搬到任陽鎮東市梢天智堂內。三個班級,50來名學生,半耕半讀。

    青龍堰離任陽有六七里路,要經過三座破舊的竹夾橋,步行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常德盛早出晚歸,三年期間從未缺席過。一次天下起大暴雨,風大雨急,電擊雷鳴,田地裏頓時一片汪洋。母親對常德盛説:“今天你不要去讀書吧,這麼惡劣的天氣走在路上很危險,其它同學也不會去的。”可常德盛説:“他們不去是他們的事,可我一定要去,缺席的話,學習成績會降下來的……”説話間,只見孫的沈桂興同學撐著布傘路過他家,他喜出望外,對母親説:“你看人家不是也上學的嗎?”説完,背起書包穿上一件破蓑衣,從母親手裏拿過兩隻菜餅,赤腳跨出門去,母親在他身後喊著他的乳名:“根保,當心點……”。

    還有一次,常德盛大腿上生了一個瘡疽,起初沒把它當回事,後來越發紅腫,竟然流出血膿來。常阿三發現兒子的毒瘡後,堅決不讓他上學,背他到鄉間傷科郎中那裏動刀子。動完手術後的當天,常德盛惦念著讀書仍堅持去學校。阿三隻得讓根生背著他走。可還未走到一半路程,常德盛堅決讓哥哥回家,自己咬著牙忍痛一步一停頓地艱難挪步,走到學校時他臉色慘白,傷口血水滲在褲腿上,老師和同學們見了,齊誇常德盛頑強的毅力。

    常德盛上農業中學時,正值國家“困難年”間,那時候人人餓肚子。他帶飯上學,母親出於愛心從鍋底裏撈起半碗菜粥,漲幹後像爛飯。常德盛知道,那半碗菜粥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糧食,故在吃早飯時儘量少吃或不吃,好讓父母親和哥哥姐姐多吃一點,幹活時有力氣。父母親問他為何吃得這麼少,他就謊説:“飽了,吃不下了。”學校有10 來畝試驗田,由老師帶著學生輪流耕種,並推廣優良品種。別看常德盛個子瘦小,可他坌地、蒔秧、播種、挑水、施肥、收割等農活都幹在前頭。後來,學校利用試驗田收割回來的麥子和稻穀,讓學生中午在校用餐,每天發4兩計劃“糧票”。常德盛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加上腹中無油水,一頓4兩糧食並不寬余,可他儘量縮食節糧。當時,他父親由於過度饑餓,患上浮腫病,送到直塘醫院治療。醫生見狀直搖頭,説讓病人回去吃一點喜歡的東西吧。常德盛知道後,急得直流淚。他在一星期內勒緊褲帶竟省下一斤“糧票”,到學校食堂裏秤了一斤麵粉,又把它換成皮子,回到家挑了半籃野菜,和弟弟、妹妹一起裹了幾十隻菜芯餛飩。當他端了熱氣騰騰一大碗餛飩送到病床前讓父親吃時,父親激動得痛哭流涕,連連説:“好兒子,謝謝你,謝謝你……”。

    也許是常德盛的孝心感動了上帝,自常阿三那天吞下常德盛裹的一大碗餛飩後,身體竟然一天天健康起來。1960年,常德盛農中畢業,回到生産隊參加集體生産勞動。1963年,憑著他的對集體事業的忠誠和在勞動中表現的積極、熱情和能幹,大夥一致選他當上了生産隊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