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把脈幼兒教育內傷 是家長挑剔還是老師冷漠?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1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痛訴”起幼兒園老師缺乏愛心的事例,宗晴和她那些家有幼兒的朋友們覺得似乎罄竹難書。從把孩子獨自一人留在小黑屋,到過年過節,被老師暗示“意思意思”等等,各種各樣的事例説也説不完。末了,大家總會感嘆一句,老師們的愛心、耐心都哪去了?

  而矛盾的另一端,幼兒園的老師們對“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崗位也有頗多怨言。如今的孩子都是家裏的掌上明珠,家長們比過去吹毛求疵多了,老師們得陪著千萬個小心。在不少幼兒園裏,“80後”老師已經當上了頂梁柱,他們自己的生活都還被父母照顧著呢,對待那些還要別人幫擦屁股的“小破孩”自然少了耐心。再有,現在家長們對幼兒園的期待也高,什麼蒙氏教育,什麼奧爾夫音樂,恨不得幼兒園都是天才兒童的培養基地,老師們與時俱進的壓力也很大。而最關鍵的是,目前大城市幼兒園老師因服務的幼兒園不同,待遇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最低的甚至只有每月六七百元,這樣的工資水平,老師們既要當爹當媽,又要當牛做馬,自然容易缺少獻愛心的動力。

  在家、園矛盾背後,一位資深專家看到的卻是更大的隱憂:近年來,雖然幼兒園教職工總數持續增加,高學歷教師的數量也增加很快,但教師沒有職稱的比例卻越來越高。“高低不平”的數字被專家解讀為,幼兒園教職工的數量依然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老師中沒有職稱的比例過高説明,幼兒園老師這個崗位缺乏榮譽感,難以留住人才形成高素質的幼教隊伍。

  被遺忘在小黑屋的孩子

  在宗晴為女兒挑選的兒童歌曲裏,有不少都是歌唱幼兒園美好生活的,在歌詞裏,幼兒園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和藹可親。可是在宗晴4歲的女兒雯雯那裏,幼兒園就是孤獨的代名詞,這個安靜、謹慎的孩子經常被老師忽視,甚至遺忘。

  雯雯剛上幼兒園時,老師總是向宗晴抱怨,孩子動作太慢。但大學時學過一兩門兒童心理學的宗晴知道,孩子行動緩慢的時候通常都是她對周圍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一旦熟悉了環境就會好轉。但宗晴做夢也沒想到,雯雯竟會因為動作慢被老師“遺忘”在一間小屋。

  一天午睡後,老師們給每個孩子分半個蘋果,當大部分孩子已經吃完時,雯雯的蘋果才剛剛啃了幾口,老師當即決定,孩子們都到別的教室去上課,留下雯雯一個人在屋裏吃蘋果。那個房間,沒有窗戶,也沒有燈。大半個下午的時間過去了,當老師重新清點人數時發現少了一人,才猛然想起來,還有一個正在小黑屋吃蘋果的雯雯。老師走進房間時,驚恐的雯雯手裏仍然拿著那半個蘋果,還是沒有吃完,蘋果早都銹了。

  老師給宗晴講這個事情是為了讓她回去教育孩子“凡事要快點,別磨磨蹭蹭”。而宗晴的心都碎了,眼淚奪眶而出:“當時雯雯才3歲,被遺忘在小黑屋裏大半個下午,她該有多恐懼呀。”

  此後,細心的宗晴多次躲在幼兒園門外觀察,更讓她傷心的是,女兒經常一個人孤獨地在操場上踱步,幾米之外就是聊得熱火朝天的老師,而老師從來不上前去關心或是詢問一下那個一圈圈踢著石頭的孩子。

  宗晴問雯雯為什麼總是一個人不跟其他小朋友玩,雯雯回答:“老師説不能説話,説話就不讓回家了”。宗晴也跟老師溝通過,老師給出的答覆是,雯雯太安靜了,“有時安靜得我們根本忽略了她的存在”。“就因為孩子性格比較安靜就可以被忽略,這是什麼道理?”幼兒園的答覆很出乎宗晴的意料。

  幼兒園去久了,雯雯變得越來越悶悶不樂,每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拖延去幼兒園的時間,這些變化讓宗晴隱隱地揪心。在一次腸胃炎後,雯雯徹底變得歇斯底裏起來。隔上一兩個小時就會突然情緒不穩,不停地變換著小手的姿勢,然後對旁邊的爸爸媽媽説:“爸爸媽媽你們看我怎麼做的?”這時,邊上的爸爸媽媽一定要回答:“我看見了。”如果回答的不是這句話,雯雯就會大聲地哭喊,如果回答的聲音比較小,她也會哭喊,並且説:“你大一點兒聲”。這種情況一開始,就會持續1個多小時,這期間,相同的話雯雯會問上上百遍。“太崩潰了”,宗晴説。

  有時候,宗晴總會想,如果老師能對安靜的雯雯不那麼冷漠,如果雯雯不被遺忘在小黑屋,如果……是不是雯雯就會快樂起來。

  家長越來越挑剔還是老師變冷漠了

  不僅宗晴有過這樣心痛的遭遇,論壇裏那些關於幼兒園老師冷漠、無情,缺乏愛心,過年過節索要禮物的帖子,一搜一大把。家長們在一起談論得最多的話題也是,幼兒園的老師究竟怎麼啦,幼兒園的老師可以説是孩子在成長階段碰到過的第一撥老師,要是孩子不快樂、被傷害,會對他們未來的人格造成多麼負面的影響呀。

  9月份,楊悅的女兒就該上幼兒園了,通過網絡上的壇子、博客,她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免不了頭一個月會哭鬧,甚至生病。她曾在一篇報道裏看過這樣的數據,孩子頭幾個月上幼兒園生病的誘因有幾類,1/5的孩子是焦慮所致,不到1/5的原因是老師照顧不週,還有將近一半的比例是因為幼兒園環境或集體生活的原因所致,只有很少部分的孩子是因為自身體質的原因。

  楊悅也經常和同齡的父母們討論,老師們為什麼不能照顧得細緻一些,讓孩子能順利通過入園的頭幾個月呢,而最後常常感嘆:“我們小時候怎麼沒覺得上幼兒園那麼可怕,老師真的像媽媽。”

  楊悅那一代人出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差不多算是最後一代還有親兄弟姐妹的。她和姐姐小時候上的是母親單位辦的幼兒園,那時候孩子們都管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叫阿姨,而不是叫老師。事實上,那些阿姨們確實也不是正規的老師,有的是因為不再適合原先的工作崗位退下來的工人,有的是單位裏能唱會跳的,還有的可能是單位領導的三姑六姨,既不是幼教的科班出身,更不懂什麼科學育兒,幼兒園的阿姨就是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別磕著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