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蔣巷村的歷史由來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1日 1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蔣巷村歷史沿革

    蔣巷村位於任陽市鎮之南4.5公里處,距太倉之雙鳳鎮,昆山之周市鎮均為4.5公里,境域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1800多畝,居民186戶,人口800人,任蔣公路(任陽→蔣巷)任周公路(任陽→周市)為境內對外通衢大道,歷史上蔣巷的建制附屬於任陽鎮,所以任陽鎮的沿革就是蔣巷的沿革。

    早在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3年)虞鄉建海虞縣。

    晉成帝六年(公元330年)海虞東南置雙鳳鄉,下設任陽村。

    宋寶祐二年(公元1254年)常熟設九鄉五十都,任陽屬於雙鳳鄉四十都。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雙鳳鄉東境5個都劃入太倉州,任陽仍屬於常熟縣。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劃常熟東南部為昭文縣,設四場,任陽屬昭文縣東一場,四十都下設18個圖,蔣巷境為其中一個圖。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常熟、昭文兩縣合併為常熟縣,任陽隸屬常熟縣。

    民國18年(公元1928年)8月,縣以下實行區鄉制,全縣劃成15個區,任陽與白茆合為紅豆區,序列為第六區、區治設于白茆。

    民國23年(1934年)任陽、白茆合併為茆陽區,任陽設鄉,鄉以下編列保甲。

    民國29年(1939年)8月到民國30年7月間,中國共産黨在蘇常太地區建立敵後抗日民主政權,任陽、石牌同屬蘇州縣任石區。

    民國30年(1941年)7月,日偽“清鄉”,偽政權變更鄉鎮設置,全縣改劃為10個區,撤虎丘、吳巷兩鄉,置任南鄉,與任陽同屬第四區,實行保甲制,任陽鄉編成7個保。

    民國34年(1945年)全縣恢復抗戰前鄉鎮建置,虎丘、吳巷、石牌併入任陽鎮,同屬唐市區。

    民國35年劃出石牌與巷埭合併為石牌鄉。

    民國37年(1948年)5月任陽、石牌合併為戚浦鎮。

    民國38年(1949年)2月,廢戚浦鎮為任陽鎮,重轄石牌、巷埭,隸屬唐市區。

    1949年4月,任陽鎮改為任陽鄉,隸屬唐市區。

    1950年3月,調整區鄉設置,全縣置14個區,轄213個鄉。原任陽鄉分建任陽、任南兩個鄉,石牌另行建鄉,同屬唐市區。同年廢保甲,任陽設陸涇、岐涇、雙鳳、中心、小涇、西村、七浦、陳涇及杏涇9個村,稱為小鄉時期。

    1956年3月,調整區鄉設置,全縣劃為8個區,唐市區被撤,任南鄉(浩涇、虎丘、陸家、吳巷、黃米、丁石、馬沙、曲溇、蔡涇9個村)併入任陽鄉,屬於支塘區管轄,即所謂中鄉時期。

    1957年9月,全縣撤區並鄉,徐政鄉(1950年設置)除新廟村併入支塘鄉外,其餘陸涇、萬段、長、招涇、團結、聯合、陳涇、新橋等村及李市的下塘村均併入任陽鄉。

    1958年10月1日,建立任陽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原轄11個農業生産高級社和一個漁業生産高級合作社分別改建生産大隊,外涇、吳巷、莊、徐巷、黃米涇、蔣巷合併為九大隊。

    1959年下半年劃出九大隊(蔣巷、外涇、吳巷)、十大隊、十一大隊建國營農場,設7個管區。永豐、蔡涇、吳巷、蔣巷、外涇屬第三至第七管區。

    1960年底撤銷農場建置,恢復各村大隊生産隊建置。

    1981年10月撤銷任陽革命委員會,重組任陽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9月政社公設,恢復任陽鄉建置,鄉以下設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蔣巷、黃米涇、莊、徐巷四個自然村合併為蔣巷村。

    1993年2月,撤鄉建鎮,任陽鄉改稱任陽鎮,以後歷次行政區劃調整,蔣巷村村名及轄區未有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