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赴美生子産業鏈調查:海外月子中心提供全套服務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1日 1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生個孩子到美國

  1868年,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通過,修正案第一款即規定:“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美國的人,均為合眾國和他們所居住州的公民。”

  140餘年後,因為這條修正案的鼓勵,一些年輕夫婦從中國內地出發,選擇把腹中的生命誕在地球彼端的土地上。

  他們希望用人力改變“天意”,讓這個擁有美國護照的孩子,從來到世間那一刻起,便有機會享有美國的優質教育、福利與居住環境;與此同時,一個為之服務的赴美生子産業鏈也逐漸發展起來。在不乏“灰色”與投機的色彩下,中國父母和商家們各自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但讓人深思的是,在移民熱的背景下,“赴美生子”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國公民對其所屬國家公共服務與社會環境的評價,當現實讓他們無可奈何時,他們選擇了“用腳投票”。

  製造“美國人”

  在一些赴美生子的家庭眼中,這是一項“回報率比搶銀行還高”的投資行動。他們希望儘自己所能來改變孩子的命運,讓他們的孩子在出生時便站在最優的“起跑線”上。

  本刊記者/陳薇

  “我是濟南人,也是美國人”,兩歲半的聰聰已經學會了這樣介紹自己。聰聰的母親王靜曾是一位婦産科醫生,2007年末利用一張商務簽證去了美國。這項耗時三個月、花費近20萬的“投資”,回報給她的是一個擁有美國護照的兒子。

  “當然,對於濟南人和美國人究竟有什麼不一樣,聰聰還不知道。”王靜説。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由代辦赴美生子業務的服務商們歸納的:成為美國人,能享受180多個邦交國入境免簽證、享受美國13年義務教育、進入美國大學學費節省上百萬人民幣、享有各項社會福利措施、住低價高品質的老人公寓,甚至在其他國家政局動蕩時,即使航空封鎖亦享有優先搭機離開的權利??總之,“投資回報率簡直比搶銀行還高”。

  1868年生效的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規定,任何在美國出生的嬰兒,不論其父母的種族以及是否擁有合法身份,都自動成為美國公民。受此“落地公民權”吸引,有業內人士統計,最近兩年,每年約有四五百位中國大陸媽媽持旅行或商務簽證赴美,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月子中心生下她們的美國孩子,嬰兒滿月後再帶回國內撫養,完成她們的“生産之旅”。

  條條理由選美國

  “咔嚓”一聲,2B鉛筆的筆芯斷了,可答題卡還沒有涂滿;作文在寫最後一段,可是題目總是想修改,手忙腳亂中,教室鈴聲驟然響起——這是時常驚醒上海姑娘李琳的噩夢,那是高考的“苦難歲月”長久留下的“遺産”。如今已經30歲的李琳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做財務工作,儘管已經離開校園多年,卻仍然擺脫不掉那些陰影:“我是被國內的教育制度折騰得死去活來了。”

  三個星期前,她不經意間看到報紙上有到美國生子的服務信息,立刻決定要成為一名實踐者。她詳細列好了自己的計劃:為不讓公司知道,她準備以別的理由獲得公司開具的在職證明,以申請簽證;懷孕後,再托醫院關係向公司獲得至少三個月的病假許可,前往美國生産。

  當然,這其中的可變因素仍然很多。 她擔心家裏的活動資金可能不夠,“仲介説的兩萬美金應該不夠,得再存幾個月錢準備三萬美金才行”;她只去過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擔心簽證被拒;她還在苦苦尋覓性價比較高的月子中心,“畢竟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生孩子”。

  不過,這些困難在“以留學生身份就讀國內高校、以美國人身份進入美國知名大學”的誘惑下,似乎不值一提,“想到孩子可別走咱的老路,能讓他輕鬆一點是一點,我就覺得這折騰得值。”

  一切為了“孩子”,尤其是,當這個還未出世的“孩子”將會成為家裏老二的時候。

  同樣住在上海的陳馨本來從未想過“一胎制”有什麼不妥。她受著“計劃生育”的教育長大:小學課本上就講,我國地大物博,人均資源佔有量卻總是世界倒數;春節晚會,她也會看著“超生遊擊隊”發笑。然而,當她知道第二個孩子已經孕育時,事情卻不一樣了。“如果沒有一胎制的政策,我會希望有兩個孩子,我很期盼兩個孩子在家打鬧嬉戲,長大後也能有個相互扶持。”她説。

  陳馨試想過很多可能性。懷孕時得避開居委會的耳目,是擔驚受怕地在家待産,還是躲回鄉下老家去?生了之後要罰款,根據《上海市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若干規定》,將按夫妻雙方實際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徵收。“反正要罰款,不如拿了這筆錢去國外生”,有海外留學背景的老公很快做了決定,“既然國內不能要這個小孩,我們就把他(她)生到美國去。”

  更好的教育、“合理合法”的二胎,是眾多赴美生子媽媽們的首要考慮,而其他理由則不一而足。聰聰的媽媽王靜,曾在國內一家大型醫院婦産科工作。因為床位緊張,只有臨近生産狀態的孕婦才會被送到待産室,“反正脫光了,有時候給你蓋床被單,有時這都沒有。很多家屬就在外面等著,就這麼從人堆裏推過去了,讓我感覺挺沒尊嚴的。”王靜至今仍有心理陰影。

  還有的準媽媽只是“靈機一動”,比如公司恰好派去美國商務出差;或是赴美求學、培訓交流。更有出人意料的理由——“可以逃離婆婆老人家的魔掌”。有媽媽在網上留言説,“免得老公在家‘裏外不是人’,免得為婆婆一知半解的月子知識而吵架,讓坐月子就像在作戰一樣”。

  精英媽媽群

  2007年末,懷孕七個多月的王靜終於站在溫暖的加州陽光下。從簽證到飛行、再到入關,整個過程是嚴格按照仲介的囑咐進行的:確定懷孕後立刻預約面談,避免簽證官看出跡象;最晚臨産兩個月前動身赴美(如果肚子太大還得提前);入關時穿深色上衣,手臂上最好再披一件外套遮擋:在真正踏上美國國土前,“生孩子”還是準媽媽們必須千方百計隱瞞的秘密。

  一旦跨過這個難關,便有月子中心派來的專車在機場迎候,媽媽入住後甚至可能有個小小的歡迎會:“生孩子”又立刻變得天經地義、正大光明。

  月子中心在美國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地均有分佈,以洛杉磯地區最為集中。它最早專供移居美國的當地台灣人坐月子,後來才漸漸接待從台灣本土、從大陸來美國生孩子的媽媽們,提供食宿、交通、聯絡醫院、代辦證件等全套服務。

  王靜入住的,便是由一位四川人開辦的、第一批成立的月子中心。每天早八點起床、晚十點睡覺,每週一三五産檢,二四去附近語言學校上課。一週還有三次外出購物的美妙時光,日子舒適得“就像回到住在宿捨得大學時代一樣”。

  不過,她們的居住條件遠非大學宿舍可比。王靜所住的、帶有獨立衛生間的小套雅房,與另一位準媽媽共用客廳、陽臺與廚房,每月租金是兩萬元人民幣。如果是坐月子,還要加收一萬八千元。

  在國內,王靜做的是外貿生意。未婚的她向簽證官出示的資産包括,一套60平方的房子、一輛十二萬的福特汽車、二十多萬存款以及相同金額的年收入證明。

  在那些去美國的內地媽媽中,王靜的經濟狀況似乎只能算這個群體的“下限”。一些媽媽去奢侈品打折店,一次便刷掉六七萬人民幣;買的嬰兒奶粉、衣服、傢具,不得不租用集裝箱運回國內;還有的媽媽,生完孩子出了醫院,直接讓司機拉到拉斯韋加斯,在賭場裏一天就可以輸掉幾十萬人民幣,“有很多人真的非常有錢,很難想象”。

  一家洛杉磯月子中心的老闆Andy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這些財力充實的媽媽們,大部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和其他省會城市,她們大多出生於1975至1985年間,“三成左右有出國或留學經歷,二成英文流利”。

  “大多是企業老闆、外企主管、政商名流、醫生、律師、會計師、教授等等。”在國內最早從事赴美生子仲介服務的趙玲玲表示,能夠有意願、有條件且能成行的父母,在廣大的人口基數中,“還是少數富裕父母中的少數人”。

  美國式生産

  “哪一天吃早飯,發現誰沒來,哦,肯定昨天晚上去醫院生了”,與一群待産媽媽們住在一起的陳馨,漸漸發現生孩子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很多孕婦在一起,不會緊張”。

  王靜剛到洛杉磯時自主選定的産檢醫生,也是她的生産醫生。醫生們多為華人移民,平時呆在各自的私人診所,只在生産等需要運用大型醫療設備時才到固定合作的醫院裏去。王靜住在待産、生産、恢復三合一的單人病房,生産時打了無痛分娩針,有護士、護工與醫生三人為她服務。

  醫院送來的産後第一餐和平時沒什麼不同,色拉、雞肉、土豆泥、麵包、咖啡、橙汁,據説有的醫院甚至會送冰激淩。她喝下了涼橙汁,也洗了澡。一位顯然非常了解華人月子禁忌的護士,之前特意囑咐過她:“別擔心,你是可以洗澡的!”

  王靜生産順利,但因聰聰患有先天性輸尿管狹窄而住院兩周。一個小細節她至今仍然記得,那是醫生在為聰聰作B超檢查。儘管儀器還沒有國內某些大醫院先進,但當醫生在聰聰身上涂乳液時,他特地轉過頭來安慰王靜説:“這個乳液是暖的,baby不會不舒服。”聰聰出院時,更讓她意外的是,高達10萬美金的賬單最後依靠申請醫藥補助而由美國政府埋單。

  正常情況下,順産一天、剖腹産三天,媽媽們就會從醫院回到月子中心。提前的預産期與迅速的生産,常讓一些打算在“關鍵時刻”陪産的爸爸措手不及。每月交納600至800美金,爸爸便可在媽媽的房間內支一張小床陪護。他們大多在入住與生産時出現,偶爾探望,更多則是通過網絡、電話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妻子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