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文昌古村十八行:古巷清幽民風樸 家家戶戶僑味濃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14: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林家的私塾。

  文昌素來有僑鄉之稱,文昌十八行村,便是一個僑味濃郁的古樸村落。這裡所有房子都是多進式的老宅,因為總共有十八行,村子因此而得名。

  這裡走出了文昌最早“去番”的闖海人,家家戶戶都有海外華僑。在清末民國初年,村裏就有人遠渡重洋,去番謀生。到了1920、1930年代,出洋謀生的人就更多了。華僑們捐資助學,熱心公益。

  這裡有風塵不染的清幽,又有傳統生活的歷史印跡。

  綠樹掩映中,青磚黛瓦,斑駁粉墻,屋頂上飛翹的鴟吻飾物佈滿了歲月的痕跡。

  11月末,在原海口市新華區人大副主任錢漢堂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來到文昌會文鎮西部的十八行村,這裡有他的姐姐生活過多年的老宅院。

  第一次走進村子,頓覺“古”風撲面。沿着長長的巷道前行,門樓上那些“萬”字符號的隔斷,屋檐下早已斑駁但仍可見到的各種花鳥蟲魚壁畫,大門前簡單又古樸的石柱礎,處處都散發着“傳統”的味道。走進屋內,古舊老式的精緻木雕門窗、明清時代流傳至今的桌椅,讓人仿佛回到古老的歲月。

  兄弟同心鄰里不欺

  “屬湖峰村委會管理的十八行村,所有房子都是多進式的,短的有兩進,最長七進,因為總共有十八行這樣的多進式老宅,村子因此得名。”曾任該村支書的61歲的林運椿,説村史如數家珍。

  記者觀察到,整個村子的老宅呈扇形展開,所有的老宅好像事先規劃好了似的,建得這樣整齊劃一,是不是祖先們早已定下了統一的規劃設計?林運椿否認了記者的説法,他説:“260多年前,當初從福建遷移到這裡的林姓先祖只建了一行老宅,後來子孫多了,房子住不下了,就把周圍的地劃分給子孫們,讓他們自由建房居住。由於兄弟們不願分開住太遠,便按照先祖的建房模式圍着這一行屋子建起了新房,從明朝到清末,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十八行格局。”

  記者見到,這座村子裏都是平房,高度基本齊整,村裏房子因太老舊,屋主在翻新建房時也會遵照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走。“這種建築格局,代表着‘兄弟同心,鄰里不欺’。”林運椿説,所謂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內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輩直系親屬,在“行”的中軸線上,每進房屋的正廳前後大門都要上下對齊,以示“同心”;而“行”與“行”的住宅間,同輩的房屋必須高度相等,以示鄰里相互平等。

  我們逐行參觀時,發現大多村民已外出做工,各家各戶的正廳前門依然洞開,由前端可見底端的房子,視線通透。

  自由出入各家屋子的大堂時,記者注意到,儘管已經使用了電燈,在每家的大堂裏卻仍然挂着一盞造型典雅生着銅銹的油燈,每盞燈幾乎懸挂在同一位置。

  70歲的村民林方能告訴記者,這盞油燈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點起。在陽光灑滿的正午,仍可想像出在夜色的包圍中,長長的院落從前端到尾端,那一路幾乎呈直線串起的油燈,用它昏黃的光暈蕩開四週的黑暗時,是怎樣的溫馨!村子裏各家的門樓都建在正屋的一側,形成規整的天際線。每行院落間都留有相當間距,形成村巷,是各戶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

  每逢春節等傳統節日,村裏散落在外的一些華僑和外出打工的家人紛紛歸來,家家戶戶門前還會挂起大紅燈籠,讓古樸的村落,在一年的初始飄揚出十足的喜慶團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