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南京大學校長:缺乏創新思維成培養頂尖人才瓶頸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諮詢委員會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日前在遼寧大連召開。此次高校諮詢會的主題是,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推進高校改革創新、科學發展。

  諮詢委員們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學術水平、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強高校隊伍建設等重點問題,特別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進行了交流和研討。諮詢委員普遍反映,這次會議緊扣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使大家進一步認清了當前形勢和任務,更感責任重大、使命神聖。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

  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

  結合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任務,此次高校諮詢會安排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學術水平”、“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強高校隊伍建設”四個專題論壇。

  “推進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專題論壇由吉林大學校長展濤擔任主持。專題論壇上,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作主旨發言,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等校長參與討論。

  “當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陳駿説:“我們的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耶魯大學校長萊文今年年初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講話,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中國有足夠的資源去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但前提是,在人才培養上必須要強調批判性思維。在今年5月份南京舉辦的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一些國外著名大學的校長也指出了中國大學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斯坦福大學校長漢尼斯認為,中國大學課程設置以講座式為主,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少,學生不敢提問、不敢質疑。”

  陳駿坦言,從以上這些談話中可以看出,缺少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瓶頸。

  我國怎樣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陳駿介紹,南京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南京大學于2009年9月在一年級新生中開始啟用新的教學模式。這個新模式被簡稱為“三三制”模式,即實行“三個培養階段”和“三條發展路徑”。“三個培養階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當中要經過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和多元培養三個階段;“三條路徑”是指學生在完成專業教育階段規定的學分之後,可以在“專業學術類、跨專業學術類、就業創業類”三條發展路徑中自由選擇其中的一條,執行個性化的課程計劃。陳駿説,“三三制”模式背後的原理,概括來講,就是“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的教育思想。

  當前改革課程體系迫在眉睫。在陳駿看來,應通過新生研討課計劃、通識教育課程計劃,以及增加學生的選擇機會等舉措,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權威、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改革課程體系的同時,還要創新産學研合作模式。在天津大學校長龔克眼中,要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應該進一步創新産學研合作模式,使之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關鍵點、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學科拓展的增長點。而政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也十分重要,例如對現有教學評價標準進行調整和完善,對産學研合作教育的專業設置給予更靈活的支持,對産學研合作教學基地建設給予更多的改革空間,這些政策投入無疑將會促進産學研合作教育達到新的高度。

  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

  實施教師崗位分類管理,為青年教師成長搭建平臺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是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

  教育改革實施主體是教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認為:“教師能力跟不上,不僅是理念問題,還是教育的專業能力和組織能力問題。大學教師對教育的理解有多深,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過去我們的改革取得的進步是實施了較多的量化式管理和考核激勵措施,雖然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師的活力,但並沒有充分體現出人盡其才的原則,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師。”楊衛介紹,根據學校總體發展目標,浙大將現有教師崗位分為教學科研並重崗、教學為主崗、研究為主崗、社會服務與技術推廣崗及團隊科研/教學崗等不同類型崗位。此外,浙大還為教師提供不同的職業發展平臺與通道,實行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通過“分類引導、科學評估、強化激勵、動態調整”,積極引導和激勵教師圍繞學校總體發展要求,根據自身特長、特點和潛能,合理定位,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楊衛介紹,近年來,學校還積極探索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的新機制新途徑,先後出臺了新教師職業導師制、青年教師擇優資助計劃、青年教師交叉學習計劃、學術&&人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此基礎上,學校對原有培養措施進行整合發展,努力把青年教師更快地推向學術前沿。

  為青年教師提供學術研究條件的同時,怎樣解決青年教師生活上的困擾,促進他們潛心研究,成為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王迎軍一直思考的問題。王書記如今最發愁的一件事,就是青年教師的住房問題。與王書記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他在討論時建議:“政府部門應推進解決青年教師住房問題。”

  除了青年教師住房,教師總量不足和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矛盾,也引起諮詢會上書記、校長的關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喬建永認為,當前教授很多都集中在40歲到50歲,學術資源過少,競爭激烈,導致急功近利情緒。如何優化教師隊伍的結構,成為書記校長必須直面的問題。

  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黨委領導是核心,校長負責是關鍵,教授治學是根本

  對於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教育規劃綱要突出了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並把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要任務提了出來。

  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認為,完善大學治理結構,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三個基本前提。這三個前提,一是對大學治理結構內涵的理解,二是對大學治理結構的制度和體制前提的理解,三是對完善大學治理結構旨意的理解。

  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必須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大學治理結構的基本指向。顧海良認為,“黨委領導是核心”,就是説黨委負有對事關學校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作出決策的重大職責。黨委書記作為黨委的“班長”,重要的是要擺正書記個人與黨委集體之間的關係、善於處理好書記個人在黨委決策過程中的作用與校長在行政實施過程中的職權之間的關係。理順黨委集體領導和校長個人負責之間的關係,把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完善大學治理結構的根本要求。

  如何理解“校長負責是關鍵”?顧海良分析,加強和改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關鍵是要發揮校長的行政領導作用,使校長獨立負責地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校長負責是關鍵”,重要的就是體現在對學校黨委的負責上。對學校黨委負責,才能維護黨委的領導核心地位,促進黨委領導職責與校長職權之間關係的和諧協調,更好地維護和實現社會、學校和師生員工的根本利益。這是完善大學治理結構的重要基礎。

  “教授治學是根本”。顧海良認為,黨委的政治領導、校長的行政職權和教授的學術權力,構成高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本方面,構成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基本要素。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和教授治學這三個方面,也涉及高校基本資源即政治資源、行政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顯然,能否實現高校資源的最優配置,是大學內部治理結構質量與效率的衡量標準。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説,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受到很多傳統因素制約,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探索。

  兩天的發言討論,是一場思想的碰撞。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高端智庫”,20年來,高校諮詢會見證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今,高校諮詢會成為高校交流辦學成果和經驗的重要平臺,成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的重要機制,成為政府部門與高校加強溝通的重要橋梁。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的一番話,代表了很多大學書記、校長的心聲。“一所優秀的大學必定具備強烈的責任感。我認為,當代中國大學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引領社會發展、擔當國家重任的優秀青年。能否使我們的青年承擔起與國家地位相稱的責任,肩負起全球視野下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這恰恰是由今天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付出的努力所決定的。”(本報記者 唐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