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載人潛水器破3700米深度 躋身世界五強(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05: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蛟龍”下水。資料圖

左起為付文韜、葉聰、唐嘉陵。

  8月26日,科技部與國家海洋局聯合宣佈:“863”重大專項——我國首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突破3000米級下潛深度,最大下潛深度達3759米。我國成為美、法、俄、日之後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深潛探海】

  4次下潛到海面3000米以下

  淡灰色的海底清晰可見,不知名的小魚在游動。艙外溫度大概在2℃左右,“蛟龍號”深潛器的駕駛員葉聰在艙內感覺有點冷。在打開懸浮定位功能後,深潛器停住,機械臂開始展開取樣。

  300分鐘後,海底計劃作業完成,葉聰向指揮部報告:“下潛深度3757米,已完成各項任務。請求上浮。”隨後,“蛟龍號”按指令緩緩向上……

  這是“蛟龍號”深潛器作業時的情景。在5月31日至7月18日,趁南海海況較好的時機,“蛟龍號”創造了我國深潛紀錄。

  19天中,“蛟龍號”在南海3000米深海區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

  “蛟龍號”創造的水下和海底作業9小時零3分的紀錄,驗證了深潛器在3000米級水深的各項性能和功能指標。

  【潛海利器】

  設計能力為下潛7000米

  “蛟龍號”在3000米級水深經受住了測試和考驗,已經具備了去5000米甚至7000米水深的“資格”。葉聰説,“我們不僅能夠到達3759米這個深度,還能幹活,包括機械臂、採樣器等都要實現功能和作業能力。”

  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徐芑南説,此次“蛟龍號”深潛器突破到了3700米以下,已經證明了它的能力,以後可能會結合海底礦産區域調查進行一些應用。而在未來合適的季節裏,“蛟龍號”也將對5000米和7000米深度發起衝擊。

  “蛟龍號”深潛器設計能力為7000米深度,是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中的最大深度。“蛟龍號”在空氣中的重量不到22噸,能承載3人。

  徐芑南介紹説,“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代表著深海高技術領域的最前沿,它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

  【安全保障】

  可拋掉壓鐵、機械臂緊急上浮

  “"蛟龍號"具有穩定接近海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等功能,可以和母船進行高速語音、文字、圖像等實時傳輸。我們自行研製的電池容量很大,可以保證潛水器的能量來保障作業時間。”與其他國家的載人深潛器比較,徐芑南認為“蛟龍號”具有上述特點。

  正像進入太空離不開航天器一樣,開發利用深海則離不開深海裝載裝備。擁有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和具備精細的深海作業能力,是一個國家深海技術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有了載人深潛器,科學家可以直接參與到深海前沿科學研究。

  但載人深潛的風險不小。如何保障人員安全呢?

  “深潛器有點類似探空氣球的原理,我們每次都帶了壓鐵下去,有問題就拋掉。如果遇到電纜纏繞等問題,還可以拋棄機械臂、電池等,把所有能拋掉的設備都扔掉,確保安全上浮。這都是寫在安全預案裏的。”葉聰説。

  此外,作為安全預案,深潛器還能保證在水裏比預定作業時間多待3天,並有相關保障。

  潛航員講述“蛟龍”海底生活:

  每平方米承受3700噸的壓力

  3700米水深是什麼概念?“這個深度的壓力之大,相當於1平方米的面積要承受3700噸的重量。”葉聰説。

  潛航員所説的深海,是指海面1000米以下,那裏沒有氧氣,沒有陽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壓力越大。

  每次下水,內徑為2.1米的球體艙都載有3個人,一個是潛航員,還有兩名試航員負責科研項目。葉聰説,“進艙的第一感覺就是載人艙空間太小,剛剛能容下3個人,但3個人很難同時站立起來。”

  葉聰説,“在下水過程中潛水器搖晃厲害,艙內會非常熱,揮汗如雨。隨著深度增大,潛水器周圍會逐步變暗,直至漆黑一片,溫度很低,作業時間長了會比較寒冷。”

  下潛中會不會害怕?“雖然深潛器各個設備都經過7000米深度壓力的測試,鈦合金的外殼也很牢固。但開始下水的時候,還是有些緊張和害怕。”葉聰説。

  伴隨著“蛟龍號”的研製,我國首批潛航員和試航員隊伍已經形成。而潛航員培訓專家組的負責人就是專門負責培訓航天員的專家。

  作為駕駛員的潛航員葉聰30歲,他的兩名同伴唐嘉陵、付文韜都是“80後”,3人都是大學畢業生。目前深潛人員的年齡在20歲到50歲之間。作為潛航員,葉聰還專門參加過中美聯合深潛航次,有一定的水下實際操作經驗,還接受了系統的心理、生理和專業知識培訓。

  “要深潛到這麼深的海底,我們的選拔過程比較嚴格。”葉聰説,比如身體不能有異味,以免在如此狹小的空間裏影響同伴;不能有幽閉恐懼症;一般體重不超過80公斤;還要具備一定的精細操作能力。

  每次下潛前,下水人員都不能吃刺激性味道和容易導致腸胃不適的食品。“我一般不吃早飯,中午出海前吃一點,因為艙內不方便上廁所。”葉聰説,以下潛3700米為例,上浮100分鐘,下潛也要100分鐘,工作300分鐘,中間還要在艙內就餐。

  載人潛水器的幾次典型應用(鏈結)

  1960年1月23日,由美國人D華爾頓和深潛器發明者的兒子丁畢卡第乘坐第一代載人潛水器“曲斯特”(Trieste),在世界最深淵——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下潛,下潛深度達10916米(海溝最深點為11034米),奪得了下潛深度的冠軍。當時的潛水器在技術上還比較原始。

  1966年美國在西班牙的Palamers海域失落了一顆氫彈,由“阿爾文”號(Alvin)潛水器與CURV無人遙控潛水器配合,把它從856米的深處打撈出水。

  1968年10月潛水器“阿爾文”從母船“魯魯”號(Lulu)上起吊時,不慎沉沒,1969年8月由“阿魯明納”(Aluminant)載人潛水器和打撈船“密執安”號相互配合,將“阿爾文”從1538米水深處打撈起來。

  潛水器“深探”(Deep Quest)于1970年曾把墜落在太平洋1037米水深的一架海軍飛機打撈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