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伊春空難倖存者:睡夢中常被呼救聲驚醒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0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黑龍江伊春一架客機失事

陳達及其同事們正在撲滅飛機大火。宜春市消防支隊供圖

  伊春空難發生後,相關部門迅速組織搶險和救援。消防官兵在第一時間趕到了救援現場,現場的慘烈讓消防官兵都感到震驚。消防部門的三段視頻記錄了當時的整個救援過程。

  救援

  現場充斥著大量哭聲,那種場景,讓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26日,伊春市消防部門提供了一份當時救援的視頻,這份視頻分為三段,記錄了當時消防整個的救援過程。

  在這三段視頻中,充斥著大量的哭聲,消防官兵奮力地搶救著每一位傷者。從視頻中能看到,當時的現場非常慘烈,消防官兵不顧再次發生爆炸的危險,搜救著每個人。經過緊急救援,伊春消防官兵一共搜救出27名倖存者。

  鄒文吉是伊春市公安消防支隊林都機場中隊的一名消防戰士,客機墜毀後,他和另外3名消防戰士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援。

  鄒文吉説:“我們面前不到100米就是正在猛烈燃燒的飛機……那場景以前只在電影裏見過,機艙內火勢很猛烈。到處能聽到傷者的哭喊聲和求救聲,我們心裏特別難受,含著眼淚拼命滅火,只想儘快將傷者救出險境,根本顧不上隨時可能爆炸的油箱。”鄒文吉説,他幾乎是流著眼淚完成整個救援過程的,那種場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8天前,他參戰伊春煙花大爆炸救援。這次,他按照老戰士的經驗,在下風處適應屍臭。

  10點左右,伊春市消防支隊伊春區大隊營房內,消防警報電鈴乍然響起。戰士陳達從床上驚起。按慣例,消防宿舍內9點熄燈。8天前,參戰伊春煙花大爆炸事故救援的他,此時神經剛剛鬆弛下來。

  大約40秒,陳達和同伴集合出發。乘消防車趕到機場後,陳達眼中一片悽慘,飛機已斷成兩截,大火正熊熊燃燒。通往失事現場的山坡兩側,到處是人。其中的個別人,已無寸衫——航空燃油的高能量,已在瞬間燒走了他們的外套。消防力量分成兩隊,一隊負責控制火勢,一隊負責搜救。

  在搜救隊伍裏的陳達,先後救出了兩個人——其中一位是嚴重燒傷的中年男人,他的臉、腿、胳臂上多處嚴重燒傷。直到將其救到消防車時,他一路只有一個字,“疼”。另外一位,是一位體重超重的男子。陳達咬著牙,和戰友一起,一口氣將其抬到了500米之外的施救地點。

  火勢稍一停頓時,陳達看到:“飛機尾部到處都是遇難者。各種姿勢的都有,一些人躲在椅子下,另外一些人則擠在一起,慘不忍睹!”

  11點30分,現場大火被撲滅。消防戰士們接到了整理現場屍骸的任務。作為20名突擊隊員之一,陳達負責飛機尾部朝機頭方向的清理工作。

  執行任務前,戴著雙層口罩的陳達特意取下口罩,到下風口呆了一會兒。這是老戰士傳下的經驗,若現場屍臭的味道導致不停地有嘔吐反應,可以以毒攻毒——在味道最濃烈的下風口待一段時間,適應了最強烈的刺激,之後才能正常工作。

  這也是24歲的陳達見過的最慘烈的一幕:明火撲滅後的現場,抹去滅火泡沫後,已焦黑一片,難以分清哪是飛機殘骸,哪是人體殘骸。高能量的航空燃油,已將難以逃出的大部分人炭化。

  軟的是人體,硬的是機殼。為了不破壞遺體和現場痕跡,陳達和戰友們放棄了大型破拆機器。他們戴著膠皮手套,一點一點地在現場摸出屍體位置和輪廓,而後將其輕輕地抬出。碰到內臟已因燃燒而爆破的屍體,他們小心翼翼地用床單裹住屍體,而後輕輕地放入屍袋內。

  淩晨4點30分,陳達和戰友在機艙內清理出的遺體數加上外圍已逃生的人數,正好符合飛機載人數量。獲悉這一消息後,外圍的搜救人員這才停止了一夜的工作。

  伊春市中心血站透露,伊春市很多市民得知空難的消息後,紛紛來到血站,為倖存的傷者獻血。據了解,25日一天的獻血量為平時的5倍。

  為了不破壞遺體和現場痕跡,陳達和戰友們戴著膠皮手套在現場摸出屍體位置和輪廓。

  ■講述

  忙著逃命的時候,沒人顧得上拉別人

  這次空難,給每位遇難者家屬帶來了無比的傷痛,給每個倖存者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記憶。幾天來,每個倖存者向記者講述當時的種種情形時,眼神都顯得那麼惶恐。倖存者黃保進説,那個時候,“我多想拉他一把,但我做不到。”

  26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伊春市傳染病醫院。黃保進和彭石海是同事,當時他們都坐在18排。彭石海和黃保進坐在過道兩側。黃保進説,他經常做飛機出差,每次坐飛機有個習慣,就是在飛機要降落的時候,他常常會把安全帶解開,這次也是,在飛機著陸時出現劇烈的顛簸,他由於解開了安全帶,頭部撞到了前排座椅上,頭部受傷,但現在已無大礙。

  “我當時意識到飛機出故障了,在飛機落地後,馬上離開座位,由於解開了安全帶,我離開座位的時間很短。”黃保進説,在他跑向機艙門的時候,突然被絆了一下,但沒有被絆倒。“當時有個人趴在地上,我被絆後從他身上跳了過去。”黃保進説,在大家忙著逃命的時候,沒人顧得上去拉那個人一把,還有很多人在逃出的時候摔倒,最後都沒有逃出來。

  “我多想拉他一把,但我做不到。”黃保進説,現在他都能想到那人當時的表情。除了這個人以外,黃保進經常還能想起另外一個男人的面孔。黃保進説,在飛機出事後,那個人沒有跑出來。飛機火勢蔓延得很快,著火後産生的濃煙也比較大,他懷疑可能是由於那個男子太緊張,沒有打開安全帶。

  倖存者彭石海的傷情有所好轉,精神狀態也比前一天好了很多。彭石海沒有讓家人過來。他説,家裏離這裡太遠了。他告訴家人,他只受了點輕傷,並無大礙。

  “太慘了,兩天晚上,睡夢中常被慘叫聲和呼救聲驚醒。”彭石海説,他腦海中一直抹不去當時的情形,每天晚上都難以入睡。

  永別

  他説等忙過這段時間就回去。母親每次看到這條短信,都會流淚,但還是忍不住拿出來再看。

  辦公的人、開會的人、回家的人,最終命運迥異,一些成為命運的寵兒,一些已化成冰冷的遇難者名單。

  事發後,曾有網民“尐吖頭h”不斷更新微博“呼喚”乘該航班的男友。後經證實,她的男友李磊已經遇難。李磊,今年21歲。坐在事故航班的12C座位。

  李磊今年7月畢業于黑龍江省農業學院,專業是工程設計。這是他父親李松江給他設計的未來。李磊是這個家庭的未來和驕傲。大學期間,他多次在多個單位實習。GPS、水準測試儀等工程測量儀器,他個個會使用。工程設計用的一些專業軟體,他也一學就會,且非常精通。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這個21歲的小夥子也從來沒讓父母操心過。他是學校學生會的骨幹。假期實習期間,相對成熟的他,多次帶隊外出,負責“最重要的測量項目”。

  7月底,剛畢業的李磊給母親發了一條短信。短信的內容是:“媽媽,好好照顧自己,不用惦記我。我現在挺好的。主要是你,別累到,好好吃飯,多吃水果。想吃什麼就買,別不捨得。最近實在是抽不開身,等忙過這段時間我就回去。”出事後,他的母親每一次看到這條短信,都會流淚。但還是會忍不住拿出來再看。

  在李磊二姨的眼中,李磊非常懂事,小時候就知道讓著表姐。在朋友的眼中,長大後的李磊更加仁義:朋友之間出了一些糾紛,總是待人寬厚的他站出來調解。有一次,為了勸架,他寧可被雙方的拳頭都打中。李磊出事後,他的女朋友及其父母一同趕來寬慰李磊父母。這令老人們更加傷心不已。

  李磊和女友已談了兩年多,雙方父母已默許他們的將來。李磊的伯父説,李磊和女友有一個博客,上面記載了他們昔日的恩愛。事發後看到這些內容,令他這個中年男人傷心不已。

  出事前,前程光明的李磊已考完駕照。他準備儘快買一輛小車,帶著母親和家人出去遊玩。接到出事通知前,李磊的媽媽接到了“要李磊領駕照”的通知。她有些埋怨:如果這個通知早點來到,喜歡開車的李磊一定不會出這趟差。

  報道

  她被警報吵醒拍到第一個畫面

  24日晚10點30分,已入睡的伊春電視臺記者馬春艷接到單位領導“飛機出事”的電話。

  一路上,看到對面駛過來的救護車,馬春艷打開了鏡頭。很快,馬春艷的車輛被攔在了第一道警戒線之外——這只是機場的外圍,離事發地點還有很遠。馬春艷和攝影記者開始步行。距離飛機失事地點七八百米之外,11點左右,馬春艷和央視做了一次“畫面現場”,介紹了自己所在的位置、時間、已看到的救援場面——這是外界通過公共媒體獲得的第一畫面。

  晚12點左右,馬春艷爬上了消防車車頂。她選取了一個更廣的角度來反映現場情況,通報“明火撲滅、已展開地毯式搜救”的最新情形。現場煙氣很大,熱浪熏人,馬春艷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他們是消防戰士,是120急救人員,是森林公安。

  獲救人數,從她一開始趕到現場的48人,後來逐漸增加到了51人。淩晨兩點,她回到單位編稿件。3點03分,文字稿提交。此後,是一次次地依據現場消息更正具體的獲救人數。6點30分,剛剛趕回家的她看到,中央臺的新聞節目使用了她提供的素材;省臺也播出了她的帶子。大約同一時刻,伊春電視臺也在早上插播了這起重大空難。空難及其背後的生死大營救,也在這一刻傳到了各地。

  本版據本報記者王鵬 王陽《東亞經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