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擊斃劫匪非最大成功 菲律賓警方錯過談判良機(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6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多名香港遊客在菲律賓被劫持

  4月21日,廣州三元里,重慶張氏兄弟持刀劫持一名女子與警方對峙,談判專家(左四)成功解救人質。楊曦攝

  ◎不能太帥,外形不能魁梧,也不能太瘦,最好是有點矮、有點胖,容易得到劫持者的信任

  ◎起碼掌握十門以上學科知識,這樣的人才用“萬里挑一”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成為劫持者與外界的唯一聯絡,做人質的“替代品”和劫持者口頭上的“沙袋”

  ◎擊斃劫匪不是最大成功,保護人質與劫持者的生命安全是最高目標

  在香港遊客馬尼拉遭劫持事件中,菲律賓警方本打算讓劫匪門多薩的弟弟格雷戈裏奧到現場感化門多薩,不料卻因其攜帶了手槍而被警方帶走,由此刺激了門多薩。

  “親情感化是談判技巧之一,但菲律賓警方事前沒有做好細緻的準備工作,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估計不足。本來這是一步好棋,可惜沒下好。”曾創下用手槍擊斃歹徒救人質先例的武警汕頭市支隊支隊長魏文濤如此評析。

  近年來,劫持人質事件不時出現在公眾視野。在處置此類突發事件時,警方解救隊伍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一類特殊身份的人物———談判專家。談判技巧是一門學問,看上去是耍耍嘴皮子,可一句話不慎,就有可能搭上性命,比狙擊手百步穿楊更加驚心動魄。

  談判專家如何用嘴皮子從刀槍下解救出人質?香港遊客馬尼拉遭劫持事件,談判專家是否應該發揮作用?南方日報記者採訪多位國內外談判專家,借鑒國際前沿的人質談判研究,結合廣東近年來處置劫持人質的一些實戰案例,多維度解讀談判專家在危機中的重要角色。

  劫持30分鐘內

  每個劫匪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據研究,一次典型的人質劫持大約歷時6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劫持者的內心每一分鐘都發生著微妙的心理變化,這正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人質危機發生的前30分鐘,談判專家就應該能初步了解情況,而這30分鐘也是最危險的。“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他們半小時後還沒有殺人,可能也就不會殺了。但如果他真的殺了,剩下的就只有留給武力解決了。”美國紐約警察局心理學博士施洛斯伯格説。

  劫匪為什麼要劫持人質?排除精神病因素,每一個舉刀的劫匪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在國際“人質談判之父”哈韋施洛斯伯格看來,“這是一種絕望的舉動,是他們最後得到一些力量的機會”,“他們劫持人質,實際上是在賭博,他們是無助的”。

  也許正是抱著這種賭博的心理,2009年4月21日,張氏兄弟在自認“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在廣州三元里當街劫持了一個女子。

  當廣州市公安局白雲分局談判專家姚警官趕到現場時,得知劫持者是為了給老母親籌錢治病,他便判斷:孝順的人怎麼壞也不至於是窮兇極惡的歹徒。抓住這一點,姚警官覺得談判是可行的。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談判專家要求智商高、反應快、知識面廣,在一些國家的談判專家要求起碼掌握十門以上學科知識,涉及政治、宗教、道德、法律、交通、金融、語言、心理、氣象等,這樣的人才用“萬里挑一”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談判專家的外形有嚴格要求,外形不能魁梧,也不能太瘦,最好是有點矮、有點胖,給人感覺比較憨厚,容易得到劫持者的信任。

  “如果談判專家長得太帥,容易給劫持者造成太大壓力,談判往往很難進行下去。”一位不願具名的談判專家告訴記者。此外,由於談判專家要面對劫匪,對身體以及心理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談判專家大多為男性。

  劫持45—90分鐘

  劫匪與外界的唯一聯絡

  一般來講,劫持事件發生45分鐘後,談判正式開始。這一階段談判專家的作用很明確:使事態平靜。此時,談判專家必須使自己成為劫持者與外界的唯一聯絡,用施洛斯伯格的話説就是:成為人質的“替代品”,成為劫持者口頭上的“沙袋”,目的是使劫持者的注意力從人質身上移開。

  在廣州站南路劫持人質事件中,越秀分局刑警秀姐一開始承擔了談判專家的角色,她也是後來舉槍斃匪的女警。“我當時穿著便裝,接近劫匪的時候,他就注意到了我,就問‘你來幹什麼的’。”秀姐等人的接近,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劫匪的注意力,其目的就是試圖通過談話讓對方放下手中兇器。

  東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李灼華多次與綁匪進行生死對話,長期近距離直面生死讓他摸索出了一條談判法則:警匪之間談判的最佳距離不能超過5米,“因為我一定要看清疑犯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

  “由於人員流動大,很多劫持人質事件中的劫持者均為外地人,如果談判專家能用劫持者的家鄉話與其溝通,談判專家就會更有親和力,溝通會相對暢通,有時候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郭警官説。

  劫持90分鐘—3小時

  溝通渠道打開嘗試各種假設

  一個半小時左右,如果沒有人被殺,則溝通的渠道已經打開,劫持者的要求也得以表達。談判專家下一步的任務是描述劫持者的內心世界,尋找切入點。對於談判專家來説,劫持者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應該充分利用。“嘗試各種假設,卻又不能刺激他們。”專門培訓談判專家的刑事心理學家卡羅愛蘭德提醒。

  如果劫持者仍不放棄,談判專家的下一個重點就是分散其注意力。“對談判專家來説,劫持者想要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説出來,最終讓他不斷重復要求,消耗他們的精力。”

  對劫匪提出的要求,該不該滿足?應該滿足多少?對這個問題,各國的理念似乎不太一樣。在馬尼拉事件中,劫匪門多薩提出復職的條件,並多次把要求寫在紙上後粘在被劫持旅遊車的車窗玻璃上,而菲反腐部門則直接拒絕了他的復職要求,這之後形勢急轉直下。

  對此,國內受訪的大多數談判專家都認為,基於人質安全的考慮,對劫匪提出的要求可以暫時答應,因為直接回絕所導致的後果顯然可以預見得到。

  但對此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要,一旦你滿足了,他們還會有更不切實際的要求。”紐約警察局施洛斯伯格博士更強調讓劫匪“不斷地説話”,借此將談話導向無關的方向,比如“你想要輛車?什麼樣的車?車上要不要有空調?”施洛斯伯格認為,通過劫持者不斷去想他們正在幹什麼,往往能迫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實際甚至荒謬之處,從而更有可能向談判專家引導的策略靠攏。

  劫持3小時以上

  擊斃劫匪談不上是最大成功

  施洛斯伯格博士認為,“如果危機持續到三小時後,劫匪腎上腺素消退,饑渴就成了問題。這時候,基本需求是可以談判的,但最好用釋放部分人質作交易”。

  在國內,利用遞水、送飯的機會主動強攻的案例較為常見。以廣州站南路劫持案為例,在劫匪手持剪刀對人質做出傷害時,現場指揮員判斷其已失去理智,要求現場談判專家見機行事。越秀刑警阿秀當時是距離劫匪最近的人,她主動提出送可樂,且很有技巧性地把可樂扔在離劫匪有一定距離的臺階下,趁著劫匪用腳去撥可樂暴露出部分上身的機會,果斷開槍。

  很多人認為必須充分關注人質的生存,但施洛斯伯格的策略則有些令人吃驚:應該完全忽略人質,目的是使劫持者産生心理暗示———人質沒有價值。“當然,讓劫持者認為我們不在意人質,並不是説我們真的不在意。”

  到了五個小時,經過不斷試探,劫持者必然開始疲倦,極度疲勞可能意味著轉機。

  從化解危機的功利角度來看,“擊斃”談不上是最大的成功。用被稱為“中國首席談判理論專家”的高峰教授的話來説,中國近年遇到的此類事件中,“三分之一是僥倖,三分之一是蠻幹,還有三分之一是失敗”。

  英國警方的刑事心理學專家吉拉德白利斯強調,警方對在場的人都負有責任,包括人質和劫持者,包括劫持者意圖傷害自己時。

  危機處理的最後結局無非是三種:劫持者投降,此為上策;強攻,此為中策;警方妥協,此為下策。當然,最後一種情況可能性較小,但強攻導致事件以悲劇收場的並不鮮見。

  血腥的場景對於成功解救出的人質而言,將會在心理上留下很深的創傷,恢復正常需要一定時間。因此,保護人質與劫持者的生命安全是談判專家追求的最高目標。

  南方日報記者洪奕宜

  實習生林珺

  ■案例

  ●2009年4月21日,重慶開縣張氏兄弟為了給重病的母親籌措藥費,在廣州市三元里當街劫持一名女人質。經過1個多小時的僵持,警方成功解救人質,並抓獲兩兄弟。

  ●2009年10月27日,廣州海珠區新港西路一名男子阿標手持一把西瓜刀架在一名男青年脖子上,兩個小時後,劫匪阿標的父親來到現場,交出阿標要的戶口簿後,阿標放下刀具,隨即被警方控制。

  ●2010年7月8日,廣州市站南路一歹徒搶劫一名男子時遭對方反抗,疑犯持剪刀將被搶的男事主刺傷後逃跑。隨後,疑犯持刀劫持路過的女事主,越秀女刑警抓住有利戰機,連開4槍,將其當場擊斃,成功解救人質。

  ●2010年8月7日,一名女事主黃某在廣州黃埔大沙東路逛街時,被一名男子持刀劫持至附近一棟居民住宅樓上。經過廣州黃埔警方勸導後,3小時後劫匪放下手中的刀具,人質最終被安全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