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小龍蝦事件對武漢影響有限 餐廳依舊賣得火(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6日 0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漢網-武漢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不久,南京曝出多名市民食用小龍蝦後中毒,出現肌肉溶解症狀。此事對武漢的小龍蝦市場有無影響?昨日,記者多方採訪得知,影響初步顯現,但衝擊很有限。

  酒店:小龍蝦依舊賣得火

  昨日,記者走訪多家酒店,他們均稱,南京發生的“吃蝦中毒”事件,對食客影響不大,小龍蝦賣得仍舊火爆。

  武漢港對面的楚老宋酒店,門口仍挂著巨幅“龍蝦節”海報,高峰時食客要排隊等候翻臺。老總宋漢橋稱,該店的小龍蝦都是來自江夏的清水蝦,蝦肉飽滿鮮美,每天定量銷售,供不應求。即使是在南京曝出“小龍蝦事件”以後,每天的小龍蝦仍會賣斷貨。

  台北路廣東蝦王店門前也是車水馬龍,酒店內大盆的小龍蝦接連端上餐桌。記者問南京小龍蝦事件對食客消費有無影響?該店老闆稱,小龍蝦賣了3年,從未出現過問題。再説,店內都是熟客,經常來吃,吃得都比較放心。在這裡吃飯的胡女士表示,她不相信吃小龍蝦會得病,因為她一直喜歡吃龍蝦,都沒事。

  漢陽江城大道一帶的小龍蝦大排檔,眼下吃小龍蝦的人比上個月略有減少,主要是因為天氣轉涼。而記者又致電靚靚蝦莊和肥佬蝦莊兩家酒店。服務員均稱,每天來店吃蝦的人並沒有減少。

  菜場:銷量明顯減少

  昨日,記者走訪了幾家賣小龍蝦的菜場,攤主反映:南京小龍蝦事件發生後,小龍蝦銷量明顯減少。

  昨日下午5時許,正值下班後買菜高峰,漢口唐蔡路菜場水産區,4家賣小龍蝦的蝦攤前冷冷清清。蝦販胡女士稱,這段時間小龍蝦銷量下降不少。7月份最火時,一天可賣300多斤小龍蝦,現在每天只能賣幾十斤。不過,每年進入8月,小龍蝦銷售進入淡季,銷量下降也正常。但在去年同期,每天還能賣個百十來斤。今年明顯不如去年,肯定是受了南京小龍蝦事件的影響。她不止一次聽到買菜的市民議論:“現在吃小龍蝦會中毒,莫吃!”

  黃石路安靜小區菜場賣小龍蝦的潘先生稱,前一段時間,他的小龍蝦賣得一直很好,自從南京小龍蝦事件發生後,生意就清淡多了。原來大號的蝦子每天都要賣斷檔,現在有時還賣不完。

  據了解,在菜場買小龍蝦的多半是市民和小餐館,由於南京“小龍蝦中毒”事件的原因尚未查明,不少市民不放心,這段時間只好忍痛“割愛”,不吃蝦。

  批發商:

  小龍蝦價格不降反升

  昨日,武漢小龍蝦協會副會長、白沙洲市場“蝦王”陳忠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南京小龍蝦事件對該市場小龍蝦批發沒有産生影響。

  他説,今年小龍蝦蝦源豐富,批發也很火。從4月份到現在,他經銷的小龍蝦已近10萬噸,比往年多了3萬噸。近段時間,小龍蝦的貨源比7月份減少了6成,但這屬正常的季節性減量,跟南京的小龍蝦事件沒有關係。事實上,由於貨源減少,8月份小龍蝦的批發價還有所上漲,平均每斤蝦上漲了1至2元。

  養殖戶:提心吊膽,靜觀其變

  昨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我市多名小龍蝦養殖戶,他們均稱,眼下小龍蝦捕撈已進入尾聲,南京小龍蝦事件對他們的銷售影響不大。真正讓他們感到擔心的是明年。如果南京有關部門不能儘快查明致病原因,明年對武漢小龍蝦的消費可能産生較大影響,養蝦自然也會受到波及。

  黃陂前川街熊店村小龍蝦養殖大戶王鎖生稱,他養了上千畝小龍蝦,今年賣得不錯。現在蝦已基本撈完,他把精力放到了養魚上。他坦言,如果小龍蝦中毒的事情不能查清楚,明年投資養蝦風險就比較大。就像以前發生禽流感一樣,一旦人們對消費失去信心,上遊産業鏈必然會受到嚴重衝擊。在這種情況下,養殖戶通常會選擇減少養殖規模或乾脆暫時放棄養殖。

  陳忠生:

  小龍蝦中毒事件敲響警鐘

  昨日,陳忠生稱,南京小龍蝦中毒事件雖然暫時對我市小龍蝦産業影響不大,但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他説,多年來,我市小龍蝦一直大量出口到歐美,歐美人每年要吃大量的小龍蝦,從未傳出致病的消息。因為這些出口到歐美等國家的小龍蝦,無論整只蝦還是蝦肉,都要經過多道嚴格的檢測,包括農藥殘留和抗生素等指標的檢測。甚至連清洗的方法和程序都有嚴格要求。而現在我們國家的小龍蝦,進入市場沒有像蔬菜那樣嚴格的檢測機制。在餐飲加工環節,幾乎每個餐館,每個家庭的做法、配方都不一樣,一旦出事,調查原因就很困難。

  陳忠生認為,要讓小龍蝦産業真正健康地向前發展,整個産業鏈應該制訂切實可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

  記者 明眺生 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