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經濟刺激緣何難以持續提振需求?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6日 0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頭條評論

  8月24日美國房産經紀商協會宣佈,7月份二手房銷售量為383萬幢,環比跌27.2%,創15年以來最高紀錄。美國住房銷售數據創紀錄的下跌,創五年新高的破産企業申請數,超預期的財政赤字等,顯示美國經濟走勢正在惡化。與此同時,當前日本、歐盟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走勢趨緩等徵兆。

  出現這種情況,確實需要理性地反思當前各國經濟刺激計劃之有效性,而非如部分鐵桿的超越傳統的凱恩斯學派簡單地將之歸因于經濟刺激力度不夠,從而陷入“為刺激而刺激”的泥潭。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時,世界大多數國家出臺了經濟刺激計劃,很多國家有效地擺脫了金融危機,但時至今日,當一些國家再次遇到經濟發展難題、面臨二次探底的時候,是否要繼續進行“凱恩斯”式的經濟政策,成為目前爭論的焦點。

  當前經濟脈象已經顯示,凱恩斯主義者所推崇的凱恩斯乘數並沒有出現,更不用説政府經濟刺激計劃將達到5倍的凱恩斯乘數效應(政府投資1元將帶來5倍的投入産出)。以美國為例,政府經濟刺激計劃並沒激發私人部門的投資,相反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正日益突出。如目前坐擁2萬億現金的非金融機構,以及能夠低成本地從美聯儲融得資金的金融機構,正加大了投資美國國債等政府債券的力度。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國內持有了超過一半的美國國債等政府債券總額。

  私人部門為何寧願持有現金和投資國債,而不願投資?私人部門不願意投資是因為經濟形勢牽制,私人部門看不到投資所對應的市場需求容量,因此出於投資收益與風險的對應性平衡考量,持幣或投資國債比盲目投資更有利。

  政府投資則不然,由於其不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追求,如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政府經濟刺激計劃遵循的是需求管理———市場不自發提供需求,政府就有義務創造需求,但政府創造的需求是否屬於有效需求並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

  這也成為政府經濟刺激計劃難以激發私人部門跟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政府經濟刺激計劃很難在實踐中産生所謂的凱恩斯乘數效應。

  當前更令人擔憂的是,凱恩斯計劃與寬鬆貨幣政策的結合。這一結合儘管能使經濟迅速走出危機泥潭,但其效用正在面臨衰減。繼續下去不僅無法對經濟繼續産生有效的刺激,而且可能會對私人部門的發展産生牽製作用。一方面,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助力,使得經濟刺激計劃不再受制于政府財務自由度之限制,從而使私人部門無法與政府競爭資源。另一方面,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的風險定價———過低的利率和敞口供應貨幣流動性,讓私人部門難以對投資項目的風險收益做有效的評估,因為私人部門不僅要考慮投資本身的風險收益、定價是否能夠有效覆蓋風險敞口,還需考慮難以預見的通脹折損(這對私人部門而言是不可有效預見的),從而市場較高且難以定價的風險敞口必然令哪怕是風險偏好較高的私人部門都望而卻步。當前美聯儲極端寬鬆貨幣政策未能改善金融市場信貸緊縮、債務緊縮局面,恰恰實證了伯南克的貨幣政策並沒有助力私人部門走出危機。

  在目前情況下,全球風行的刺激性財金政策已經難以在經濟中産生持續的化學反應,相反已經出現了干擾甚至阻礙經濟自調節和修復的跡象。

  因此,當前全球經濟之境況,已經向崇尚經濟刺激計劃的各國政府發出了明顯的退出刺激計劃警報。市場期待回歸正常的財金政策,並實施減稅減支等休養生息政策,幫助私人部門走出困境。

  □劉曉忠(上海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