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安徽六安王漢墓保護三年成爛尾工程 高鐵曾為其改道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5日 0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六安王漢墓內,泥沙、石材隨處堆積。漢墓被發掘後,曾為之改道的高鐵已開通,漢墓原址保護卻停滯不前。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作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安徽六安王漢墓堪比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備受海內外關注,高鐵項目建設也為保護區文物“讓道”。但時隔三年多,耗費4000萬元繞道的高鐵早已通車,而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卻停滯不前,成了“爛尾”工程。

  據安徽省文物部門介紹,在2006年合肥至武漢高速鐵路建設中,安徽省考古隊在六安市雙墩村發現並列兩座西漢大墓。隨後考古人員對雙墩一號漢墓搶救性發掘。經考證,墓主為西漢六安國第一代諸侯王劉慶,墓地15平方公里範圍內為西漢六安國王陵區。隨後,六安王漢墓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並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速鐵路工程為此向南改道107米。

  然而,自發掘結束到現在三年多了,高鐵改道之後早已經通車運營,六安王漢墓及王陵區的原址保護工程卻陷入停頓,現狀令人“慘不忍睹”。

  面對擱淺的漢墓保護現場,雙墩村一些村民表示不滿。村民吳慶華説:“當時火車改道費了好大的事,把我們的田都廢掉了,説要搞博物館、旅遊區,別人來看來玩。現在弄成這樣,不是騙人嗎?”

  ■ 探因

  三原因致保護工程陷困境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個:規劃欠缺、資金不足、體制不順。

  作為當時雙墩一號漢墓考古發掘的領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景輝説,保護工程之所以進展緩慢,首先是因為王陵墓地的保護規劃編制遲遲未能出臺,耽誤了整個工程後續進度。

  除了規劃欠缺外,另一個原因是財力不足,有關方面在文物保護的投入上認識不一致。

  汪景輝等專家認為,要對西漢六安王陵實施大規模原址保護,應該由地方政府&&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班子或保護機構,配備專人和設備,制定整體實施方案,掌控工程進度,協調溝通各部門。“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根本沒有明確的管理體系,有問題要層層打報告,還不知道誰能拍板,基層文管人員有心也使不上勁。”

  ■ 出路

  保護關鍵在地方政府真正重視

  “不管是什麼原因,重點文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關鍵還在於地方政府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景輝説。

  採訪發現,六安市政府對於漢墓的保護態度曖昧,三年中變來變去,令人費解。有關專家表示,當六安王一號漢墓發掘成果引起海內外關注後,地方政府才提出對其原址保護,並制定了“一館三園一中心”王陵墓地建設與保護計劃,即除了在原址建設王陵遺址博物館外,還將在周邊保護區範圍內建設生態園、遊樂園、手工工藝園以及漢文化學術交流研究中心,總投資預估超過2億元。但這個“宏偉計劃”因為投資主體不明確,三年之後仍是一個“畫餅”。

  “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就是個‘燙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黃道甫表示,當初就“不該原址保護”。

  談到如何補救六安王陵保護區的建設,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長胡援認為,除了地方財政支持外,應尋求國家有關方面的支持。據悉,目前六安市文物局正積極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獲得經費支持。同時,王陵墓地的保護規劃已委託北京建工學院編制。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