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唯一海島麻風病院將搬遷 46名病人相互扶持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3日 08: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天,98歲的三水籍老人六顏帶著未了心願走了,她等了一個甲子光陰,最終也未能邁出臺山大襟島一步。

  昨天,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六顏所在的大襟島麻風病院最快在本月底搬遷至東莞,而這個最高峰有千人的“死亡之島”如今僅剩46人,平均年齡75歲。昨天,本報記者在大襟島麻風病院院長吳桂芳帶領下,趁著漲潮搭乘入島唯一交通工具快艇,探望一群飽經時間和心靈煎熬的老人。

  大襟島麻風病院于20世紀20年代由一名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倡議創辦。1951年,醫院由臺山縣政府接管。至今共收治過1200多例麻風病人,現今仍住著40多位雖已康復但落下肢體殘疾的病人。

  老人急盼早日搬遷

  臺山大襟島麻風病院院長吳桂芳,20歲出頭從廣州衛校畢業後,在海島麻風病院堅守了40年。對於麻風病院的搬遷,老吳一臉解脫,“醫院搬遷後,我也退休了,但心裏最牽掛的還是老人是否能適應新環境。”

  記者剛走進醫院,老人們立即聚集圍上前,搶著告訴記者本月底他們將搬遷至東莞,眼前住了幾十年的海島,一草一木都將成為記憶。

  老人們説,他們希望儘快結束海島生活,“生活比較艱苦,遠離大陸無法吃到蔬菜和新鮮肉,遇上颱風天氣,大半個月物資供應都接不上。”去了東莞,天天喝茶買東西吃都成為現實。

  大襟島將建成核電散熱區

  而在宿舍裏的房間、過道上堆放著大大小小的編織袋,老人們早已把物品打包收拾好,將鍋、桌子、電視等傢具,送給平日關係好的“契仔”、“契女”,他們已準備好隨時登船前往東莞麻風病院。

  昨天,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作為我省唯一的海島麻風病院,大襟島麻風病院將最快在本月底搬遷,結束數十年的麻風病院歷史。美麗的大襟島將建成臺山核電散熱區。

  88歲照顧94歲 視老母般伺候

  昨日,記者採訪時,88歲的李婆婆正在照顧94歲高齡王婆婆。兩人差不多時間來到大襟島,多年來兩人不是親人勝於親人,相互扶持鼓勵。

  去年年底開始,王婆婆臥床不起,儘管意識還是清醒的,但大小便失禁無法自理,李婆婆無怨無悔地為她照料著一切。

  “只要她活著一天,我就當她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那樣伺候。” 早已彎腰駝背的李婆婆,緩慢地移動著每一步,認真地為王婆婆拍打背部、活動手腳,喂飯、喂水、清理污穢物。這一切在大襟島上又是那樣地普通。

  由於醫院內基本都是老弱病殘的老人,相互間幫忙提水、煮飯、洗衣、砍柴都是平常事,沒有一個人是單獨生活的,大夥如同左右手般默契,相互扶持,在無欲無求狀態下,老人們普遍長壽。

  麻風病人的癡癡愛情

  數十年來,海島上也發生過動人心弦的愛情。老人們向記者訴説了一段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淒美愛情。男的叫阿昌,廣州人;女的叫阿玲,新會人。

  兩人大概是在上世紀60年代進大襟島的,經過幾年的悉心治療,兩人體內麻風桿菌被消除了,與正常人沒有兩樣。“平時生活起居兩人就常常在一起,一個做飯,一個上山砍柴,阿昌因受到麻風病後遺症影響雙手手指萎縮只剩下手掌,仍頑強地用布條將柴刀捆綁在手心,然後用手臂將一捆捆木柴搬回住處。”

  久而久之,雙方情投意合,決意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一年後,他們愛情結晶阿芳呱呱墜地。前些年,阿昌走了,阿玲孤獨地一個人繼續生活,隨後不久也離去了。

  75歲“年輕人”為老人看診

  自稱是被“拉牛上樹”半路出家的赤腳醫生梁健忠,75歲的他是醫院裏的“年輕人”,多年來肩負著為其他老人看病的重任。

  “這些年,眼睜睜看著朝夕相處的同伴一個個離去,心裏很難過。”説著,他就帶著記者來到後山,指著一片新土説,前天,98歲高齡的三水籍六顏老人在睡夢中安詳地走了,大家合力把她葬在島上。新墳頭已是花團錦簇。

  海島如今仍過著近乎原始生態生活。“這裡除了群山、大海,就是藍天白雲,同伴們只能相互守望、鼓勵。”梁健忠説。 文/圖 記者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