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商務部統計局價格指數被疑又現數據"打架"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0日 03: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京報8月20日報道 商務部17日公佈重點監測的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7月同比上漲7%,而國家統計局11日公佈的7月CPI指數同比上漲3.3%。為何同樣是對居民消費品的統計,看上去相似的兩種生活消費指標之間的數據差距如此明顯?不少公眾産生了這樣的疑惑,面對這兩種數據有些無所適從,“難道統計數據又打架了?”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昨日表示,兩者差距主要是因口徑不同所致。CPI指數涵蓋面更大,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8%,而商務部的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品,“若從兩者食品價格漲幅看,相差並不大。”

  商務部8月17日公佈重點監測的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7月份價格同比上漲7%。

  昨天,記者從商務部相關部門了解到,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全部為農副産品。主要包括糧食、桶裝食用油、蛋類、食糖、食鹽、禽類、奶類的零售價格和肉類、蔬菜、水産品、水果的批發價格。

  而國家統計局11日公佈的7月份CPI指數同比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8%。

  兩指數統計涵蓋範圍不同

  不同於商務部檢測的主要生活必需品主要為食品類,國家統計局負責人早在2007年曾公開指出,目前我國編制的CPI指數,共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八大類,263個基本分類,約700個代表品種。

  據介紹,我國編制價格指數的商品和服務項目,主要根據全國城鄉12萬戶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資料和相關的資料確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運用抽樣調查技術對全國550個樣本市縣近3萬個採價點進行價格調查,加工整理後計算出來的。

  兩指數食品價格漲幅接近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食品類中細分為糧食、肉禽及其製品、蛋、水産品、鮮菜、鮮果等分類指數。

  僅從蔬菜一項來看,商務部監測的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同比分別上漲49.7%,漲幅分別比6月份擴大13.7百分點。

  就其蔬菜價格環比來看,與國家統計局7月份公佈的相關數據也有一定差異。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7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8%,環比上漲0.9%,其中鮮菜環比上漲4.3%。

  ■ 專家解讀

  統計口徑不同造成“打架”誤解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稱,CPI與生活必需品價格不具可比性

  昨天,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大,“統計局CPI指數範圍要大得多,還包括住房房租、交通費等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涵蓋了,在種類上要超過它。”

  “第二,CPI指數統計的面要比較廣,有上萬個採價點,直接跟價格進行比較”,葉青認為,商務部監測的57項也應該都包括在內了。

  據商務部網站公開信息,生活必需品市場監測樣本企業包括超市、農貿市場和農副産品批發市場。樣本企業由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推薦,並經商務部同意,所推薦企業需在當地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負責督促樣本企業及時、準確填報各項監測指標。

  葉青認為,相比較而言,CPI指數更直觀更全面更系統,包括居民每天早上一起來所發生的消費行為,所以叫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這兩種數據有不可比性,我建議按照國際慣例只公佈CPI指數,商務部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統計沒有實際意義,而這種不可比的數據看似‘打架’又會造成公眾誤解。”葉青表示,如果無法改變並行的現狀,各部門向公眾公佈數據時有必要説明統計範圍、口徑等,以消除誤解。

  對於有普通居民反映,直觀感覺上,價格漲幅並不止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3%。葉青稱,3.3%的數據也是計算出來的,“但我自己也感覺低了一點,不過我們都只是感覺,因為普通居民平時消費最大宗的就是食品,所以感覺食品價格上漲會更明顯。”

  葉青認為,目前國內價格是一種結構性的變化,部分商品價格上漲,部分商品價格下跌,“商品中漲價的較少,下跌的較多。但由於漲價的比較多是食品類,來自於蔬菜、糧食這部分由於運輸成本和近來自然災害的影響,價格較難控制。”本報記者 張靜

  ■ 百姓故事

  近來物價上漲的壓力不光反映在數字上,也直觀的體現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家住北京朝陽區新源裏小區的夏敏(化名)今年55歲,據她粗略記賬,上個月,她家光買蔬菜就花了380元。而兩年以前,這個數目大約是兩口之家半個月全部的生活開銷。

  夏天來臨的時候,夏敏家裏少了一道涼菜———拍黃瓜,“做拍黃瓜就指著大蒜提味兒,太浪費了”,她説。她的父母、80多歲的老兩口戒掉了每天早晨的煮雞蛋,改吃燒餅和油條。

  兩口之家買蔬菜月花380

  夏敏和愛人鄭先生都是某國企的退休職工,兩個人每月養老金加起來不到4000元。上個月,她家兩口人的總花銷為1250元。

  據夏敏介紹,2008年,她和愛人每月食品、日用品的花費大約是700多元,除了肉、菜、調料,還包括買衛生紙、牙膏、肥皂、浴液等。

  而上個月,她家光買蔬菜就花了380多元,買肉又花了400多元,“和前兩年比,蔬菜錢能抵半個月生活費了。”

  “不省沒轍”,幾年間,夏敏見證了物價的飛漲。兩口子都愛吃土豆絲,爽口又方便,兒子帶女朋友回家也愛吃。她説,早些年土豆5毛錢一斤,兩年前漲到了七八毛;現在,好的土豆要兩三塊錢,差的也要1塊多。

  不光夏敏兩口子,夏敏的父母、80多歲的離休老人也加入了“省吃儉用”的行列。

  夏敏的父母原先每天早飯都吃煮雞蛋,雷打不動。前幾天,夏敏以每斤4.68元的價格,買了一些雞蛋給老兩口送了過去,卻發現二老已經改吃燒餅和油條了,雞蛋只有做菜時才吃。“雞蛋漲到4塊時,我們早飯就戒了”,夏老先生告訴女兒。

  夏敏還發現,炒雞蛋西紅柿時,二老和保姆三個人原先要打5個雞蛋,現在減為3個了。

  每晚遛菜攤“搶”處理菜

  在夏敏的印象裏,去年秋天,菜價開始明顯攀高,“後來一直起伏著往上走”。

  她的另一個法寶是每晚收攤前搶些處理蔬菜。她説,家附近的農貿市場收攤時,菜通常會便宜很多。超市晚上也會將有些爛、不新鮮的菜放在塑料袋裏拿出來賣,挂出“處理”的牌子。比如有些爛了的西紅柿,葉子發黃的菜、發蔫的瓜,比新鮮的便宜不少。

  她説,要是在早兩年,這些菜攤前挑挑揀揀的都是些中老年人;但這一陣子,她發現很多年輕人也熱衷於挑揀處理蔬菜了,“這就説明菜價實在太高了。”

  夏敏還發現,有時候老同學、老同事來電話聊天,原先都是聊兒女,現在不聊了,“都改成聊菜價,聊怎麼做菜實惠省錢了。”

  吃蒜量減五倍戒掉拍黃瓜

  夏敏是老北京人,每年夏天,家裏飯桌上都缺不了涼粉。鄭先生愛喝口小酒,晚上慣常就一盤拍黃瓜。不過,今年兩口子將這兩道菜都“戒”了。

  “蒜實在太貴了”,夏敏説,涼粉和拍黃瓜都要靠大量的蒜提鮮,但在她眼裏,時下的蒜實在是“奢侈品”———八九元1斤的價格,“都跟生肘子一樣貴了。”

  每日掌勺的夏敏,縮減了家裏各樣菜的用蒜量。她估摸,吃蒜的量比起原來大約縮減了5倍。每次買蒜,三四頭蒜夠吃一個星期,現在一個月還剩些。家裏拌涼菜時,調料儘量改用了糖醋、麻醬。

  她説,看到熱播的電視劇《鮮花朵朵》裏的“大朵”開飯店,將飯店佈置成東北的樣子,擺了土炕、桌子,還挂了兩辮大蒜,她和愛人不約而同地指著電視裏的蒜説“這得值不少錢吧”。

  夏敏相信大蒜的價格很快就會降下來,“國家會想辦法的”,她説,自己現在不吃蒜,主要是怕降價之後覺得太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