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州最早三聯書店關張 實體書店大面積死亡?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8日 0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三聯書店關門了,還是有人陸續趕來。

  7月30日19時35分,廣州開業最早的一家三聯書店死了,離它16歲生日還差3個多月。

  這是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書店,位於廣州市購書中心6樓。

  藍色招牌依舊醒目,但櫥窗上張貼著“全場6.8折”的橙色紙。“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店訓貼在書架上,部分書架已經空空蕩蕩,一些書隨意碼放著。這一切都表明,這個書店的故事就此結束。

  陸陸續續有人來。他們駐足在書店門口,張望著,互相打聽著,又陸陸續續離開。

  “太可惜、太可惜。”一個購書者搖著腦袋嘆息道。他住在郊區,坐了兩個多小時公車專程想來送這家書店最後一程。到達門口時,書店已關張10分鐘。他事先準備了一個大袋子,原本想趁著打折,多買些他喜歡的藝術設計類圖書。

  有人將廣州這家書店的關張與實體書店的命運聯絡起來:“老字號書店都倒了,別的書店還能撐多久?”

  書緣

  早在7月中旬,廣州三聯書店購書中心分店要關張的消息,就出現在當地媒體上。一些愛書人開始相互轉告。

  “我不相信這是真的。”這座城市裏一個網名叫“紅房子”的讀書人説。

  7月24日,一個星期六上午,他最後一次走進這家書店。“門庭若市,到處都是人。不少人是成捆成捆買書,就像是菜市場。”他如此描述當時的場景。

  錢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靜靜地立在書架上,全8冊,定價200多元。以前他沒舍得買,這一次全場6.8折,他決定買下來。網上也有低價出售此書的,但他喜歡三聯書店的購書章。

  結賬的隊伍很長,他排了足足半個小時。“我很難説當時的心情是什麼。書打折了,對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來説,當然很高興。可是一個喜歡的書店倒了,還是有些感傷。”

  此後,他再也沒有踏進過這家書店,因為“不想眼睜睜看著它死掉”。但他依然忍不住關注這家書店的動態。電視上,店長接受記者採訪時哭了,“紅房子”的眼睛也濕了。

  網友“尚書令”和“Marcel”也是這家書店的常客。他們最早是被這裡的港臺版書籍吸引過來的。那時,他們還是學生,喜歡鑽進這家書店,隨意找個地方坐下來翻看。

  剛剛進入廣州時,三聯書店銷售過大量的港臺版圖書。有些書相當便宜。“尚書令”還記得,這家書店銷售的一套《百家》叢書,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每本才幾元錢。

  王賡武的《歷史的功能》、周振鶴的《體國經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史》、鐘叔河的《中國本身擁有力量》、李學勤的《比較考古學隨筆》、葛劍雄的《億兆斯民:中國人口史再認識》以及王學泰的《中國流民》等等,都曾是這裡受到讀書人喜愛的圖書。

  廣州的愛書人隔三差五到此“淘書”。通常情況下,他們來到購書中心,一般就直奔當時位於3樓的這家書店,很少到別的地方去看。

  “尚書令”現有6000多冊藏書,相當一部分是在這家書店買的。“Marcel”在豆瓣讀書小組上,發佈過2200多條有關書的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出自這裡。

  通過這家書店,他們重新認識了蘇聯,重新認識了東歐,也重新認識了大陸。“啟蒙是從這裡開始的。這裡的書,讓人耳目一新。”“Marcel”説。

  在香港三聯進駐廣州之前,這個城市的一些角落,也散佈著不少書店。北京路、華南師範大學以及中山大學等地,是小書店比較集中的地方。儘管在那些地方有時也能找到一些好書,但從沒有一家書店像這家書店這樣,改變了如此多普通人的知識體系。

  “你一個從北京過來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三聯書店對我們的影響。”“尚書令”説。他是一個“老廣州”。

  在致讀者的感謝信中,廣州三聯書店這樣寫道:“彼此深厚的情誼,並非文字可表達,深信我們都會銘記、珍藏這段書緣。”

  關張

  廣州三聯書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對這家分店近16年的業績頗為滿意。她回憶説,1994年廣州購書中心開業前,中心負責人專程跑到香港,邀請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到廣州開店。當時“大陸的出版社沒有圖書進出口權”,購書中心希望能引進一些原版外文圖書。

  最終,三聯書店與購書中心同一天開業,書店位置就在中心3樓,正對著電梯口,主要經營原版外文書籍、藝術設計類以及人文社科類圖書。

  在這380平方米的地盤上,這家書店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千萬元以上”。“這個業績相當好。肯定賺著錢了,不然我們也支撐不了這麼久。”該負責人説。

  好日子一直過到去年。租賃合同到期後,購書中心決定不再與三聯書店續約。對方給出的理由是“不好管理”。當時,在購書中心3樓,只有三聯書店一家獨立書店,單獨隔出了一個空間,其餘則是中心自己的銷售場地。不過,廣州市購書中心婉拒了採訪請求。

  三聯書店考慮將門店搬到6樓。這裡並不被看好。購書中心4樓以上是一些獨立書店,那位負責人平日裏觀察,這些書店的生意“不怎麼樣”。上樓也是個大問題,自動扶梯到3樓後,還要走一段,才能找到上樓的路。雖有電梯直達6樓,但隱藏在購書中心的角落裏,很難找。

  但書店還是決定試一試,“就這麼關了,怕讀者失望”。

  場地不再是固定租金,而是採用了提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書店的壓力,但並沒有挽救書店的命運。銷售額很快下降了70%~80%。經向香港公司請示,這家店最終決定關張。

  這已是廣州三聯書店關張的第三家分店。1994年以來,廣州三聯書店陸續開了5家分店,目前僅剩兩家。一家在廣州火車站附近,是一個門面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而另一家分店,則在廣州市下屬的增城市,距離購書中心分店60公里。

  “不要過度解讀這個分店的關門,這是正常的業務調整,我們在香港有40多家分店,開開關關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廣州的業務並沒有斷。”廣州三聯書店的那位負責人説。

  危機

  在當地媒體報道中,高房租與網上書店的競爭,是導致廣州三聯書店搬離購書中心的直接原因。對此,該負責人雖不完全認同,但她同時也承認,房租佔利潤的比例,的確過高。

  這也是很多實體書店經營者的共識。

  以廣州三聯書店購書中心店為例。這個店在3樓時,面積380平方米,租金為325元/㎡/月,如此算下來,一個月就要超過12萬元。這還不算管理費和水電費,再加上店員工資,一個月光這兩項支出,就要將近20萬元。

  這也就意味著,這家店一個月必須有70萬~80萬元的流水,才能持平。而網店則沒有這樣的租金壓力。

  一些銷售圖書的網站上,有相當部分的圖書,顧客能以7折甚至更低的價格買到手,並且送貨上門。而一本圖書,實體書店往往6.5折才能拿到手,即使8折銷售,也可能會賠錢。

  如此,實體書店就受到了租金和網店的夾攻。此外,書店還受到盜版和非法電子書籍的衝擊。書店開始大面積死亡。

  在購書中心店關門前一個月,廣州著名的學術書店學而優關閉了一家分店。進入8月,在廣州經營11年之久的龍之媒書店宣告撤出廣州。廣州網民“sardine@廣州過後有艇搭的日記”在一篇回憶文章中,一口氣羅列了30個逝去的書店。

  全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有報道稱,過去10年間,有近5成的實體書店關門。

  其實早在幾年前,一些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就開始對抗網上書店的低價售書。2007年年中,廣州學而優書店總經理陳定方及北京萬聖書園總經理劉蘇裏等人,將噹噹網和卓越網的老總請到萬聖書園的咖啡廳,共商價格一事。

  “我們實體書店的人提出,網上書店能不能不低於8.5折銷售。當時有一個網店的老總同意了,另一個網店的老總表示要研究一下。”陳定方回憶説。

  最終,那家表示要研究的網店沒給答覆,此事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陳定方和劉蘇裏等書店經營者,也在積極倡導圖書零售市場的“公平交易規則”。今年年初,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新華書店協會聯合發佈了《圖書公平交易規則》。

  規則第22條規定,新版圖書出版一年(以版權頁出版時間為準)內,進入零售市場時,須按圖書標定的價格銷售,不得打折銷售。第23條又規定,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經銷商可進行優惠促銷,但優惠價格不得低於版權頁定價的85%。這一規則涵蓋了網上書店及會員銷售。

  不過,多家書店老闆並不看好這個行業規定,認為其沒有強制力,很容易成為“一紙空文”。

  “新華書店就沒遵守這個行規!這個行業規定還有什麼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店老闆説。

  查閱新華書店的官方網站可發現,其社科綜合類中,今年7月15日出版的《憲政二十講》和《民主二十講》兩書,折扣均為7折。記者隨意翻閱了該網站上數頁圖書資料,發現今年1月後出版的圖書,全部在打折銷售。

  其實早在1998年,這樣的行業規定就出現過。不過,那時網店還不發達,規範的對象主要是北京的幾家實體書店。那一年,北京風入松書店在海淀圖書城開設分店時,開業當天打出了“全場8折”的廣告,招致另一家學術書店的不滿,後者以公開信的形式,指責風入松不正當競爭,呼籲行業自律。很快,圖書零售市場掀起了一場關於自律、改革以及生存發展的大討論。當年10月,風入松書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萬聖書園等7家書店,共同簽訂了《圖書零售商公約》,約定不搞價格戰等惡性競爭,以維護書店的利益。

  萬聖書園總經理劉蘇裏表示,直到現在,這份公約依然約束著這些實體書店。

  劉蘇裏和陳定方都主張,要保護實體書店,化解危機,僅僅靠行業自律不行,必須由國家實行“價格立法”。即國家出臺強制性法規,限製圖書零售商隨意打折。

  從世界範圍看,書業價格體系分為自由價格銷售和固定價格銷售兩類,前者以英美為代表,後者以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為代表。

  在價格保護問題上,書業以外的大部分普通讀者並不買賬。“現在書的定價那麼高,不打折的話,吃虧的是我們買書的人。”一名正在廣州購書中心買書的顧客説。

  品質

  在香港三聯進入廣州初期,帶來了大量的港臺版庫存書。這些書,讓“尚書令”和“Marcel”這樣的讀書人愛不釋手。但幾年過去,他們注意到,這家書店的港臺版圖書,品種逐漸在減少,而內地出版的圖書,幾乎可以在各個書店、網店買到。

  “三聯書店的書,和其他書店沒有兩樣,已經非常同質化了。我沒必要非要到這裡買書,哪方便我就去哪。”“尚書令”表示。

  這減弱了他對三聯書店的鍾愛程度。近些年,他經常到香港買書,也經常在網上求購。逛三聯書店,也由原先的淘書變成了撿漏兒,“説不定能碰上本好書”。

  書店圖書同質化的問題,王笑東很早就注意到了。他認為,這也是一些書店關門的原因之一。王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書業商會副會長,同時也是一個圖書策劃人。

  “問題還得從根兒上找。書店賣的書基本一樣,是因為有品質的書就那麼多。有品質的書不多,是由現行的出版制度和著作人的收入過少造成的。”王笑東分析。

  在出版界,現在通行的稿酬方式是版稅,通常是10%左右。一本定價30元的書,如果印刷1萬冊的話,作者能拿到手的不過3萬元。

  在王笑東看來,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圖書策劃人要賺錢,除了稅收和超過萬元的書號費是不得不交的外,就必須壓縮作者的稿酬。“一本書得花大半年時間吧。辛辛苦苦寫一本書,拿不到3萬塊錢,太不值當。這樣下去,要不沒人願意寫,要不寫書的人粗製濫造,有水平的作品當然越來越少。”他説。

  隨之而來的,就是讀者值不值得買的問題。而書店成了讀者評判一本書好壞的場所。廣州一家書店的老闆陳先生在店裏不止一次發現,有人翻閱大量圖書後,一一將書名抄寫在紙上。他判斷,這些人一定是回去後到網上買書。

  這讓他非常失望。他希望政府能出臺強制性的法規,禁止網店低價出售圖書。這樣一來,那些在他書店翻書的人,發現自己喜歡的圖書後,會在他那裏買下來。

  “書店現在成什麼樣了?擺出來的書就是菜單,很多人在這裡看菜單,卻去網上訂餐。”説到這事,他有些忿忿不平。

  在他的書店裏,很多圖書都被塑封。“沒辦法,這不能怪我們。”然而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種做法的尷尬,無奈地笑道:“可是,要是書都不讓拆開來捧著看,那書店還有什麼味道?” 記者 郭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