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個人信息緣何成了"唐僧肉"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7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剛買了房,便有人推銷裝修業務;剛買了車,便有人推銷保險;手頭有點存款,便有人要替你理財……而且對方對你的姓名、職業、家庭住址等資料瞭如指掌。日常生活中,還有名目繁多的商業推銷和宣傳,通過電話、手機短信、 電子郵件、 普通信件紛至沓來,在不勝其擾的同時,很多人納悶:這些原本屬於個人私密的信息,又是如何被洩露出去的呢?

  不勝其擾卻投訴無門

  “你是陳嗎?你是不是買了一輛1.6L的新車?”7月14日10時許,省城市民陳女士忽然接到一位自稱是濟南市車管所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詢問一週前寄出的車輛購置稅退稅單收到了沒有。車管所還負責退稅?滿懷猜疑的陳女士查詢來電歸屬地,結果顯示該號碼竟來自新疆。無獨有偶,當天下午,又一個號碼打了進來,一位同樣自稱是濟南市車管所人員的男人告訴陳女士,要退車輛購置稅。不過,這次來電的號碼屬於貴州。

  陳女士告訴記者,前不久,她買了一輛1.6L 新車,並按規定享受了小排量車稅費減免政策。因此,當操著南方口音的來電人説要給退稅時,她就起了疑心。經追問,來電人自稱是濟南市車管所工作人員。當被問及市車管所在什麼位置時,對方支吾幾聲便挂斷了電話。隨後,陳女士撥通了濟南市車管所的辦公電話,詢問有無退稅一説。 工作人員告訴她,這段時間,車管所多次接到市民類似的諮詢電話,此事純屬子虛。 接完電話,陳女士坐立不安,對方怎麼對自己個人信息這麼清楚?為弄清究竟,陳女士對來電在網上進行歸屬地查詢,結果顯示該號碼竟然來自新疆。

  本應保密的個人信息竟然“不翼而飛”到了邊疆省份,這只有一個可能,該信息被人洩露了。但是,面對頻頻被騷擾的窘境,很多人只能徒喚奈何。在濟南一機關工作的姜先生告訴記者,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途徑很多,你即便想討個説法也難以舉證,究竟是哪個環節造成的?即便找到了,應該向哪個部門舉報,能挽回多少損失?都是未知數,只好不了了之。

  個人信息被洩露渠道多樣

  記者調查發現,個人信息被洩露渠道多種多樣。

  一是非法套取。一些商家或個人通過專業蒐集公民的個人信息,從中獲利。常見的手段是問卷調查、網絡註冊、會員登記等。比如,去年我省承辦“十一運會”,有家保險公司便採取上門舉行“十一運會”知識有獎競猜的方式,輕易收集了大量競猜人的姓名、 職業、 年齡、 住址、 電話號碼等信息,隨後又以到保險公司現場領獎的方式,借機推銷他們的保險産品。

  二是部分商家對個人信息管理不善或故意洩露。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個人信息開始具備了潛在的商業價值,因此出現了被人為洩露或者倒賣,並被不當利用的現象。比如,消費者就醫、求職、買車、買房、買保險,辦理各種會員卡、優惠卡或銀行卡時,往往會填寫真實詳盡的個人信息。而一些機構如名片印刷店、複印店、保險、電信、金融、航空、網絡以及零售等企業、 機構由於經營需要,逐漸積累了大量的消費者信息,其中涉及用戶姓名、性別、年齡、生日、住址、婚姻狀況、電話、銀行賬號,甚至習慣等大量個人基本信息。這些信息有的因為管理不善,有的由於管理者私下倒賣而洩露,給當事人留下了潛在隱患。

  三是網上洩露。很多人在網購、網絡聊天、註冊郵箱、申請網上會員的時候,一般需要填寫詳細而準確的個人資料,從而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截獲”。

  四是名片之害。名片的個人信息最為準確和翔實。這在方便交往的同時,也留下了潛在隱患。

  個人信息急需“防火墻”

  “個人信息洩露問題已經多年了,但時至今日依然沒有有效的打擊手段,這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了。”

  “感覺個人信息簡直成了‘唐僧肉’,誰想咬就咬一口,毫無顧忌,這太不正常了!”

  …… ……

  採訪中,很多飽受個人信息洩露之害的市民抱怨紛紛。他們呼籲,有關部門應儘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築起規制個人信息隨意非法買賣和不法使用的“防火墻”。

  個人信息洩露不僅給公民人身和財産帶來安全隱患,也是對社會規則的肆意踐踏。如果放任不管,社會賴以健康運行的規則就會受到蠶食和破壞。因此,應儘快解決相關法律條文太過籠統的問題,出臺專門“個人信息保護法”,解決個人信息保護“無法可依”的問題。

  “有些推銷電話讓你感覺非常恐怖,有的信息可能連你家人都不太清楚,但對方竟然一清二楚。”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個人信息是隱私權的一個方面,是公民人格權的一部分,出賣他人的資料和電話都是侵犯他人隱私權的違法行為,理應受到懲處。

  但據記者了解,由於種種原因,眼下我國的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尚存在空白。以陳女士為例,她買私家車後至少在相關的4S店、保險公司和車管所等單位留下了詳細的個人信息,但究竟是在哪個環節洩露的,則很難調查清楚。而打官司需要用證據説話,沒有相關證據,就意味著從法律途徑上無法追究侵權者的責任。

  那麼,面對個人信息洩露後的傷害和騷擾,受害人是不是真的只能忍氣吞聲呢?律師劉堅勇告訴記者,關鍵是當事人要有證據意識,比如可以通過合法錄音等手段取證,進而提起民事訴訟。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堅持“討説法”,而不是一味自認倒楣,姑息養姦,相信會起到震懾作用,讓不法使用個人信息的現象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