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汶川映秀地震次生災害"潛伏"兩年集中暴發(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7日 09: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我國多省市遭遇暴雨襲擊

  受強降雨影響,四川汶川縣映秀鎮楓香樹村紅村溝泥石流致使岷江改道,鎮內部分安置房被淹。新華社發

  □“512”汶川大地震後,地震次生災害如鬼魅般“潛伏”兩年,“潘多拉魔盒”被極端天氣打開

  □舟曲泥石流拉開了震後泥石流暴發的大幕,截至15日,四川共有13人因災死亡、59人失蹤

  □大地震改變了地質生態後,隨時可能暴發的地質災害成為災區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今後幾年內,災區地質災害仍或頻發,專業地質監測和局地危險區域氣象監測將面臨大考

  “大地震後,我們知道泥石流遲早會來,但來勢之猛烈超乎大家的想象。”四川地震地質災害專項防治規劃編制組組長、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專業實驗室工程地質研究所所長許強,前夜5時許在綿竹清平勘察災情後,又連夜趕回成都開會,一臉倦意。

  從8月12日晚開始,四川龍門山地震斷裂帶沿線連降暴雨,汶川、都江堰、綿竹、什邡、綿陽等地發生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截至15日,四川省共有13人因災死亡、59人失蹤。

  災情發生後,南方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赴汶川映秀災區調查。泥石流受災嚴重的龍池、清平和映秀,像幾個節點,縱向分佈在龍門山中央斷裂帶上,當時的地震烈度全部超過10度。“死亡之弧”在特大地震後山體整體震裂、鬆動和破碎,“這是造成本次強泥石流災害的最主要原因”。

  “地質災害的很多固有特點和常規技術參數,隨著一場特大地震都發生了變化。”研究滑坡著稱的許強,將今後5至10年內的研究方向轉移到了“高地震風險山區的地質災害防治”。

  本次四川集中暴發災害,並沒有引起大規模的人員傷亡,許強認為大震後地質災害防治初步通過了大考,但接下來幾年任重而道遠。

  他説,汶川地震對地質災害的改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大地震後3至5年,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之後地質體生態才能慢慢恢復,基本固結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

  除了進一步發揮群測群防的優勢,政府的專業地質監測和局地危險區域的氣象監測工作,也將面臨大考。

  地震重災區再遭重創

  泥石流暴發點,巨石裹挾著泥漿侵佔道路,堵塞河道,到處都像被猛獸爪子刨過一樣,遍體鱗傷

  “512”汶川特大地震2年後,地震次生災害如鬼魅般“潛伏”兩年,“潘多拉魔盒”被極端天氣打開。

  8月8日,舟曲造成1248人遇難496人失蹤的特大山洪泥石流,拉開了震後泥石流暴發的大幕。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舟曲縣是“512”汶川地震重災區之一,受地震影響,山體鬆動、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此外,舟曲屬於半乾旱區,瞬時暴雨和持續降雨等均為災難發生的誘因。

  “512”地震中成為孤島,如今新房矗立的綿竹清平鄉,從8月12日開始也遭泥石流之殤。

  清平鄉棋盤村村民孟富東家所在的3組,正對著王家溝被“512”大地震撕碎的山體,綿遠河自王家溝方嚮往下流。

  孟富東回憶:12日22時,天空暴雨不斷,綿遠河水開始暴漲。23時40分,河水已經漫過了河堤向村中衝來,隊長通知村民準備逃生。“我趕緊回家把老婆叫醒催她快跑。洪水已經漫過了小腿。”

  孟富東説,一陣電閃雷鳴過後,王家溝方向發出巨響,綿遠河上方,木頭、石頭排山倒海般地衝下來,洪水濺在河堤上,起碼有3米高。

  災害發生後,四川國土部門的“智囊”之一的許強,第一時間趕赴清平。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經測算,滾入綿遠河的泥石流達500萬立方米,“幾乎高出舟曲入河泥石流總量的2倍”。

  綿遠河清平段堵塞形成堰塞湖後,交通、通信全部中斷,5000多人被困,造成9人死亡、5人失蹤,379戶民房損毀,全鄉600多戶民房進水。

  實際上,這不是清平鄉第一次遭遇泥石流。2009年9月8日,清平鄉突降暴雨,引發多處山體滑坡和大面積泥石流,公路被埋,河道堵塞,堰塞湖水位不斷上漲。經過103天的連續奮戰,于去年8月26日被搶通的漢旺鎮到清平鄉道路再次中斷。

  13日15時許,都江堰市龍池鎮突發山洪,導致該鎮部分地區交通、通訊中斷,部分群眾被困。

  14日淩晨3時30分,汶川縣映秀鎮、銀杏鄉、漩口鎮突降暴雨,其中映秀鎮楓香樹村紅椿溝暴發泥石流,夾雜著大量的泥石從山溝奔涌而至洶湧的岷江,水位迅速抬升後,河水改道至岷江對岸。

  南方日報記者在震中映秀髮現,幾乎每隔幾十米必有一處較大規模的泥石流暴發點,巨石裹挾著泥漿侵佔道路,堵塞河道。映秀灣水力發電工廠發電部主任程儒宋很形象地比喻:到處都像被猛獸爪子刨過一樣,遍體鱗傷。

  “我們知道泥石流會很多,雖然有所準備,但還是超乎想象。”許強告訴記者。

  汶川地質災害非常發育

  汶川縣地質災害點有701處,比震前增加了近5倍,泥石流佔24.25%,大地震後泥石流高發期會維持3—5年

  舟曲泥石流災害發生之後,國土資源部把災難歸結于地質災害高發區、與汶川地震有關等五大誘因。

  “512”大地震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組織專家對汶川地質災害進行調查。2009年6月公佈的調查報告稱,地震後,汶川縣地質災害非常發育,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穩定斜坡為主要類型”。

  報告指出,僅汶川縣地質災害點就有701處,比震前增加了近5倍,泥石流佔24.25%。報告提醒,汶川地質災害要“引起高度重視”。

  屬於地震重災區的都江堰、綿竹等地,在暴雨之後頻頻發生地質災害。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站副站長肖自林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地震之後,龍門山斷裂帶上的區域,山體結構本身非常脆弱,土體鬆散。

  “即使有些山體看上去沒有裂縫,但內部已是四分五裂,一旦下大雨,原本脆弱的部分山體就會被沖刷下來。”

  泥石流重災區發生在地震烈度10度以上的極震區,這在許強的預料中。但震後地質災害的新特點,是他這幾天才總結出來的。

  許強説,首先,地震前他們能清楚地説出哪是泥石流溝,現在不一樣了,“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可能暴發”。其次,震後泥石流暴發的臨界水位比以前降低了1/3,“有的甚至降了1/2,非常易發”。再次,突發性很強,“大雨後一兩個小時,甚至二十分鐘就會暴發”。

  所有的改變都源於大地震———這給泥石流形成帶來了充足的物源。徐強説,雨後大量崩塌物堆在溝谷、坡腳;另外山體淺表層失去固結,鬆散物質隨時都會匯入,但具有隱蔽性,往往被忽視。

  為什麼大地震兩年後,泥石流災害集中暴發。許強認為,局地極端氣候在強震區發生或是誘因。

  南方日報記者獲知,13日重災區清平鄉從下午6時許至次日清晨4時,不到10小時時間內,降雨量達到230mm,超出了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160mm。“幸運的是,山區降雨面不會很大,比如清平鄉上游水較少,否則後果更加嚴重。”

  但無論如何,天氣只是誘發因素。從上世紀80年代就在映秀工作的映秀灣水力發電工廠發電部主任程儒宋,經常見到比近期更猛烈的暴雨,也見過山體塌方,但從未如此猛烈。

  許強依據日本和台灣的經驗判斷,大地震後泥石流高發期會維持3—5年,“如果長的話可能10—15年。”

  次生災害防治任重道遠

  四川目前有2.2萬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專項治理規劃投入120億元,已經完成了80%—90%

  到底有多少個地質災害暴發點?成都理工大學多個課題組曾進行過統計,但得出的結論大相懸殊。“2萬到6萬處不等,平均來説應該有5萬處。”許強説,由於諸多暴發點連成片,因統計標準不同,很難拿出確切數字。

  數量之大,讓四川省不敢怠慢,大地震過後不久四川就組織專家編制了《四川地震後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統一規劃》,對可能給人帶來危險的2300處較大的隱患點進行“攔、擋、排”等專項治理。

  許強説,規劃投入120億元,已經完成了80%—90%,其餘今年底全部完工。

  除了專項治理,搬遷避讓也尤為重要。肖自林表示,“四川目前有2.2萬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目前,這些隱患點有將近20%在治理當中,而部分點位採取搬遷避讓的方式,大部分點位都在進行監測居住。

  而監測預警,被許強認為是地震後短時間內避免地質災害造成較大傷亡的最佳手段。

  此次清平鄉正是一個典型。13日暴雨後,幾十平方公里的清平暴發大規模泥石流,“但沒有造成大規模群死群傷,説明積極預警和群測群防達到了效果”。

  由於專業監測無法跟上地震後形勢的變化,四川省一再加強群測群防的力度。8月14日淩晨泥石流暴發時,汶川耿達鄉政府國土員張興國到映秀辦事,15日大水稍退後,他立馬徒步10小時返回耿達,因為他職責很重。

  舟曲特大泥石流暴發後,四川省國土部門緊急召集26個易發地質災害縣縣長和國土局負責人開會,部署群測群防,提醒近期內可能會有極端局地氣候,要求相關部門24小時值班。

  而南方日報記者在映秀採訪期間,當地多位群眾也指出,是聽到了民兵的預警才得以及時撤離。

  群測群防並不是完美無缺。“畢竟不專業,基層的監測員一般情況下只能根據雨量來預警,但如果發生上遊降雨,下游地質災害發生的情況就力不從心了。”許強説。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許強告訴記者,今後政府部門要加強專業地質災害和局地極端氣候監測的水平,“這需要過程,不是一兩天就能達到的。”

  四川省國土廳感受到了壓力。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從14日開始他們已經連續3天通宵開會,除了部署救災外,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總結大地震後首次重大泥石流災害處置的經驗。

  昨日下午,接受完記者採訪後,雖然一夜未眠,但許強必須為17日上午給武警四川總隊團級以上幹部講課做準備,“既然不可避免,他們總會處在第一線,必須了解地震後地質災害的新特點。”

  8月15日,舉國哀悼,這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地震後地質災害防治任重而道遠。

  □南方日報特派前方記者趙洪傑發自映秀成都後方聯動記者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