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美軍來到家門口 對中國形成南北圍堵之勢(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7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楊毅將軍。

■編者按

  近來,美國聯合多國在太平洋、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區,特別是在我國周邊海域內頻頻舉行軍事演習。

  一股嗆人的火藥味正在席捲東亞上空。

  經歷了美國總統奧巴馬2008年上任之初的“高開高走”,到2009年年初中美關係的波折,再到年中雙邊關係的轉圜,中美關係逐漸走上正軌。而眼下,美國炮艦到我們的家門口示威,形勢轉變竟如此之快。美國究竟要幹什麼?中美兩國會不會“翻臉”?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就美國頻頻在我周邊海域軍演的緣起、目的和影響,本報特邀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將軍撰文為讀者詳細解讀。

  “楊言”天下

  ◎為了扭轉在亞洲地區的戰略頹勢,奧巴馬上任之後,高調地喊出要重返亞洲、重返東南亞的主張。美國近來一系列動作實際上都是美國這一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政府還搬出了冷戰時期基辛格“隔岸平衡手”策略。冷戰時期,美國利用中國的因素制衡蘇聯,現在則是挑動周邊國家與中國“鬥爭”。

  ◎中美關係必須從“基於共同威脅”轉到“基於共同利益”的軌道上來。應該著眼于擴大兩國合作謀求共同的利益,使之成為穩定兩國關係的有利因素。

  ◎美國強、中國弱,兩國互動中美國主動、中國被動的態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美兩國力量的差距將不斷縮小,這會成為促進中美兩國關係穩定的重要因素。

  ◎中美兩國關係穩定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如何相互戰略定位的問題,也就是兩國之間如何互相對待的問題,這需要雙向的互動,不是單方顯示姿態,也決不是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保證,讓對方放心。

  ■背景

  “喬治華盛頓”號航母———蹲守亞洲的“大傢伙”

  “喬治華盛頓”號于1992年開始服役,是美國最大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長333米,寬76.8米,乘員人數逾5600人。

  “喬治華盛頓”號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母之一,建造于上世紀80年代,排水量達9.8萬噸。該航母的甲板面積是足球場的3倍,包括艦橋在內的高度接近20層樓,達81米。船艙有3300多間。艦上搭載約90架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超級大黃蜂戰鬥機、E-2C“鷹眼”預警機以及直升機。“喬治華盛頓”號的“前任”是2008年5月離開日本、服役期間與東亞安全局勢密切相關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

  “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或常直接簡稱為“華盛頓”號,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六號艦。1990年下水的“喬治華盛頓”號是美國第二艘以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為名的軍艦,也是當今全球威力最大的武力載臺之一。“喬治華盛頓”號于2008年編入第七艦隊,以取代退役的“小鷹”號。以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為母港的“喬治華盛頓”號,是史上第一艘駐紮于日本境內的核動力艦艇。在“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之前,美國第一艘以華盛頓為名的軍艦,是1959年時下水的“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頻頻“亮劍”

  美核動力航母屢現我周邊海域

  近一段時間可謂是近年來美國主導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最密集的一個時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四次。

  首先是7月23日在夏威夷海域進行了兩年一度的多國“環太平洋”演習,有來自14個國家的34艘戰艦、5艘潛艇、上百架軍機和2萬多人參加。

  其次是7月25日到7月28日,美韓兩國在韓國東部海域(即日本海)舉行代號為“不屈的意志”的軍演。這是近34年來規模最大的美韓聯合軍演。兩國的8000多名陸、海、空和海軍陸戰隊士兵參加本次演習。美國的“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和韓國號稱亞洲最大的“獨島”號登陸艦等20多艘艦艇和潛艇參加演習。美軍駐日沖繩基地配置的最新式戰鬥機“F-22”和韓國的“F-15K”等200多架飛機也被投入演習。這是“F-22”飛機首次參加在朝鮮半島舉行的演習。參演飛機的數量甚至比環太平洋軍演還要多。此次軍事演習原計劃在靠近中國的黃海進行,後來因中國的強烈反對,而改在日本海進行。

  8月11日開始,美國在南海海域與越南展開首次海軍聯合演習,美國出動包括“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在內的多艘大型艦艇。

  最新的一次軍事演習是從16日起,韓國將與美國展開為期10天的聯合軍事演習。

  據韓聯社報道,本次代號為“乙支自由衛士”的聯合軍演將從16日持續至26日,在韓國東部海域(日本海)與韓國西部海域(黃海)舉行。有3萬名美軍士兵和大約5.6萬名韓國士兵參加軍演。

  報道説,本次參加軍演的美軍人數將大大超過往年的大約1萬人。

  韓美聯合司令部還舉行反恐安全演習,為11月1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做準備。40萬名士兵和來自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將參加本次反恐演練。

  借事謀勢

  美國軍演背後的政治“算盤”

  這幾次軍事演習公開説出來的緣由都不盡相同。“環太平洋”演習是兩年一度的例行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然而據美國專家披露,此次演習,除了規模驚人外,演習目的也非常清晰———防備中國等亞太地區的新興軍事力量。

  至於引起爭議和關注最大的于7月下旬在日本海舉行的美韓聯合軍演,美韓兩國聲稱是針對朝鮮發出的“強勢信號”,希望朝鮮不要再有類似“天安號”事件的“挑釁行為”。其實,美韓雙方對於本次軍演各有需求———韓國想以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依託,顯示出對於朝鮮的一種優勢或壓力;美國則想借聯合軍演之機表達對朝鮮的不滿,同時向地區其他國家發出信號———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依然在東北亞、甚至在整個亞洲、亞太地區,有著不可挑戰的軍事優勢。這也不乏向中國發出警告信號的因素。

  美越兩國海軍進行所謂的“非戰鬥性”軍事演習,具有更濃厚的政治色彩。它是在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河內東盟會議上宣稱南海問題涉及美國的國家利益,高調介入南海事務,引發南海形勢動蕩的情況下,表現出的軍事上的後續跟進動作。美國以此顯示美越關係迅速升溫,兩軍合作進入新的階段,將來一旦越南面對軍事壓力之時,美國可以給予支持。越南則企圖借此提高地位,增強與中國打交道的本錢。

  重返亞洲

  “戰略焦慮症”導致美對華政策混亂

  儘管這幾次軍事演習名義上所舉出的旗幟不一,但是美國一系列的軍事動作的戰略目的卻是直指中國。有許多西方媒體稱,美國正在逐漸改變戰略目標,欲利用南海、台灣、黃海,從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南北兩個方向圍堵中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鄧小平同志説過,“我們對全球戰略看法的一些變化,主要是來自美國的變化。”美國最近的一系列動作可謂來勢洶洶,但是透過其高調顯示軍事力量的現象,反而可以看出其內心的戰略虛弱感。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戰略格局形成了空前的衝擊,加速了各種戰略力量的分化、重組,國際體系面臨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新的戰略洗牌。中國的國家實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空前提高,而美國的全球霸權則開始動搖。在全球經濟霸權、政治霸權、軍事霸權三大組成部分中,美國的經濟霸權受到重創,政治霸權受到制約,只有軍事霸權還一枝獨秀。

  美國過去十多年以來,特別是在小布什任期內,由於發動的全球反恐戰爭戰線過長,在世界上屢屢受挫。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雖然輕易地取得了戰場上的軍事行動勝利,但在戰後重建方面遇到了大麻煩,佔用了極大的戰略資源,使美國疲於奔命,整體上顯露出一種頹勢。因此,在東亞和東北亞地區,美國沒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影響力逐漸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穩健推進地區合作,贏得了各國的尊重。另外,中國國力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加強,使美國患上了一種“戰略焦慮症”,或者説是一種“戰略恐慌”。中國已經越來越被美國視為它在全球地緣戰略籌劃中的一個新的聚焦點。其全球佈局,包括軍事力量佈局、外交佈局以及經濟政策等等,現在慢慢都轉向中國,更加關注中國。同時,美國的“戰略焦慮”導致了它的“動作走樣”,最近它在東北亞地區動作頻頻,包括它的兵力向東移(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包括海上作戰兵力、航母、戰略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等,還有一些大型作戰飛機移到關島,移到太平洋方向等等都是因此而引起的。

  為了扭轉在亞洲地區的戰略頹勢,奧巴馬上任之後,高調地喊出要重返亞洲、重返東南亞的主張。美國近來一系列動作實際上都是美國這一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在奧巴馬入主白宮初期,曾寄希望通過拉攏中國為其全球戰略服務。“G2”、“中美兩國共治”等提法的出籠就是一個體現。由於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推進“和諧世界”的戰略,在伊朗、哥本哈根會議等問題上,按照原則辦事,於是美國感到失望。在中美關係互動中,美國轉而進行“進攻性報復”,打出了貿易制裁、對臺軍售、會見達賴喇嘛、谷歌事件、人民幣匯率的一系列“組合拳”。當中國進行了反擊之後,美國又使出了軍事力量這張王牌。

  美國政府還搬出了冷戰時期基辛格“隔岸平衡手”策略。冷戰時期,美國利用中國的因素制衡蘇聯,現在則是挑動周邊國家與中國“鬥爭”。希拉裏克林頓在河內關於南海問題的一番話,意在挑起東盟各國與中國的紛爭。這樣不用美國親自出馬,就會讓中國“腹背受敵”、“應接不暇”,哪還有精力和力量去挑戰美國的霸權呢?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不難看出美國最近一系列的動作的戰略用意。

  中美共處

  須從“基於共同威脅”轉到“基於共同利益”

  當前,我們維護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兩大矛盾:第一,迅速擴展的利益和有限的保衛手段之間的矛盾;第二,增強保護國家利益能力的迫切性與日益增長的外部制約因素之間的矛盾。能否處理好這兩大矛盾也離不開與美國的關係。

  同時,歷史上任何大國的崛起道路都不是平坦的,而我們前進的道路則更加崎嶇不平。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需要面對比歷史上其他崛起大國更加複雜的“崛起困境”。具體來講,我們國家在崛起道路上需要面對“三大障礙”:第一,能否有效化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西方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的對立;第二,中華民族復興同霸權國家遏制企圖的抗爭;第三,中國快速發展與其他國家利益的衝突。能否很好地解決這三大矛盾,是能否打破歷史上大國崛起必然引發國際戰略格局劇烈動蕩,甚至爆發軍事衝突的定律的關鍵。

  在這三大障礙中,每一個都繞不開美國的因素。所以處理好與美國的關係就成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要課題。中美兩國關係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一種超越雙邊、涉及多領域的關係,它具有多層次、複合性的特點。維持中美兩國關係穩定、健康地發展,需要“共同的利益”、“平衡的力量”和“順暢的溝通”三個穩定支柱。

  “共同的利益”意味著中美兩國需要為了共同的利益來穩定兩國的關係。冷戰時期,促使中美兩國走到一起的動因是“共同威脅”,為了共同應對蘇聯的軍事壓力,中美兩國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併發展了合作關係。當前再也找不到像蘇聯那樣的共同威脅,同時,美國憂慮著中國潛在的挑戰能力。因此,中美關係必須從“基於共同威脅”轉到“基於共同利益”的軌道上來。應該著眼于擴大兩國合作謀求共同的利益,使之成為穩定兩國關係的有利因素。

  其次,“平衡的力量”對維持兩國穩定關係也非常重要。“力量平衡”,即大國關係中實力均勢理論,兩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基本上旗鼓相當,哪個國家也不敢輕易冒犯對方的重要國家利益,從而達到兩國關係的穩定。

  目前中美兩國之間的利益從來沒有如此緊密相連,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史無前例。但同時,兩國之間的力量嚴重失衡導致美國可以憑藉絕對的優勢“任意”在諸如台灣、西藏等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對中國發難。中國當然要為維護自己的利益進行反擊,這樣就導致兩國關係的週期性動蕩。美國強、中國弱,兩國互動中美國主動、中國被動的態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美兩國力量的差距將不斷縮小,這會成為促進中美兩國關係穩定的重要因素。

  最後,保持“順暢的溝通”也十分關鍵。力量的平衡可以導致關係平穩,如果溝通不好,也可能導致對抗的激化,因為對對方戰略意圖的誤判會導致緊張程度升級,最後還有可能導致軍事衝突。中美兩國關係穩定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如何相互戰略定位的問題,也就是兩國之間如何互相對待的問題,這需要雙向的互動,不是單方顯示姿態,也決不是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保證,讓對方放心。

  專題撰文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