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點亮群眾的文化激情──記遼寧阜新縣文化館館長谷秀梅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4日 1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遼寧頻道8月14日消息(記者張非非、李克瑤)今年52歲的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谷秀梅,多年來足跡遍佈全縣35個鄉鎮100多個村屯,把群眾文化送到村屯廣場、文化庭院、百姓炕頭,以滿腔熱情,在日復一日平凡的工作中,將先進文化潤物無聲地普及給廣大群眾,同時也將更多的歡樂和幸福帶給百姓,獲得了群眾的充分認可,被老百姓稱為"貼心人"。

  谷秀梅出生於阜新縣泡子鎮一個普通農家,從小愛好文藝,18歲考入縣歌舞團,專業演員一幹就是19年,後因工作需要調任縣文化館任副館長,2004年始任縣文化館館長。

  據縣文化館館員海洪溯介紹,谷秀梅剛接手工作時,縣文化館人、財、物匱乏,難以為繼,每年兩萬元的經費連搞次大型活動都不夠,更談不上開展日常的群眾文藝工作。谷秀梅經過調研,了解到當地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匱乏,群眾對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有強烈的需求和期盼,她決心充分利用文化館這個平臺,讓健康向上的先進文化佔領群眾的思想陣地,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

  2005年初,谷秀梅開始組織全館同志走出去,他們來到機關、企業、部隊、社區以及廣大農村無償地教授、輔導。在她的帶領下,全館人員每天早出晚歸到群眾活動點教大家跳健身舞。記者在阜新縣烏蘭影劇院門口看到,五名身穿粉紅色體操服的文化館館員在臺上領舞,台下幾百名市民跟著起舞。據了解,這樣的場景從2005年6月開始,每年的6月到10月,天天晚上6點半開始進行,成為縣城裏一道靚麗的風景,最多的時候,廣場上集聚了近千名學練者,幾年來受眾累計達30萬人次。

  為了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樣式,谷秀梅和文化館同志經過編創整理,推廣、創新群眾文化活動樣式20個,極大地吸引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在縣城8個社區參加業餘活動的群眾基本都會跳國家第二套健身秧歌,安代舞、筷子舞、民族舞等均已得到推廣,受眾達20余萬人次;在農村,東蒙短調民歌、東北大秧歌、京評戲、二人轉、單出頭、蒙古劇已深入推廣,他們創新的健身秧歌已扭遍35個鄉鎮,進入每個村屯。

  為了創新農村文化傳播機制,谷秀梅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以35個鄉鎮文化站為紐帶,創建覆蓋全縣農村的新型文化傳播機制和網絡,使文化站長成為業務骨幹,擔負起領導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重任,成為聯絡農民群眾與縣文化館的"橋梁"。

  阜新縣是個農業大縣,全縣35個鄉鎮,74萬人口中有64萬在農村,許多鄉鎮還沒有通公交車。谷秀梅告訴記者,因為農民白天要下地幹活兒,去農村輔導一般都利用晚上時間,所以從農村輔導完回到家常常是深更半夜。如果趕上輔導任務重,他們就乾脆住在老鄉家,有時一住就是一星期,夏天經常被蚊蟲叮咬,冬天則是凍鼻子凍腳,而且農村沒有洗浴條件,大家克服了不少困難。在農村開展活動時,廣場上沒有麥克風,燈光也暗,輔導時,他們常常是邊大聲喊著邊做動作,喊得嗓子發幹、聲音嘶啞,回到家後已經説不出話來。但是,第二天照常下鄉輔導。

  2009年春天,谷秀梅帶領幾個文藝輔導幹部到王府鎮舍不歹村輔導。聽説有一位獨自生活的蒙古族老大娘腿腳不利索,不能出門看節目,她就親自跑到大娘家,在她家炕頭上為大娘唱民歌,組織村文藝演出隊為大娘表演説唱和歌舞節目。大娘被感動得流出了熱淚,堅持留她在家裏住,不僅把火炕燒得熱乎乎的,還拿出了自己捨不得用的嶄新被褥,倆人嘮了整整一夜。

  王府鎮良官村蒙古族農民田花蓉大娘説:"我們農民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啥也不缺,就是農閒時特別需要文化,我喜歡唱唱歌跳跳舞,我家老頭子愛拉胡琴,過去沒有人指導我們,谷館長來了,她教我們唱蒙古歌、跳民族舞,大家可高興了,一到節日都穿上蒙古袍,谷館長把我們領到哪兒,我們就唱到哪兒,心情別提多好了,頸椎病也好了,鄰里之間不打架了,我們農村太需要谷館長這樣的領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