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南海:歷史依據不能避而不談 中國主權無可爭議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3日 14: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關於解決南海問題的言論,包括希拉裏在東盟論壇外長會議上的發言,都是所謂的國際法和海洋法依據,對於歷史依據卻三緘其口。

  這使筆者想起了l893年時任法國駐華公使李梅寫給法國外長德維爾的兩封信中關於回避中國主權歷史依據的策略:“至於廣東段的那個爭議區,我則避而不提。”

  何以會“避而不提”?因為中法戰爭後,清王朝應法國殖民者要求,不僅放棄了越南保護國的身份,使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還答應與法國就中越邊界進行劃界。

  法國殖民者為劃界做了充分的實地調查和文獻調查,在大量詳實的歷史依據面前,李梅説: “不能否認,清朝的主權近代已擴大到緬甸、暹羅、尼泊爾和大量比老撾距中國邊境還遠得多的地區:不能否認,清政府的檔案館中有大量關於臣屬關係的證據,很容易找出來。”他説: “我的看法是,有必要認為清政府是對的。我想這亦是德拉納桑(時任印支總督)先生的看法。”當然,為了法蘭西的利益,他採取了有條件回避對中國有利的歷史依據的策略。無獨有偶,與法國駐華公使李梅相隔80多年的美國人塞裏格哈裏森,在 1977年出版的《中國近海石油資源將引起國際衝突嗎?》一書中,對中國主權的歷史依據得出了與李梅同樣的結論。他説,“中國控制南海的決心是受到法律和歷史論據的支持的,這種論據和其他有關國家的論據相比,有同等的或更大的説服力。”“對於大部分南海,北京説話很可能是算數的。中國的要求儘管似乎太極端了,但在中國人眼裏,這些要求看來是有歷史記錄證明為正確的。”

  不無巧合的是,“避而不提”歷史依據的策略在近十多年來的南海問題上悄然盛行。不僅南海相關國家回避歷史依據,大談其擁有相關島礁灘的法理依據。就連美國國務卿希拉裏也在越南召開的東盟論壇外長會議上鼓噪用國際法解決所謂的南海爭端。

  試問,沒有史實基礎的法理依據能夠解決所謂的南海爭端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無論在什麼樣的文明階段,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都是不變的原則。沒有了歷史依據即事實依據,任何法律的適用都會失去其定性和裁判的基礎,都是空中樓閣,更不會有公平公正。同理,任何違背或者故意混淆事實和史實的行為,都是對國際社會更是對本國人民的不負責任。更何況,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同樣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據。

  與中國南海主權的歷史依據相適應,已故著名海洋法專家趙理海先生就南海諸島主權屬於中國提出了4項原則:

  發現原則:賦予發現者以排他的權利,中國最先發現並利用南海諸島:

  先佔原則:佔領者所佔領的必須是無主土地,周邊國家搶佔的南海的島、礁、灘是中國的領土,這種搶佔是無效的:

  禁止反言原則:對事態明白無誤的表述一旦確立,就應承擔由此而産生的一切國際責任。周邊某國的教科書、世界地圖和領導人的聲明,曾反復承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

  時際法原則:事實的法律意義應該根據事實發生時有效的法律來決定,中國對南海諸島和相關海域擁有主權早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制定和簽訂的時間以千年計。用一個新法律去否定千年的史實是滑稽的,也是不公平的。

  筆者認為,趙理海先生提出的這4項原則的和平性、公平性和公正性,都是現如今盛行的充滿戰爭危機的“實際佔有,有效控制”原則不能望其項背的。

  “實際佔有,有效控制”原則意味著可以打破現狀,對所謂未能“實際佔有”和“有效控制” 的有主土地進行蠶食或重新瓜分。這種規則對於愛好和平,特別是希望用和平方式維護領土完整的國家是極不公平的。

  毋庸諱言,與周邊國家相比,中國更有實力對中國南海 “實際佔有,有效控制”,然而中國至今未像英國那樣,因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歸屬問題橫跨大西洋,對阿根廷拔刀相見。

  誠然,中國為了“擱置爭議,頭同開發”的承諾,曾經對自己擁有的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保持了緘默,容忍了相關周邊國家與他國對南海的共同開發。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愛好和平也樂於助人,哪怕是在自己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如果受助之人不健忘的話。

  但是,中華民族的謙讓並非沒有底線。筆者認為,流傳了 2500多年的《詩經》裏有3段話,不僅能夠概括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而且能夠表明這個民族的謙讓底線。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 衛風木瓜》)這是大國風範。從中國歷代帝王與鄰國的和親政策到鄭和的和平航海等等,無不表現出這種大國風範。但是這種大國風範並不等於容忍對象國不顧我之感受一味索取,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詩經 魏風碩鼠》)這是忍耐限度,同時也是大國姿態。除此之外,中華民族還有大國尊嚴,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詩經 邶風柏舟》)南海不僅有中國的大國尊嚴,更有人口眾多的歷代中國人的生存需求和勤勞勇敢。忍無可忍可能終將無須再忍。

  筆者想借用英國人內維爾馬克思維爾1999年4月10日發表在印度《政治與徑濟》週刊上的《中印邊界爭端反思》一文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馬克思維爾在深刻分析了中印邊界爭端的始末後説:1962年的邊界戰爭並不是中國對印度的武裝侵略,印度製造了邊界爭端,中國的武力反擊從戰略上和政治上説都是有正當理由的,印度的政策的確使北京沒有其它現實的選擇餘地。

  反觀今日之南海,這種無視歷史事實製造領土和海域主權爭端,破壞和平的現象,不能夠一再發生在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的身上了。(環球時報作者孫小迎 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