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光明日報:文化格調關乎導向 需引起高度重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3日 11: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內容提要

  文化格調是文化在價值觀、審美觀、情感觀等方面所表現出的總體傾向與基調。從根本上看,格調體現出的是導向。文化産品、

  文藝作品等文化載體體現出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雅與俗等格調,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道德追求、審美情趣。特別在大眾傳媒日趨發達、傳播渠道日益多樣的時代背景下,格調的導向作用更加突出。

  格調,反映文化的品味、境界,體現文化建設的趨勢、走向。近年來,文化産品、文藝作品在數量倍增、質量提高的同時,也存在著格調不高甚至低俗的問題。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流相比,這些問題雖然只是支流,但社會影響廣泛、消極作用日顯。

  格調問題關乎導向,影響長遠,需引起高度重視

  格調體現價值導向。儘管文化的形態、作用非常廣泛,在最高層次上文化所體現的是人們共同的理念、思想、規範、秩序。只有格調健康的文化,才能賦予人們正確的思想、遠大的理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文化建設在多元多樣中立主導、在交流交融中謀共識、在變化變動中一以貫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活動中推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大型文獻專題片《輝煌六十年》、電影《建國大業》、電視劇《解放》、“愛國歌曲大家唱”等作品、活動,格調高雅、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凝聚了黨心民心,成為激勵人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而格調低俗的文化産品、文藝作品所體現出的往往是落後的甚至是錯誤的價值導向。今年上半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中,一位女嘉賓“寧願在寶馬車裏哭泣,也不願在自行車上微笑”的言論在社會上廣為傳播。這樣的節目內容背離中華傳統理念、傳統美德,沖淡甚至放棄了人們對精神價值的追求。

  格調體現道德導向。積極進步、具有時代精神、民族特點和社會擔當的道德導向,是文化的生命線。優秀的文化産品、文藝作品總是形象地體現現實社會的要求與走向,以強大的、進步的道德力量影響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文化對人和社會的塑造引領作用,“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論斷,都強調“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優秀文化産品、文藝作品都體現出鮮明的道德導向,一部電影、一篇小説、一支歌曲讓人們在看了、聽了之後,就知道愛什麼、恨什麼、崇尚追求什麼。而時下的一些電影、電視劇中,這種道德導向淡化了,是非善惡的界限模糊了。一些商業大片除了靠場面的宏大、演員的亮麗吸引觀眾眼球之外,鮮有道德導向的內容、價值觀念的引導。一些電視劇甚至將反常倫理現象作為劇情主要推動力,《我的醜娘》、《我的醜爹》等苦情戲放大苦情的傾向,很容易造成社會道德倫理觀念的偏差。

  格調體現審美導向。文化的發展史,是一個不斷從野到文、從粗到細、從低到高、從俗到雅、從源到流的歷史發展與繼承過程。在社會制度先進、群體活力勃發、思想觀念活躍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産品、文藝作品應該靠其內在的思想活力與外在的精神張力引導大眾的審美趣味。近年來,文化在空前繁榮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味迎合低級趣味、滿足刺激觀眾感官的媚俗傾向。從芙蓉姐姐、鳳姐,再到犀利哥,“娛樂以醜為美”的風氣頗有空間、市場,反映了社會轉型期一些人浮躁、無聊、獵奇的心態。作為文化産品、文藝作品的生産者和創造者,既要熱情支持並大力滿足人們正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又要勇於抵制病態的、充溢低級趣味的需求,特別是要克服因過分追求通俗走向低俗、媚俗,防止造成大眾審美層次的普遍降低。

  格調問題涉及廣泛,表現不同,體現在多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市場化、商品化、城市化對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文化格調呈現出世俗化、大眾化等特點。與之相適應,一些文化産品、文藝作品淡化了集體主義宏大敘事對價值導向的循守、對精神追求的執著,産生了思想虛脫和精神貧乏。從文化項目到文化産品,從互聯網到手機,從熒屏聲頻到出版物,媚俗、惡俗、低俗等格調問題屢禁不止,已經成為了文化建設的“毒瘤”。具體表現為:

  一是功利化。片面地認識處理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過分強調商品屬性、經濟效益,以經濟利益為驅動力,過分強調舞臺藝術和電影上座率、電視節目收視率、網絡點擊率、出版物發行量,尋找所謂“賣點”,淡化了科學、正確、積極、先進的價值導向與精神追求。文學藝術領域儘管“新銳”、“新寫實”、“後現代”的口號層出不窮,但卻少有力可扛鼎的作品出現,電影、電視劇、出版物發行數量成倍增長,但其所葆有的藝術感召力、社會影響力卻遠遠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迫切期待。

  二是符號化。片面地理解文化的內涵和功能,過分強調文化的物質性和文化建設的經濟功能,忽視文化的價值功能,文化成了“符號”、“名片”。一些地方在利益的驅動下不顧基本事實和文化藝術的價值標準,千方百計強調當地文化的獨特價值,以獲取更多的社會關注度和商業利益。申遺、修廟、挖古墓,許多假的古建築拔地而起。歷史名人包括文學作品虛構的人物甚至是負面人物的故里都成了各地激烈爭奪的對象。值得反思的是,在歷史熱、故里熱、古墓熱中,很難從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相反更多看到的卻是經濟利益給文化打上的僵化烙印。

  三是趨同化。時下,一些文化産品、文藝作品忽視了面向公眾的社會責任和必備的審美精神,過分強調市場的需求,把低俗當作通俗,熱衷於速成、精心於炒作,源源不斷地炮製“力作”、“巨制”,投機取巧、盲目跟風,膚淺浮躁、缺乏創意。從前幾年的清宮戲、唐宮戲、民國戲,到近兩年的諜戰劇、悲情劇,再到各地扎堆兒推出的《我們約會吧》、《為愛向前衝》等相親交友節目,“超女”、“快男”、“偽娘”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娛樂風暴。娛樂過度傳播的背後顯現的是思想和藝術的貧乏。

  格調問題性質不同,成因複雜,應採取不同對策

  格調低俗問題領導關注、社會關注、群眾關注。解決格調低俗問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應繼續堅持一手抓發展繁榮,一手抓加強管理,針對不同性質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加以解決。

  一是堅持正確導向。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我國社會生活多元多樣多變特點更加明顯,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越是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情況下,越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正確處理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的關係,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作生産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進發展的功能。

  二是明確監管責任。把部門管理與行業監督結合起來,形成他律與自律的合力。綜合分析研判目前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互聯網等不同文化領域存在的低俗問題,進一步明確與細化低俗文化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增強有關工作的嚴肅性、可操作性,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同時,加強對宣傳文化系統各類行業協會的領導,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從業準則、規範、要求,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營造輿論氛圍。文化的繁榮發展,需要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氛圍、文化生態。而文藝批評作為溝通藝術家和欣賞者的橋梁,是營造健康和諧文化生態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文藝百花園的“守望者”、“防火墻”。針對當前文化格調問題出現的種種不和諧現象,應充分發揮文藝批評在引導文藝創作、提升審美情趣、擴大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宣傳正確的創作思想,推介優秀的文藝作品,謳歌主流價值取向,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