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乳品新國標卡著誰的喉嚨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2日 13: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內地品牌奶粉深陷激素門

  自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公佈之日起,爭論就不曾停止過。

  “在夢想和現實之間,人們不知道屈從於哪一個。新標準中對原奶質量的框定照顧了國情,卻失了人情。其根源則是乳製品行業不及根本的發展方式。最麻煩、最艱難的奶源問題再次暴露而無從回避。此題不解,標準高低的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一業內人士説。

  今年6月1日起,由衛生部批准公佈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其中包括66項具體標準,涉及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所有乳類和乳製品。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對1986年頒布的乳品標準進行的一次重大修訂,被業內和公眾寄予厚望。然而,它的出臺卻引起了論戰。

  當下,論戰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蛋白質含量,新國標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這個數字低於國際標準3.0克,也低於1986年舊國標的2.95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新標準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有人驚呼,新標準一夜倒退25年。更有輿論指出,這個乳品新國標讓“中國原奶質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高標準鬧不好就是“逼良為娼”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認為,輿論拱火是沒有道理的,以我國的發展水平而硬要和國際接軌也是不可能的。新標準是在平衡了各方權益的基礎上制定的。它既有食品安全的基礎,又保護了養牛戶的利益。“只是一味地要升高標準,最後的結果對誰都不好。”

  羅雲波及其他支持者所説的國情是,與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不同,中國的奶牛養殖以散養為主,牧場比例較低,上規模的優質牧場更是鳳毛麟角。在眾多所謂的奶源基地,一家一戶的養殖隨處可見。多則幾十頭,少則三五頭。此種情況下,對於牛的品質很難保證,故而奶的蛋白含量和菌群數量都很難達到高要求。

  中國奶協數據顯示,國內奶牛養殖仍以小規模散養為主,1頭至5頭奶牛農戶比例達78%%,6頭至20頭所佔比例約13%%,其散養規模佔全國奶牛總存欄量的80%%~90%%;農業部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最大的一些乳品加工企業,夏天時蛋白質含量基本都達不到2.95%%,個別情況下甚至低至2.26%%,達標的企業寥寥無幾。

  因此,羅雲波認為,高標準看起來是好事兒,但是鬧不好就是“逼良為娼”,反倒不利於消費者。“標準過高,達不到就是次品,要麼降價,要麼倒掉,奶農肯定不樂意。奶農掙不到錢,精飼料就買不起,奶牛就更養不好。如此惡性循環。誰能得到好處?”他説,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跟標準高也有關係,本來沒那麼多蛋白含量偏要求那麼多,難免不出投機取巧的,何況,食品安全監管成本非常高,“法苛罰疏,亂象滋生”。

  有專家指出,公眾應該“正確地”理解標準,不要過於糾結高低遠近。農業部幹部管理學院産業發展處副教授陳渝説,新標準並非沒有照顧到食品安全,不管是蛋白質含量,還是菌群數量的規定,都是人體可接受的;新標準只是一個最低限,它不妨礙企業生産更高品質的牛奶,消費者也可酌情選擇適合自己的産品。

  陳渝也強調,近些年來,隨著奶牛品種的引進和改良,牛已經不是大問題了,然而,優質牧草卻是難以增加的。“牛奶蛋白質含量的關鍵在於優質牧草,可是我國的牧草資源較為缺乏,而且也沒有大面積改觀的空間,不可能把耕地改種牧草吧。”他説,沒有牧場,規模化養殖就實現不了,牛奶高質量就是空談。不是標準低,是奶業的實際情況如此。

  之前,衛生部有關人士就此解釋説,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是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系統修訂微生物指標,按照國際通用原則改進了微生物的採樣方案,與國際標準的要求完全一致。與以往比較,新標準“嚴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突出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限量規定,體現了標準的強制性”,“符合中國國情和産業實際,注重可實施性,並精簡了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文本內容和格式,明確標準的統一歸口解釋部門,體現了標準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新標準置廣大消費者健康于何地”

  指責的也不在少數。國畜産品加工科技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駱承庠對媒體表示,“中國奶業完了,新標準名義上照顧奶農利益,實際上卻把牛奶業搞得亂七八糟。”他説,新標准將次品變正品,于情于理都説不過去。

  反對者主要觀點是新標準與科學化飼養奶牛、提高奶牛品質單産的産業初衷相背離,達不到引導産業向前、向好發展的目的。有評論質問道,“中國乳業發展這麼多年,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多,世界乳業20強也有排進去的了,而原奶質量卻從未上升甚至是下降的,那麼,我們是不是該追問為何有這樣的結果?其中,政府和行業管理者有什麼責任?我們是不是應該從法律上去默認、就低?即便是有我國奶牛養殖方式的現實,新標準這麼規定也是在保護落後,使我們直接輸在起跑線上,置廣大消費者的健康于何地?”

  也有人提出,標準制定過程本身很值得商榷。中國畜産品加工研究會名譽副會長魏榮祿告訴記者,標準的制定不透明、公開,專家意見未得到充分表達,深受企業的左右。“這個標準受益最大的是某些大企業,他們可以繼續增加市場的份額。消費者的利益受損不用説了,奶農的利益也並未得到保證。因為標準降低了,更多的人就不相信國産牛奶了。”他説,從來只有讓被監管的企業去接受標準,哪有讓標準去適應企業的?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大家都生産次等品,豈不是各個産品的標準都要往下調?

  對於具體規定,他指出,如果菌落總量達到200萬,那就意味著,擠奶的衛生環境極差,蒼蠅到處亂飛。因為原奶在未擠出之前是不可能如此的,除非是奶牛生病了。奶牛場衛生環境的好壞,直接導致菌落總量的多少,而這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按照規範的飼養方法養殖,可以培育出更高標準的奶源。”魏榮祿説,目前上海産的生牛奶的菌落指數就能控制在10萬以內,而福建南平的牛奶甚至可以控制菌落指數在5萬以內。

  乳業硬骨頭到了啃的時候

  一位業內人士則對記者分析説,標準的高低不是問題的本質。爭論的意義在於,中國乳業過去近30年高速發展,最容易的部分都走完了,剩下的就是誰都想回避的硬骨頭了。“什麼是硬骨頭?奶源。散養的國情註定了奶源建設是最複雜、最麻煩的,所以從政府到企業誰都不願意認真去做。企業是忙著營銷,玩概念,不費事兒也收錢快。政府是得過且過,不出大簍子就當沒事兒人。幾十年積累下來造成了當前的尷尬。標準高了,沒有牛奶;標準低了,消費者不高興。”

  事實上,在中國乳業繁榮的光芒下,那些廣為人知的醜聞大都跟奶源瓶頸有關。當年,復原乳——進口奶粉勾兌回液態奶——的出現即是最明顯的例證,三聚氰胺也是。“中國出現復原乳最能説明乳品原料的缺乏,沒有那麼多原奶供生産,但是市場在一天天變大,怎麼辦?腦筋活的企業就有了這個壞主意。三聚氰胺最能説明高端原奶的缺乏,明明蛋白質含量沒那麼多,偏偏檢測時以此為據,那麼弄虛作假的就來了。事發後,人們從道德上譴責,從監管上反思,都沒有錯,但最基本的現實卻無人問:如果有足夠多的好東西,哪還有那麼多作假的?”該人士説,標準的爭論再次提醒人們:大家都想喝高品質奶,原奶如何來?企業再神通,添加劑日新月異,牛奶的口味要什麼有什麼,但是高質量卻是魔術師口袋裏沒有的。

  目前,奶源建設多半責任落在企業頭上。作為下游,在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下,乳品企業處於弱勢地位,唯恐牛奶被競爭對手搶走了,根本無法真正促動奶農提高牛奶質量。一位龍頭企業的老總一方面深刻理解“得奶源者得天下”,一方面不無抱怨地説,“我們是做蛋糕的,現在讓我們管種小麥的,這合理嗎?!”

  問題是,在當前的利益鏈條中,奶農也不是強者。他們所獲甚微。“一斤奶,好的也就賣三塊,次點的才兩塊多,刨去飼料、人工,我們就沒掙到多少錢。沒錢,我怎麼把牛伺候的跟神仙似的?怎麼讓牛産出高質量的奶?”黑龍江肇東一位奶農如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