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舟曲最缺水土治理專家 泥石流已"司空見慣"(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9日 0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

泥石流淹沒了汽車。網友供圖

  汶川地震災區舟曲縣再遭劫難,泥石流成為罪魁禍首。

  其實早在汶川地震剛發生後,舟曲縣縣長就説,舟曲災後重建,最缺的有兩樣,一是資金,二是水土治理的專家。

  山高溝深,山體裸露,每逢下雨就引發不同程度的泥石流,這是此前時任南方日報記者張鵬在甘南地震重災區採訪時所留下的普遍印象。甘南舟曲,水土流失更為嚴重,人們經常面臨的是因為水土流失等造成的交通中斷。

  對於舟曲縣當地百姓來説,“每年一到雨季就會發生”的泥石流等災害,已經司空見慣。全縣泥石流隱患點多達86處,其中白龍江河谷猶為集中,僅兩河口至縣城就有12條災害性泥石流溝道,寨子溝、硝水溝、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等地都是高頻泥石流溝,且直接威脅著縣城的安全。

  據甘肅媒體報道,泥石流沖毀公路、橋梁的事幾乎每年都有,1981年以來,泄流坡發生過8次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下移土石方超過3400萬立方米,導致白龍江阻流、回水8公里,積水1300萬立方米,形成得堰塞湖淹沒縣城,中斷公路,直接經濟損失151萬元。

  而這只是自1958年以來,白龍江流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縮影。目前,全縣42%的地區存在因山體滑坡、泥石流導致的水土流失,其中耕地流失面積8.18萬畝,此前發生得滑坡、泥石流災害已造成15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376.6萬元。

  山體脆弱,這是泥石流的溫床

  來自蘭州大學的專家介紹,泥石流發生需要3個重要因素,即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遊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來水。

  “舟曲山地,層巒疊嶂,萬山皆翠”。《舟曲縣誌》如此描述舟曲,由於歷經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呈東南-西北隆起延伸,在長期擠壓、擴張、褶皺和不斷複合過程中,舟曲縣的地質體不連續、不完整、不穩定,造成多期性斷裂構造。

  張鵬回憶兩年前所見稱:“當地山高溝深,地形起伏強烈,褶皺斷裂發育,軟岩分佈廣,岩體破碎。”

  舟曲縣水利局也曾公開表示,舟曲的地質山體構造本就十分鬆散,這是孕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溫床。

  “天空飄過一片雲”,這裡都可能受災

  據來自蘭州大學的專家介紹,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雖然地處西北,海拔又在1173米至4505米之間,但舟曲縣的年降水量仍高達400毫米至900毫米。

  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橫貫縣境南北,被當地群眾譽為三條飄逸的哈達。然而,據甘肅媒體報道,每至汛期,河水暴漲,洪水衝出河堤、漫進村莊,屢見不鮮。20年前,在舟曲通往隴南的白龍江上出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山體塌方,垮塌的山體將白龍江攔腰截斷,高峽平湖在一夜間出現,直接威脅上遊舟曲縣城和下游的武都縣城。當時軍方出動飛機,配合地面的疏通導流,將淤塞的堤壩炸毀,才使白龍江洪峰順利下泄。這次山體塌方形成了今天的“泄流坡”。日本地質專家曾多次來這裡考察,認定為世界第一大泄流坡,全面治理的費用將是天文數字。

  《舟曲縣誌》記載,1950年至1990年,舟曲境內有記載的較嚴重的山洪、泥石流等水害多達23次。1987年一場暴雨使十多個鄉鎮受損嚴重。

  當地群眾説,天空中飄過一片雲,就有可能帶來暴雨、冰雹或山洪,而雨過之後泥石流也“如影隨形”。

  破壞植被也是禍因

  《舟曲縣誌》記載:“50年代縣境森林覆蓋面大,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平衡,空氣清新濕潤,以後由於大面積開荒、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此外,當地農民大規模的開墾坡地,加劇了舟曲泥石流爆發的可能性。

  近40年間,全縣總播種面積從10.63萬畝增加到了21.53萬畝,平均每年增加2725畝,但縣內各鄉40度以下的坡地如今已被大部分開墾。

  曾經長期關注舟曲水土流失問題的一位蘭州大學教授哀嘆,開墾坡地不僅嚴重破壞了植被,而且破壞了地質環境,開墾出的土地不僅未給當地群眾帶來經濟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加劇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解放前,舟曲縣僅有到兩河口的公路17公里,新中國成立後,修通拓寬了兩河口至郎木寺的兩郎公路,此後幾年又基本修通了至各鄉政府所在地的公路。2002年,兩郎公路被拓寬至10米。

  這裡的公路交通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開路,導致岩體鬆動、坡腳開挖,從而引發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更激活了昔日的老地質隱患點。

  專家建議在滑坡隱患區建避難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和土壤研究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建議,當地應重點監控密集居民區附近的地質災害點,政府應合理調配人力物力,以確保這些重點區域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同時,應在滑坡隱患區附近提前選擇幾處安全的避難場地。

  他表示,這些避災場地應選擇在易滑坡兩側邊界外圍,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離原居住處越近越好。

  地質專家、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在分析此次泥石流災害時認為,此次連續的強降雨可能是主要原因。

  甘肅舟曲縣本身就處在汶川地震活躍帶上,地質結構很不穩定,但極端天氣下災後次生災害的預防工作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災後大型工程的建設引起了當地地質結構的鬆動,甚至是堵塞了泄洪河道,形成了堰塞湖,譬如蘭州至成都鐵路的修建,沿途隨地傾倒了很多工程廢渣,這些廢渣在強降雨條件下,很容易垮塌並被衝進河道,堵塞泄洪河道。

  白龍江上遊興建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項目,這些工程的開挖施工導致當地地質結構鬆動,很容易誘發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前方特派記者徐滔鐘鍇

  中國青年報甘肅記者站記者張鵬

  後方聯動記者胡念飛見習記者湯凱峰龍翰實習生週游吳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