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今年確為百年最熱 高溫持續將影響北極冰川面積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8日 0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兩名年輕人在享受噴泉帶來的清涼。

  夏天到了,關於天能有多熱又成為茶余飯後的談資。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氣象專家預測,2010年可能是百年來最熱的一年。自2010年6月以來,北半球各地的持續高溫,似乎坐實了之前的傳聞。這一回氣象專家難得地準了,而且是全球各地幾乎口徑一致。他們是依據同樣的資料進行預報的嗎?既然説“百年最熱”,那麼上一次的最熱發生在什麼時候?這些最熱又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呢?

  最熱預言是誰發佈的?

  早在2009年,英國著名的《泰晤士報》就曾報道説,英國氣象局預測稱,2010年很有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夏天會是“汗”夏。該局預測201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大約為14.58攝氏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氣溫高差不多0.6攝氏度,而比起近160年來最溫暖的1998年的14.52攝氏度也要高0.06攝氏度。

  2010年5月23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網站再次報道稱,氣候科學家警告説,2010年可能成為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科學家檢查核對了全球地面溫度的數據,這些數據表明地球在今年1到4月出現了接近最高紀錄的高溫。此外,英國氣象局和美國航天局的研究人員即將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這種趨勢可能在今年剩下的幾個月裏繼續下去,今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可能性超過了50%。

  地球的確提前“發燒了”

  科學家在危言聳聽還是在實話實説?縱觀今年6月以來全球各地的氣溫,答案絕對是後者。

  6月上旬,印度西部的古加拉特邦的平均氣溫高達48.5℃,高溫導致該地區至少100人死亡;鄰近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死亡人數為92人;拉吉斯特漢邦死亡35人;北部比哈爾邦死亡34人;中央邦死亡4人。

  如果説印度的熱還不算稀奇,那麼高緯度的俄羅斯和芬蘭,熱得就有點離譜了。

  眾所週知,俄羅斯地廣人稀,特別是其北部的地區,常年冰天雪地。然而,今年夏天,俄羅斯的氣溫一反常態地熱。首都莫斯科7月份氣溫曾高達40攝氏度,創128年以來同日最高氣溫紀錄,是今夏莫斯科第六次打破歷史同日最高氣溫紀錄。

  芬蘭是個面積不大的高緯度國家,今夏7月初以來,其南部和中部地區卻經歷了罕見的高溫天氣。

  再來看看中國,今年6月10日,三大冰城的溫度絕對嚇人:哈爾濱35℃,長春34℃,瀋陽33℃。

  今夏地球“發燒”,事實清楚,證據確鑿。

  一切表明,各國氣象專家,今年不約而同做了一回神機妙算的“章魚哥”。專家們的預報,當然源於強大的現代科技。

  具體到今年夏季的高溫,專家分析,無外乎兩大原因。首先,監測數據顯示,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在6月份創下歷史紀錄;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北極冰川面積在8月將極度縮小,可能創下歷史新紀錄;而北極冰川一向被視為判斷氣候是否變暖的“標尺”。其次,有記錄顯示,與基準溫度相比,今年1到4月的全球氣溫平均升高了0.75攝氏度,因此,在餘下的幾個月內,持續比以往高溫的幾率非常大。

  為何愛提“百年一遇”

  不管怎麼説,今夏全球的氣溫狀況,的確與專家的預測不謀而合。不過,讓記者頗感好奇的是,全球各地的專家幾乎都在強調今年大熱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加上“百年一遇”的定語。這是否意味著,上一次,全球最熱是發生在1910年前後?在1910年之前,又有哪些大熱的年份呢?記者帶著這兩個問題,找到了南京信息大學從事氣象學史研究的專家王鵬飛。

  “之所以強調"百年一遇",和氣象學的歷史有關。”王鵬飛告訴記者,詳細的氣象氣溫記錄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具體説來,19世紀中後期,歐洲出現了系統化的氣溫記錄與統計完備的、科學化的氣象部門,比如法國氣象局就建立於1873年。而對於中國來説,則是直到清末,才有較為系統的溫度監測。

  19世紀中後期的150年以來,間歇地出現過數次酷暑天氣,如1947年和1976年。大熱之年,讓氣象專家定出了酷暑的標準,使之成為政府的預警溫度。以法國為例,一般來説夜間溫度北部超過18℃、南部超過20℃,日間天氣北部超過30℃、南部超過35℃,就被列為酷暑。

  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數據,距離現在最近的兩次“最熱”年份,則是2005年和1998年。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溫度(14攝氏度)高出0.48攝氏度;1998年全球的平均地表溫度,則比這30年的平均值高0.54攝氏度。

  就歐洲而言,最近一次的酷暑年,則出現在2003年。 據現代快報

  小資料

  1666年高溫

  差點毀了倫敦

  值得警惕的是,幾乎每一次罕見的大熱之年,都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666年9月初的那次倫敦大火。

  史書記載,1666年9月2日淩晨2點,倫敦布丁巷的麵包師傅法裏諾忘了關上烤麵包的爐子,從而引發了這場大火。布丁巷位於倫敦舊城擁擠地區的中心,也是附近伊斯特奇普市場的垃圾堆放地。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到下午已經燒到泰晤士河畔。大火連燒四天,燒掉大半個倫敦城。至少有1300間房屋被燒燬、87個教區的教堂被燒燬,300公畝的土地化為焦土。連古墓也遭殃,露出了像是木乃伊的屍首。

  大火的後果如此嚴重,與倫敦當時的溫度不無關係。1666年春夏,倫敦持續高溫,高溫帶來連日的乾旱、缺水,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倫敦城與大火不期而遇,悲劇自然無法避免。

  到了現代,夏季高溫帶來的災難仍舊在困擾著人們。法國氣象局官方網站上的資料顯示,1976年酷暑降臨時,法國政府不得不出動軍隊來幫助農民收割莊稼。而在2003年,高溫引起了嚴重的森林大火,破壞了全葡萄牙40%的森林植被。2003年的歐洲高溫甚至引發了政治危機以及種種關於社會、家庭的爭論與思考。據統計,因高溫引起的死亡,法國為1.5萬至2萬人,意大利為2萬人,其中大多數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至8月底,在法國還有數百具老人的屍體無人認領。意大利的死亡數字被政府瞞報,一致對外宣稱只死了8000人,真實數據直到2005年才被披露。因為這次酷暑,意法兩國的人均壽命自上世紀30年代來首次出現了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