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西部大開發十年 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齊頭並進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6日 1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西部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也是中國近代革命的重要根據地,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和革命紀念地。據統計,西部12個省區市現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900余處,這些文物既是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歷史見證,也是中華民族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的歷史豐碑。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以來,西部12個省區市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西部地區文物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文物經費投入大幅增長

  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務院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逐步加大中央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在農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計劃生育、文化、環保等專項補助資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國家安排的補助地方文化設施建設、廣播電視建設投資和文物經費,向西部地區傾斜”。

  在該政策的指引下,10年來,國家對西部各省區市文物保護經費投入持續增長,各地也加大了經費投入,為西部地區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國家文物局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文物事業費達到97.9億元,“十一五”以來年平均增長幅度為37%。其中內蒙古、重慶、四川、貴州、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區市的文物事業費增長幅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增幅更是高達83%。2009年全國人均文物事業費為7.34元,西藏、新疆、寧夏、陜西、內蒙古等西部省區超過國家平均水平。2009年,西部12個省區市文物事業費較2006年增加了14億元,平均增長幅度43.9%,其中四川增加了3.4億元,陜西增加了1.9億元,新疆增加了1.7億元。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四川省文物保護經費保持逐年大幅增長。中央投入從2000年的875萬元增加到2007年4320萬元,2008年更是達到1.4億元;文物總經費從1555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7770萬元和2008年的18670萬元。此外,全省共下達了兩批汶川地震災後中央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基金,總數已達20.9億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陜西各級政府對文物事業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文物保護經費逐步得到落實,投入不斷加大。1990年為4600余萬元;2004年為26547萬元;2007年達到68318萬元; 2008年達到69217萬元,為全省文物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經費支持。

  2008年,寧夏獲得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為1600余萬元,是1978年的200倍。2005年,國家下撥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390萬元,2008年增加到500萬元。同時,寧夏也設立了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在中央和寧夏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寧夏大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部分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大險情得以排除。

  法規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為保證文物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不受損害和各項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國家和各地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2000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於西部大開發中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西部地區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妥善處理好文物保護同經濟建設間的關係。2000年9月,國家文物局在烏魯木齊召開西部文物工作會議,部署西部文物保護工作和東部地區對口支援等。

  2003年5月30日,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屆人民政府第十次主席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將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定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宣傳周”,廣泛普及文物保護法的相關知識。2007年3月3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文物保護法〉辦法》公佈,隨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交河故城遺址保護條例》出臺。為配合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新疆各地也陸續頒布實施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樓蘭故城遺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12個地方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初步形成了新疆文物保護法制體系,有效地推動了新疆文物事業的法制化建設進程。

  2004年7月2日,雲南省根據國務院通知精神,發出了《關於加強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完善科學決策和監督機制,使世界遺産管理工作更加規範化。2007年,雲南省頒布《雲南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規定》,為做好配合公路、鐵路、電站等國家大型基本建設項目的考古調查和文物搬遷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200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修訂頒布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又先後批准出臺了《銀川市西夏陵保護條例》、《銀川市賀蘭山岩畫保護條例》、《銀川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法規,擬訂了《民間文物流通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文物保護法規體系。

  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實施

  10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區一大批重點文物修復工程成功實施,文物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近年來,國家先後安排資金3.8億元,實施了布達拉宮、薩迦寺、羅布林卡維修保護工程,2009年8月23日,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勝利竣工。2007年1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投資5.7億元實施的大昭寺、扎什倫布寺等22處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工程;同時,西藏自治區財政也安排資金1億余元,實施了日吾其金塔、丹薩梯寺、向康大殿、達傑林寺、魯定頗章、同卡寺、邦納寺等30多處全區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和50多處文物單位的安防、消防工程建設。在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的同時,文物部門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惠民富民”“確保農牧民增收”等精神,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吸納當地農牧民群眾參與文物工程建設,幫助群眾增收,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在近幾年實施的文物保護工程中,共使用農牧民工4萬多人次,增加農牧民現金收入4000多萬元,1000多萬元用於購買當地的原材料,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農牧民群眾的生産和生活條件,且無一拖欠農牧民工工資現象。

  新疆先後完成了尼勒克吉林臺水庫、特克斯恰甫其海水庫、和靜察汗烏蘇水電站工程、塔什庫爾幹下坂地水庫、恰甫其海南岸幹渠工程、伊吾拜其爾墓地、哈密央打克佛寺的考古發掘等一批重點項目,取得了大量考古收穫和成果;配合阿拉山口至獨山子輸油管線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精伊霍鐵路、阿勒泰市克孜加爾水庫、公路建設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庫車晉十六國磚室墓、哈密巴裏坤東黑溝遺址先後被列入2007、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3年至2004年,國家投資1400萬元的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重點修繕工程圓滿竣工;2008年,國家文物局將塔爾寺維修工程列入全國重點維修項目,下撥經費2500萬元,開始實施九間殿、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等維修工程;2004年至2005年,由國家文物局批准維修的玉樹縣藏娘佛塔及桑周寺重點維修工程完工;2001年以來,由國家文物局批准維修的同仁縣隆務寺修繕工程陸續實施;2008年,貴德縣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群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開始實施修繕,第一階段工程已完工。

  2000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項目和保護方案》,其中,重慶庫區的文物為752處,包括地下文物506處,地面文物246處,需要搬遷保護90項、原地保護58項、留取資料98項。截至目前,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文物保護任務基本完成,確保了三峽工程各階段按期蓄水目標。三峽文物的搶救保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黃河水庫後又一次全國規模的文物保護大會戰,也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配合大型基本建設實施文物保護的一次創舉,其規劃先行、分步實施、分省負責、分級管理、強化監管的基本理念已成為開展跨區域文物保護工作的成功經驗。

  2006年起,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甘肅省組織實施了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目前已完成明長城調查。甘肅省遺存的明代長城總長度1738.3公里,居全國第一。2000年至今,甘肅先後完成了秦安大地灣徵地和F901大廳加固、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維修、張掖馬蹄寺千佛洞加固維修、武威天梯山石窟圍堰和大佛加固維修、安西東千佛洞加固、玉門關漢長城保護、莫高窟南區中段木棧道加固修復、安西榆林窟加固維修、炳靈寺加固維修、安西鎖陽城保護維修、北石窟寺岩體加固和滲水治理、莫高窟北區岩體加固、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保護修復等40余項重大工程。

  博物館體系初步建立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西部各省區市迎來了一個博物館建設的高峰期,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博物館體系。

  2008年12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紀念日,廣西民族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總投資2.5億元,佔地面積130畝,建築面積3.35萬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投資和規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百色起義紀念館、龍州起義紀念館、柳州市博物館、河池市革命紀念館等地市級大型博物館新館相繼建成開放。截至2008年底,廣西全區有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60個,形成了品類多樣、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郁的博物館體系。

  陜西省在“十五”期間博物館投資規模達到31275萬元,進入“十一五”以後,僅2006年和2007年,投資就達28198萬元。截至目前,陜西全省共有各類博物館157座。按全省3600萬人口平均計算,大約每23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遠高於每60萬人口擁有一座博物館的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一批新的博物館建設項目陸續啟動,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咸陽博物院、渭南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石刻藝術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半景畫館等一大批館捨已經完成或正在緊張建設中。

  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間,貴州僅有省博物館一座博物館。在2000年前,貴州省所轄市、州、地都沒有博物館。2006年11月,遵義市撥款5000萬元,興建了佔地1.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201平方米的遵義市博物館,開貴州省屬市、州、地建博物館的先河。

  2005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向全區批轉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關於全區特色博物館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2010年之內,使全區博物館的總數達到50座,並且在內容特色化、佈局重點化、規模適度化、功能標準化、體制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