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單霽翔:文化遺産保護不是累贅 使城市變美好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5日 13: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時間8月1日和2日,中國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和“中國丹霞”地貌先後被第34屆世界遺産大會審議通過,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已經擁有40處世界遺産。8月4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就“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文化遺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記者:中國目前是僅次於意大利、西班牙擁有世界遺産數量第三的國家,而且全國還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萬多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了110座城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有350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這個遺産數量是不是太大了?

  單霽翔:你剛才提到的數字還不完全。我們這幾年組織了全國的文物工作者和數量眾多的志願者一起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大規模的文化遺産調查,也就是國務院領導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目前,所匯集到的文物,包括山川、田野、荒漠、水下的各類文化遺存共計90余萬處。

  但我認為沒有必要擔心列入保護的文化遺産的數量太多。和全球人類的共同需求相比,特別是和子孫後代的需求相比,今天可以供我們選擇保護的文化遺産應該説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特別是當前,由於城市化進程加速、大規模的城鄉建設,文化遺産保護正處於一個最艱苦、最嚴峻的、最緊迫的歷史階段。因此,我們應該爭分奪秒為當代、更為後代把更多的珍貴文化遺産搶救下來,列入保護之列。

  記者: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的矛盾由來已久,為什麼您認為目前情況最緊迫?

  單霽翔:我這樣説是有充分根據的。我國是農業大國,13億人中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當國家城市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要有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農村人口要涌入城市,這些新涌入城市的人口要就業、要居住、要出行,所以必然引發城市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經濟蓬勃發展改變了每個家庭的支出結構。很多家庭希望在城市中購買一套擁有産權的房屋,或者希望購買一輛自家的機動車,這樣就必然引發大規模的城鄉建設、房地産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

  所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鄉建設規模的擴大,城鄉的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也就必然面臨愈發嚴峻的挑戰。

  城市不是改造而是更新

  記者:依我的理解,城市文化遺存面臨的最大威脅應該是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了。

  單霽翔:我非常反對“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這兩個詞彙。我認為“舊城改造”的問題在於把擁有千百年文化底蘊和積澱的舊城簡單定位於改造的對象,而沒有強調它需要保護、需要有機更新的一面。“危舊房改造”的問題,在於“危”和“舊”不分。危房必需要進行改造,而一座房屋、一棟建築僅僅因為年代久了就一定要拆除嗎?令人嘆惜的是,在推土機下,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地摧毀。由於忽視了文化遺産的保護,造成了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記者:為什麼設計一些有特色的建築反倒使我們的城市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呢?

  單霽翔:原因在於,很多城市不是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而是引進外來的文化。當中國城市都採取招投標的形式去招國際上那幾十個到處投標的公司的設計方案時,這些方案並未結合城市的文化特點,只是稍微改頭換面;於是,重復的景觀建築在很多的城市裏成為現實,一些城市丟掉了自己的特色。還有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倣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層、甚至超高層建築作為現代化的符號或標誌,寄希望在短時間能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築,結果反而使城市景觀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失去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內涵。

  保護不是累贅而是動力

  記者:從保護的角度,文物保護單位當然越多越好。但由於文保單位不可隨意改變現狀,所以在現實中,那些遺存、特別是位於城市中的遺存,被不少地方政府視為發展的累贅。

  單霽翔:這情況確實普遍存在,不容忽視。

  這些年我們注意到那些在城市中處境尷尬的古代遺址。這些古代遺址由於觀賞性差,往往成為城市不引人注意、對居住其中的民眾傷害最大的一些文化遺産。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北京市社科院曾經搞過一次城市角落的調查,説今天北京之所以形成這些需要整治的角落有七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叫文物保護型。也就是説,由於文物保護使得這個地方不能建設,也不能改造,但是也沒有著力進行保護,使居住其中的人們生活更加不方便,對於城市來説,環境更加臟亂差。我看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講一個成功的案例。我國的一個重要考古遺址,從1961年以來就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範圍內不能進行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地方變成了環境臟亂、基礎設施水平低,人口稠密的地區,甚至成為治安重點防範區域。然而,隨著大型考古遺址保護規劃實施,這個考古遺址成為一處處在城市中最具文化氣息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時,帶動了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城市景觀環境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記者:曾經的包袱由於思路的轉變成了經濟增長點。

  單霽翔:你要是認為這些文化遺存、遺址是城市經濟的負擔、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城市環境的死角,看不起它,它就蓬頭垢面在那裏趴著;你要認為它是城市難得的資源、城市寶貴的財富、城市發展的動力,它就站起來了,甚至光照四方。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成果,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家園。各個時期的文化遺産像一部部史書,記錄著城市的滄桑歲月,唯有保留下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産,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也才能使我們今後的文化創造能有著不斷的、基本的、基礎的支撐。所以我説:“文化遺産演繹出城市迷人的底色,使城市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