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甘肅瑪曲濕地水量銳減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5日 09: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春天風大,沙塵暴來了,10米之內,草原上的牛羊,根本看不見。”藏族漢子云白説起今年春夏之交草原上颳起的漫天黃沙,眼神裏充滿憂慮。他是甘肅甘南瑪曲縣人。從小至今,在草原生活了41年的雲白,以前從未見過沙塵暴。

  7月28日下午4時許,陽光刺眼,手搭涼棚,站在河曲馬場五隊的草場上望去,一壟壟凹凸起伏的沙丘帶出現在茫茫草原,高兩三米,連綿數公里,不見盡頭。兩公里開外,黃河水緩緩流過瑪曲黃河大橋,寧靜而秀美。再遠處,這座西部小城隱約可現。

  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門堂鄉流入甘肅瑪曲,輕展手臂,折了一個彎後,又拾身返回青海,留下“黃河第一彎”的優美足跡。

  七八月的瑪曲,本應是草原最美的季節。但腳下的這片草地,像長了癩頭瘡一般,植被稀疏得可憐。

  這片草場已經完全退化,幾乎時刻有被沙丘吞噬的危險——衰敗的狼毒花和不知名的藍色、白色小花點綴著草原的邊界,稀稀拉拉的垂穗披肩草耷拉著腦袋,旱獺們製造著數不清的洞穴。露出猙獰面孔的沙丘帶像一把鋒利的匕首插進草原腹地……

  越來越少的水

  被譽為“黃河之腎”的瑪曲濕地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位於青藏高原東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帶,濕地保護區總面積37.5萬公頃。

  據水利部門測算,黃河從久治縣流入瑪曲時的流量為38.91108立方米,出境時達147108立方米,黃河水量在瑪曲段流量增加了108.1108立方米,佔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佔黃河流域總徑流量的1/6。瑪曲濕地是名副其實的“高原水塔”、“黃河蓄水池”。

  瑪曲濕地還是國際瀕危動物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高寒潮濕的草甸沼澤地是黑頸鶴繁殖、生長的理想之所。

  但一切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這裡已經不是人們記憶中的“黃河首曲”了。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瑪曲濕地風光不再——境內數千泉眼乾涸,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乾涸,另有不少河流成了季節河,大部分山谷的小溪絕流,數百個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

  水,在這個孕育水資源的地方,也開始變得稀缺。

  採訪中,當地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瑪曲一些地方的牧民守著濕地沒水吃,已經開始挖井取水。近幾年,國家黃河水利委員會也將該縣草原定為以人工降雨增加黃河水量的必選之地。

  生於斯、長于斯的藏族牧民貢華對這個變化的感受很深刻。這位39歲的藏族漢子見證了阿萬倉濕地的變遷。在他兒時,阿萬倉濕地水草豐美。即便是草原上最好的騎馬高手,都不敢騎進濕地,怕陷進沼澤地。如今,越野車、摩托車可以任意在濕地附近馳騁。

  7月27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阿萬倉濕地。夏季的這片濕地呈現出蒼綠和銀白的色彩。曲曲折折的銀白色小河穿越蒼綠的草地,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成群結對的黑色阿萬倉牦牛像密密麻麻的螞蟻一樣趴在濕地的草皮上。

  “面積小多了。”遙指濕地,貢華直嘆氣。不過,這片濕地額外賜予他一項生財之道——他家的草場,恰好在一塊高地上,是鳥瞰整個濕地的最佳觀所。他索性賣起了門票,發展旅遊業。僅門票這一項,每年可以增收1萬多元。

  越來越多的沙

  “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東部將成為中國第四大沙塵源。”一直致力於濕地保護研究的蘭州大學教授杜國禎曾發出警示。

  “風力大、草地不斷退化,且大風持續的時間、強度與植物枯黃季節剛好同步,甘南風蝕與沙塵危害因而不斷加重。”杜國禎説。

  根據他的研究,以每年70天的8級大風進行推算,當植被覆蓋度為60%時,從甘南草地吹向東部或東南部的沙土量就達3.735億立方米。而以最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植被的平均覆蓋度將降至50%以下,那時每年颳起的沙土量將達到4.669億立方米。

  當地氣象資料顯示,瑪曲平均每年8級以上(風速17米/秒)的大風天氣累計達77天,最多時達121天,多為西北風。而專家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風速達6米/秒即可揚起沙塵。

  這很好地解釋了瑪曲黃河沿岸已出現的長達220公里的沙丘帶的形成原因。黃河沿岸豐富的沙源為沙丘肆虐提供了條件。

  沙丘正在悄悄向草場深處延伸,目前整個瑪曲縣沙化草地面積已達69.5萬畝,沙化面積仍以每年3000多畝的速度遞增。

  整個瑪曲生態系統“腎臟”功能的紊亂與衰竭,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原先的生態秩序被打破——河岸塌方與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50多萬噸,致使河床逐年抬高,促使黃河頻繁改道。原先的河床、河沙裸露在外,加劇了土地沙化進程。

  而另一方面,有關專家告訴記者,中華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蟲等這些鼠蟲害大肆氾濫的地方,逐步演變成了沙化區。目前,鼠蟲危害已侵襲了整個瑪曲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31%,面積達386萬畝。